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 戈建红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社会流动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流入城市。相应的,随父母一起进城的随迁子女也在逐年增加,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随迁子女在校就读学生比例在某些公办学校中已高达70%以上,随迁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已成为社会流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隐痛。
通过对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家庭出来的学生,除了一小部分孩子行为习惯较好外,大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较差,有的甚至成为一个问题生。而问题生的背后,我们往往发现他的家庭是有问题的,通过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随迁子女家长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为了能够生存下来,拼命打工赚钱。这部分家长认为赚多了钱,能够给予孩子好的生活,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他们觉得孩子进入学校,那就应该由学校全面负责,孩子出现问题也是学校没有尽到责任,从来不会从自身角度去思考:作为家长是否有未尽的义务存在。
随迁子女家长中也不乏意识到孩子学习重要性的,他们好像看上去平时比较关注孩子的学习,一旦发现孩子学习跟不上或回家不能自觉地好好学习,就开始不停地唠叨与责骂孩子不争气,或者干脆送往培训机构,希望孩子在培训机构内能得到知识的“补救”,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往培训机构,初衷是好的,而实际上,让培训机构来替代家长的责任,对孩子的成长往往是很不利的。有些孩子成绩不理想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上缺乏主动性,比较懒惰,学习任务经常不完成。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需要做的是怎样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加强监管。事实上,一些被父母送进培训机构的学生往往是越来越不爱学习,这与父母的初衷刚好相反。
当前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中最缺少的就是爱的教育,缺少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要么溺爱,要么粗暴,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一旦孩子犯错,或在孩子达不到家长期待的成绩时,轻则抱怨,重则打骂,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段使原本就不大稳固的亲子关系趋于紧张。这种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到的不是推动作用,而是阻碍的作用。
例如,有一个小姜同学在一年级的某天中午吃好饭回到教室,拿自己的伞与同学玩耍,在玩的过程中伞头不小心戳到了同学的眼睛。事后,教师却发现班上没有了小姜的身影。后来发现他竟一个人待在校门口。很快小姜的妈妈也来到了学校,明显能感受到她生气。还没等教师开口,她先朝着孩子说:“你为什么要弄伤人家眼睛?你知不知道,弄伤眼睛要赔钱的?”孩子看着妈妈怯怯地说:“妈妈,我不是故意的,我是不小心弄到他眼睛的。我跑掉是想等在校门口,向他道歉。”“道歉有用吗?人家眼睛瞎了怎么办?”母亲依旧很生气,不听孩子说的话,不停地指责孩子。小姜看着怒气冲天的妈妈,“哇”的一声哭起来。后来从孩子的话中得知,母亲回家又暴揍了孩子一顿。小姜原本就是个特殊的孩子,平时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总会惹事,母亲就时常骂或打小姜同学。他妈妈是一位单亲妈妈,一个人打工挣钱养孩子,生活压力大。当孩子做错事后,他妈妈表现出强烈的情绪,看不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心想法,不会沟通。现在小姜已经三年级了,但在学校只要一不高兴,就会无缘无故打同学,表现出暴力倾向。如果妈妈平时能耐心倾听孩子说话,孩子是可以慢慢教导好的,但现在孩子却越来越难以管教。
当今,尤其是随迁子女家庭中对孩子的忽视、放任、粗暴的现象很多。其实我们也能理解,现代生活压力大,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来到一个新的城市需要为生活而奔波,在疲惫的身心之下,如果再面对孩子的不听话、任性、调皮捣蛋,父母往往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会对孩子发脾气,经常打骂。偶尔的情绪,是正常的,但若经常来情绪或发脾气,非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严重影响亲子关系,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一个人一旦拥有情绪管理能力,就能有效觉察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识别他人的情绪,从而调控自己情绪反应的能力。作为父母,必须拥有这种能力,这将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更是亲子沟通的保证。因此,指导家长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应该是家庭教育指导,尤其是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指导不可忽视的新课题。
教育家巴哈特说:“一个父母胜过一百个校长。”家庭教育是一门心理科学,更是一门心理艺术。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转变家长育儿观念。通过家长学校,让家长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掌握正确的理念。这样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就会首先思考,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源头在哪里。这样家长在处理问题时才会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灵,而不是行为本身,家长也会慢慢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学会倾听孩子的内心情感诉求。就像前面提到的小姜同学这一事例,后来指导教师就采取了让妈妈先学会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从而平复了愤怒的情绪,让和谐的亲子关系得以诞生。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如果父母常在自己孩子面前抱怨生活的不如意,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产生怀疑。这种不积极的颓废的生活态度也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一生,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
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虽然是一个男生,但平时的表现却毫无阳刚之气,总感觉有点畏畏缩缩。他平时与同学的相处也不是很融洽,似乎其他学生不是很喜欢他,认为他不阳光,总是说一些丧气的话,好像每个人都欠了他什么似的。后来通过实地家访,才了解到这是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父母离异,母亲独自带着他生活。由于生活的艰难,母亲平时经常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对生活的不满,说孩子父亲如何的不负责任,自己又如何如何的辛苦,在生活中孩子很少见到母亲的笑容。长此以往,孩子也形成了这样的性格。
因而,家长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自己要寻求恰当的情绪释放方式,绝不能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甚至出现父母当面吵架的行为。
家长若要把控好自己的情绪,就必须学习掌握一些有效方法。家长一旦感受到自己有坏情绪时,应该马上在心中叫停,或者索性转身离开,等情绪平复了,再回过来与孩子沟通,这样的沟通效果会非常好。因为人在生气的时候会失去理智,会说出一些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这样对孩子的幼小心灵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家长也要注意避免单一的说教,一个高高在上的父母,会让孩子产生距离感和恐惧感。因此,父母要放下所谓的威严,实现双向沟通与交流,把自己变成孩子,学会做孩子的朋友。
例如,前不久笔者就给家长上了一堂关于情绪管理的家庭教育指导课。在课后的交谈中,家长都纷纷提到自己喜欢这样的授课形式,感触很深,引发了自己对家庭教育方式的思考,学到了控制情绪的方法,希望学校能多开设这样的课程,从中获得成长。可见,在家长内心深处,是渴望获得一些帮助,学到一点育人的方法,能让自己在教育孩子时不那么手足无措。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成长的过程。孩子是父母最好的镜子,家长从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自己问题的折射。如果家长能意识到这点,就有了改变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家庭教育一定要用心去温暖孩子脆弱的心,把未成年人那种最美好的东西从他心里发掘出来,让他自然健康地成长,这样的教育才会达到最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