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潘火花园学校 王通镇
长期的教育实践证实,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人终身受益,为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给予充分的关注,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社会性发展。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养成教育。培养流动人口子女的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比于城市的孩子,更加突出了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不良学习习惯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他们特殊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首先,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对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没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上课不愿意听课,考试也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其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部分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不能集中注意力。之所以形成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是源于他们特殊的成长环境。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席,不能正确引导孩子,使一些孩子缺乏持续的注意力来学习知识。最后,部分流动人口子女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必须在老师的有效监督下才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
流动人口子女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对城市学校学习环境具有较差的适应性。因为城市和农村之间差异巨大,一些刚刚随父母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子女,因为不熟悉新的教学模式、课堂环境和同学,出现抵触情绪,有一定的适应不良问题。城市学校教育过程中,要求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但是由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经历比较特殊,很难与城市孩子的节奏和步伐保持一致,所以在同伴交往、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上,具有较差的适应性。这些问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极为不利,甚至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正常发展与学习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态度的教育方法就是榜样示范。榜样的吸引力极强,具有形象性、完美性和典型性的特点,融合言传与身教、理想和实践为一体。少年儿童行为方面具有极强的模仿性与可塑性,而榜样与他们的思维和行为特点相符,能将他们的模仿行为激发出来,在榜样的具体形象中,使学生更好地感受美好的人和事,最终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一些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较差,因为他们从小在农村长大,将一切视为正常。教师可在班级里树立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学习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同学,促进自身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及时改进自己的不良习惯。
在日常教育中,教师常用的两种方法是批评和表扬。例如,我班这学期新转进一位农村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城市紧张的学习生活,不仅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而且写得又乱又差;上课时不能认真听讲,打瞌睡、搞小动作,常常出现逃学和打架等现象。为了帮助他及时改正身上的缺点和不良习惯,我对他的小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并采取以表扬他人来警告他的方法。有一次,我在课堂上看见他在摆弄手机,我没有走过去没收他的手机,而是用不点名的方式批评了这种做法。这个学生很聪明,只见他红着脸,快速收起手机,下课后,他主动来办公室向我承认了错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果然改掉了很多不良学习习惯,不仅上课认真听讲,还能积极举手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也写得越来越规范。后来,这名同学学习成绩提高了很多,我还选他当上了班级的学习委员,以促其上进。从这个事例中能够看出,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教师只要把握好表扬与批评的尺度,可以改变一些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进而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严格遵循《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帮助流动人口子女尽快地融入城市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教师要与班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求。让每个学生,特别是民工子女熟悉这些行为规范,清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并时时约束自己的行为。教师应高度重视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引导学生鉴别、综合和对照自己的行动,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一天的行为。在跑操、做操、排路队等活动中严格要求学生,不做小动作,不私下打打闹闹,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我用邱少云的故事教育他们,要遵守纪律,严格律己,这样才能真正成就大业,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会让自己终身受益。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教育,在同学的互相监督下,一些流动人口子女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真正爱上学习。
教师还要以综合实践活动为着眼点,密切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通过营造真实的生活情境,把若干德育目标向研究性学习专题转化,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定期开展家长会,和家长建立沟通联系,及时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在家的情况,取得家长的配合,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流动人口子女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他们终身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实施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