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昌县南明小学 陈芳新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火烧云》一文主要描写了傍晚,夕阳西下,天空中火烧云在形态和颜色上的变化,展现了文本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喜爱之情。整篇文章结构完整而严谨,层次清晰,内容丰富且富于变化,语言呈现出鲜明的韵律感,堪称景色写作的经典之作。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写景文本可谓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极具诗意内涵和美学价值。教师要善于从写景类文本的语言生长、意蕴扩展和布局承接三个维度,积极探寻写景类文本教学的诗意之路。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需要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体悟和思考。萧红曾经被鲁迅先生誉为民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其语言风格如同儿童一般率直而天真、自然而朴实,极富节奏的韵律感,奏响了独特和谐的音乐之美,写出来的散文虽然不是诗,但却极具诗歌的特质。这一点在《火烧云》第三自然段中就显得尤为明显,作者以不同形式、不同结构的词语展现了火烧云色彩上的巨大变化。教师可以紧扣这一资源点,引领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精妙与幽雅。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可以相机设置三个教学板块:首先,聚焦色彩之丰富。组织提炼出语段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并将其分成三类:金灿灿、红彤彤;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词语结构特质的同时,通过朗读体悟词语表达上的鲜明节奏。迥异的构词方式,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节奏韵律,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才情被点燃,但仅仅读好这些词语并不能说明已经形成了诗意,必须要借助于鲜活的文本情境,将这些词语在鲜活而丰富的句式中重新生发出全新的诗意。其次,聚焦变化之快捷。在学生深入阅读的过程中,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火烧云之美不仅仅体现在色彩的丰富上,更体现在变化的节奏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快速提炼课文中还有四个“一会儿”的句式,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与思考,并借助于朗读的方式感受句式展现出来的变化之快,在脑海中如同播放视频一样,想象文字背后所蕴藏的鲜活画面。学生在忘情地读着,脑海映出的画面激活了内在的认知体验和情感,让变化之奇幻、色彩之绚丽跃然纸上,课堂中美的诗意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最后,聚焦形态之多样。教师出示语句“过了两三秒……尾巴不见了”,引导学生从“伸开”“大起来”“也长了”等词语,想象其变化的画面,感受作者所采用短句式对展现变化之快的作用,并将其与语气词“了”进行有机链接,体悟作者语句表现形式的丰富性。
浓郁的诗意源自文本的语言内部。语言的质感,将蕴藏在文本中的美感彰显了出来。语文教学只有真正地把握了文本语言背后的节奏和美感,才能让生命有更加多彩的活力,才能让课堂因为文本而形成浓郁的美感。
从表达的角度来看,写景不能脱离想象而单独存在,只有在观察和想象的融会贯通下,文章才能生发出全新的意趣,才能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优美的情境之中。对于这篇《火烧云》来说,作者想象的丰富性就在于其形态的变化,虽然呈现出“出现、变化、消失”的基本规律,但却融入了作者在这一过程中独特的想象,语言文字的表达过程中呈现出动静结合、融情于景的特征,无形之中就增强了文章表达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中,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形态变化的语段,概括出作者主要描写了马、狗、狮子的形态变化,并通过第一部分“马的变化”梳理出作者表达的基本逻辑。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描写马形态的语句,并将其修改成为“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马尾分别是向南、向西的,马身子是跪着的”,与课文中的语句进行对比。很多学生敏锐地认识到修改之后的语句只是僵硬地交代了事物的客观状态,而课文中“它才站起来”“像等人骑上它的背”等语句,并不是观察所得,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想象与体验,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紧扣作者想象的内容,感受作者从观察形态到想象时的精妙和独特。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时出示一组火烧云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中想象、交流。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法,依照作者呈现出来的写作顺序,描绘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诗意不仅可以感知,也可以迁移传递,但前提必须是要帮助学生产生情感和美感的共鸣。写景需要丰富的想象,这是学生体悟美感、体悟诗意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想象的基础上涤荡学生内在的心灵,并与学生形成积极的体验,学生内在的诗意才能真正地激发出来、释放出来,从而在模仿和融通的过程中形成全新的诗意之美。
诗歌是最古老、最传统的文学形式,后续种种的文学形式无不从诗歌中汲取养分,尤其是语言呈现出来的节奏与韵律,对于后世的文学影响就显得更加重要。尽管这些文学样式与诗歌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流淌在文字中的诗歌印记却始终都无法消融,而且还逐步散发出独特的活力。
还以这篇《火烧云》为例,在引导学生感受了火烧云形态之美和形态变化之快后,教师就可以相机引导学生探究课文语段的构段方式。课文中所着力描写的马、大狗和狮子是同时出现的吗?显然不是,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分别运用了“一会儿……一会儿……”“忽然……”“接着……”等表示先后顺序的句式,教师借助于每个语段中的第一段话组织朗读:(1)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匹马……(2)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3)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很多学生在上述板块的学习中,能够感受到这样的句式主要展现了火烧云变化之快,但停留于这样的程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尝试进行对比性思考:如果将这样的语句全部删除,是否可行?很多学生认识到这样的语句不仅可以有效而鲜明地展现火烧云的变化之快,更为关键的是将整个形态的描写串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章才能形成整体之美。
诗歌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主要就在于其内在的结构与节奏,所以很多人大声吟诵诗歌,这也是诱发很多人喜欢诵读经典古诗文的重要原因所在。如果我们仔细聆听朗诵家的音频,就可以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够朗诵得精彩,最为关键的就是他们已经习得了诗歌语言背后的意蕴,找出了诗歌朗诵的密码。而对照今天所学习的这篇《火烧云》,其本质上并不是一首诗,但无论是在语言表达上,还是所传递出来的节奏韵律上,抑或是传承的结构上,处处都彰显出丰富而独特的诗歌成分。因此,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能够在多样化、繁杂化的文学样式中开掘出属于诗歌的价值因子,继承文学的根本基因,融通文化独特的价值,这本身就是诗意追寻应该呈现出来的价值。
朱永新教授在其论著《我的教育理想》中明确指出:教育原本就应该是一首诗,可以是清新雅致的田园诗,也可以是质朴醇厚的古体诗,还可以是情感真挚的抒情诗,应该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内涵和情调。那么,语文教学就应该是一首诗,因为文本的美好、教学的美好,师生就应该具有诗意地在课堂中行走、在文本中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