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劲松, 伍祥龙, 陈 敏
(1.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业农村发展中心,贵州 凯里 556000; 2.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畜牧技术推广站,贵州 凯里 556000)
据行业统计,截至2020年8月,全州生猪存栏113.46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1.17万头),出栏91.16万头。建有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6家,省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17家,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猪场13家,生猪改良点389个,生猪人工授精点188个。500头以下规模场1 167个,存栏27.1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3.65万头),出栏17.62万头;500头及以上规模场315个,存栏30.96万头(其中能繁母猪5.52万头),出栏21.17万头。规模场生猪存栏量占全州生猪总量的51.22%(能繁母猪存栏占比82.09%),出栏占比42.55%。
2.1 发展优势
2.1.1 生产呈现恢复性发展态势2018年以来,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生猪存栏量略有下降。我州认真落实国家政策性生猪养殖保险、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奖励,规范环评审批程序,规范调整畜禽禁养区等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规范调整畜禽禁养区政策的落实(全州畜禽养殖禁养区调整前面积为8 469.01 km2,占全州总面积的27.97%,调整后面积为5 962.44 km2,占全州总面积的19.04%,调整后禁养区面积减少2 506.57 km2),为生猪产业留出更多的发展空间,推动了生猪产业恢复性发展。
2.1.2 规模养殖发展势头较好我州积极推动光明集团和德康集团“100万头生猪养殖加工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并形成产能;推动施秉县新希望六和养殖有限公司年产30万头、贵州傲农七环畜牧养殖有限公司年产25万头、天柱温氏年产15万头等生猪项目建成投产,通过规模化养殖实现生猪产业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2.1.3 生猪产值大幅度提高近年来国家对畜牧业生产大量投入,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激励大批企业投身养殖行业,鼓励生猪产业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全州生猪出栏总数逐年增多,农民的养殖效益明显提高,生猪产值快速增长,在短时间内化解了因非洲猪瘟疫情导致的供不应求、猪肉供需紧张的矛盾。2020年上半年,我州活猪价格为29.6~34元/kg,猪肉价格42~53元/kg,中小型猪场仔猪价格70~90元/kg,大型养殖企业仔猪价格200~228元/kg,产业总体产值得到大幅提升。
2.2 存在的不足
2.2.1 生猪疫病防控形势严峻近年来生猪疫病呈高发态势,疫病种类繁多,混合感染严重,动物疫病的防控已从季节性转变为常年性,加上地区间交易流动频繁,防疫检疫条件不完善,生猪疫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
2.2.2 生猪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生猪生产的现代化装备和工艺、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养殖区域适度集中、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种源供求平衡还未突显,生猪远期合约交易机制尚未成形,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2.2.3 生猪产业科技贡献率不高我州虽然建立并形成了州、县、乡、村四级畜牧兽医服务体系,承担了畜牧养殖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等公共服务,但基层一线畜牧兽医设施设备简陋,技术手段落后,人员“三化”(行政化、非专业化、老年化)现象严重,发展基础支撑不稳固,产、学、研体系不完善,科技产出率低。
3.1 建立完善的生猪繁育体系(1)建立完善的种猪保供场:完善凯里宏大、光明集团、德康集团、温氏集团、施秉新希望、黄平七环、剑河苗寨种猪繁育场等11个扩繁场的建设,重点推广大白、长白、杜洛克等优良品种。(2)积极推广高效繁殖技术:依托省农科院、贵州大学等科研院所,指导全州种猪场建设和管理,高标准、高起点建立生猪人工授精站,积极推广生猪冻精应用技术,提高良种使用效率;充分利用现有乡村兽医资源,形成企业主导,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3)加大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从江香猪”“剑白花猪”是贵州省特有的地方优良品种并已收录《中国猪品种志》。在地方品种保护与开发方面,要坚持扩群保种与开发利用并举,注重对现有种群(场)的保护和支持力度,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多方位进行产品的开发,继续完善地理标志使用授权管理,确保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取得实效。
3.2 健全科学合理的产业化经营体系(1)注重培育全产业链条延伸发展:结合光明集团、德康集团生猪养殖加工一体化项目开展“大场带小场”行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养殖、屠宰、加工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全州生猪产业振兴和可持续发展。(2)强化市场主体的培育:进一步加大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发展力度,支持鼓励经营主体达规升级,培育1~2个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有一定品牌影响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实力强的亿元农业龙头企业,持续开展生猪养殖示范社创建引领行动,推进省、州、县级示范社联创。(3)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生猪养殖行业协会,发挥其在农户与市场、企业、政府之间的纽带作用,强化行业管理,不断提升组织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政府加大对生猪养殖主体在资金、税收、土地、技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力度,规范和优化市场秩序,营造生猪全产业链有序发展。
3.3 完善生猪疫病防控体系(1)抓实强制免疫:按照国家强制免疫病种目录做好猪口蹄疫、蓝耳病、猪瘟及地方流行性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切实做到应免尽免,确保免疫质量和效果。定期开展生猪免疫抗体监测,提高免疫抗体监测预警能力。(2)抓实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实行病死猪定点收集、集中无害化处理,有效解决病死猪带来的疫病威胁、环保压力和食品安全问题。(3)落实疫病防控责任:落实疫病防控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养殖经营主体责任,以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为重点,强化排查监测和畜禽养殖、经营、屠宰场所消毒等工作,全力推进控猪、控肉、控宰、控泔、控运。
3.4 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体系(1)推广“生态环保”养殖模式:大力推广“猪-沼”“发酵床养殖”等生猪生产循环模式,采用生物发酵、种养结合等综合处理技术建立包括生猪排泄物干湿分离回收、农作物回收饲料加工、有机肥料生产及有机稻、精品水果种植的生态循环系统,开展生猪规范化、规模化养殖示范,生产出品质优的猪肉及特色产品。(2)抓实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坚持种养结合、循环发展要求,加强生猪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开展粪污处理利用社会化服务,撬动社会资本更多投向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农业源污染治理,加快发展市场化的种养结合机制,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通过粪肥还田、种养结合等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实现生猪产业绿色健康发展。
3.5 健全质量安全体系(1)规范饲料兽药的使用:加强对饲料、兽药的源头管控,对兽药经营企业实行全程监管,建立完善的投入品管理、质量标准、监测管理和质量认证体系;严格规范饲料添加剂,禁止使用违禁药品。(2)强化检疫监管:规范生猪产地检测和调运监管,加大违法违规生猪调运等不法行为的查处和曝光力度。对屠宰场实行派驻检疫员制度,实行全程检疫监管,严把入场关、检疫关和出场关,确保生猪屠宰环节安全。
3.6 健全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加大对生猪防疫体系、良种繁育体系、技术推广体系等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尽快完善兽医体系改革,稳定基层一线队伍,提升人员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鼓励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提高生猪产业的科技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