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涛
(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滨州 256655)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目前我国的农业水平依然处于低迷的状态,导致大部分农民放弃农业,转而寻求其他谋生手段。一直以来,“三农问题”都是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和管理问题。
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农业产量显著提高,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改善。与此同时,农村的教育水平也获得了显著的提升[1-2]。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常态阶段。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正在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时期。这一经济发展背景下,巩固我国的农业基础性地位,并强化和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方针,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引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中,认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是一切之本,应将其视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受此观点的影响,在我国“三农问题”的处理上,也应遵循以农为本的思想,将农民的生存与发展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充分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及创造性,为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长期的农业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生产模式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即小农经济思想。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农经济思想已经无法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近些年来,我国始终强调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并且将农业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上,针对农业发展制定了科学规划。但是在实际的农业发展规划落实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十分显著,导致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呈现温吞的状态。农业经济管理意识不足,是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政府相关部门到农民均未形成足够的农业经济管理意识。很多地方政府并未对国家农业政策进行深入学习,从思想层面上未形成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思想。在这种背景下,相关工作人员对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并未进行合理规划,对待农业经济管理的态度是懒散和松懈的。农业经济管理意识的不足,直接影响了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等行为,使得农业经济管理呈现混乱和滞后的状态,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产生。
农业经济管理机制是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和制度保障,目前部分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建设较差。第一,小农经营模式对现代大规模农业作业方式产生制约。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较少,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专业化掌握不足。从根本上来说,是受到当下小农作业模式以及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影响,导致大量的农村土地资源被浪费。第二,农业生产企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水平比较有限,未形成规模效应,也就无法和农业生产作用形成足够的关联,风险和利益共享的农业作业机制建设不足。
第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提升。基础设施是保证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地方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并未投入足够的资金与精力,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保守。在有限的资金投入背景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形成有效规模和效果,导致农业经济的投资效能较低。第二,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足。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对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和优化会产生显著影响。从整体上看,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支持明显不足,科技发展创新受到限制,加之专业人才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农业产业创新严重不足。
第一,农业金融产业发展规划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当下我国的农业发展处于人力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转变的重要阶段。但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力度明显不足,农村金融机构无法对农业经济发展形成有效助力,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造成了不良影响。第二,农产品产销结合机制建设不足。农业经济的长效发展,需要将生产与销售有机结合,但目前农业经营管理中对于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形成长远规划,对于产销结合机制的认知和掌握也明显不足。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和销售环节割裂,导致消费者的需求无法被准确掌握,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需要在政府的主导和组织下实施,因此,只有政府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真正地重视管理工作,以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开展管理工作,才能够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基于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关键性地位,政府相关部门要认真地学习农业部门的相关文件和方案,真正地了解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现实意义。在强化思想认知的基础上,政府要明确自身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职责,政府属于公共服务的提供单位,而农业经济管理属于典型的公益性管理工作,因此政府要将其纳入到公共服务中,且将其作为首要考量的内容。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要注意从多方面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保障支持,提升农民参加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另外,政府相关部门要注意合理整合及应用教育资源,相关部门对地区的农业院校和农业高职院校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中。
一方面,强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在城市化建设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不争的事实,地方政府要针对此现实背景,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进行创新,在保证基础工作详实完备的前提下,依法构建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土地流转制度。地方政府需要完善土地承包管理制度,促进征地制度的优化,同时通过信息化技术,强化对土地集约化有效利用,使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促进生产资源集约化经营模式。在保证合法性和自愿性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应当合理地规范土地承包市场的运行,利用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对农村闲置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由于单户生产和销售在能力和规模方面均无法得到保障,政府可以适当地促进农业合作组织建设,在专业人才的指导下,保证农业合作组织形成规模。
第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农业基础设施是关乎农产品生产的关键因素,农业经营管理组织及人员需要合理增加资金投入,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强化道路、防护林及电网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农业机械化得以开展。针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经营管理组织和人员既要强化水利设施建设,又要推广节水农业,以此促进农业生产成本的下降和生产效率的提升。第二,促进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升。农业生产中种植与收获过程是最消耗人力资源的,需要通过机械化作业解决这一问题。相关组织和人员应当加大对农产品机械装备的投入,促进机械作业规模和效率的提升,构建符合地区特征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另外,相关部门要强化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鼓励和扶持,积极针对地区实际开发农业技术和设备等。
一方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现代经济社会背景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关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相关部门及管理人员应当采取措施促进农业产业向多元化结构发展。地方政府要依据地区土地和资源实际,引导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及销售,促进符合市场需求的绿色农产品生产销售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力度。初级农产品在提升经济收益方面是十分有限的,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才能够实现地区农业经济的长效发展。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对农副产品加工相关的储存、物流运输以及保鲜和包装等技术进行强化,保证农副产品能够及时、高质量地进行销售,强化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