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20-12-18 01:46郑州财经学院陈利晓
营销界 2020年11期
关键词:高技术河南省高质量

郑州财经学院 陈利晓

一、河南省制造业发展基本状况

自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就制定了先进制造业强省的战略目标,近年来陆续出台了打造制造业强省的行动纲要,根据供给侧改革制定方案,推动河南制造业结构不断优化,向着高质量发展迈进。河南省制造业的规模依然不断增加,大约为1.8万亿元,2019年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2%。全年河南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其中五大主导产业即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增加值增长8.1%,高耗能工业增长5.9%,而高技术制造业增长9.2%,在此基础上,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则比去年降低14.13%。2020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发的严峻形势下和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等世界经济形式更复杂严峻的不利影响下,上半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制造业均增长0.6%,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也分别增长5.2%和3.9%。可见,在外部风险和挑战增多的情况下,河南省制造业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当前河南省在加速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使制造业超智能化、绿色化、信息化、高技术水平等方向努力,河南省制造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中,已形成了两个万亿级(食品制造、装备制造)和数十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借助密集的交通网络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多条中欧班列在河南开通,河南省制造业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抓住机遇,在国际市场上打出了河南制造、河南创造的新形象。总之河南在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河南省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有很多需要继续改进提升的地方。

二、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河南省制造业结构发展不合理,需要继续优化升级

从当前河南省制造业发展状况可以看出,在产业结构方面虽然有所调整,但是河南省制造业中仍然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占比较大,而技术密集型、创新驱动型等处于产业链高端环节的相关产业占比较低。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9.0%;高技术制造业占比9.9%;耗能工业则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5.3%。当前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然较慢,造成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没有达到互补,二者的产业融合没有深化,协调性不足,由此使得相应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承接的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产业转移的能力较弱,造成制造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了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同时大多制造业企业更重视产品数量和企业规模而轻产品质量,这种传统的发展理念忽视了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使得企业的管理模式低效率,束缚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河南省制造业研发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规模较大,但是研发投入的占比较低,科研经费相对较少,这就导致多数制造业企业在新产品尤其是高质量的产品体系研发方面受到研究经费的制约。近几年河南省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中用于产品的研发支出只有二十分之一左右,使得整个制造业科研水平受到限制,研发实力弱。R&D经费在投入规模和投入强度上,河南省都少于湖南、安徽等中部省份,乃至在技术市场的成交总额及专利发明数量上也明显少于湖南省、湖北省和安徽省等省份。

从创新能力看,河南省制造业虽然整体创新能力尚可,但是基础创新能力中的自主创新力却很薄弱。河南省制造业的发展,主要依赖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由于多数制造业企业研发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又突出表现在核心技术和关键的零部件研发方面,就使得制造业创新驱动不足,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阻碍因素,尤其是今年爆发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造成在核心技术、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方面对制造业供应链产生较大影响。究其原因是由于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无法在这些领域达到自主可控,缺乏能够参与跨国企业尤其是高新科技企业竞争的龙头企业,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在高新技术方面受到约束。

(三)河南省制造业缺乏高技术人才

作为中国人口大省,河南省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利用这个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河南的地区经济有很大的助力。但是当前处于向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制造业对从业劳动力的要求就发生了变化,制造业从业比重高,河南省的劳动力数量优势,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这一人口数量优势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逐步减弱,另一方面劳动力数量也仅仅能满足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要求,无法满足先进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转移和我国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河南省也急需发展一批高端制造业企业,在河南省从“制造”向“智造”转变的期间,高技术人才、高素质劳动力的不足,成为河南省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阻碍。

虽然当前河南省普通高校一百多所,在校生已经超过二百万人,在高等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上河南省都在不断提升。但作为中部大省,一方面教育相对于其他中部省份相对落后,只有河南大学和郑州大学两所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大学,少于湖南、安徽等中部省份;另一方面,随着近些年各个省份通过出台各种人才购房补贴、高技术青年人才落户补贴等吸引高质量人才的优惠政策,高层次人才流失率变大,高技术人才减少等人才流失问题也值得引起重视。

三、推动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要推动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制造业改造升级,就要改变传统制造业占比大的状况,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让传统制造业“革新”,即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坚持新的发展理念不动摇,推动传统制造业去落后产能,提高企业效益,为优质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通过税收优惠支持、经营奖励、财政有选择性地扶持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多采用新型材料、新的技术和工艺及新设备,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向高端、绿色、智能、信息和高技术的方向转变,重视产品质量和产品创新。另一方面要让新兴产业逐步壮大。现阶段区块链的发展迅速,其应用已经融入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等领域,产业的变革给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变带来发展机遇。河南省要高质量推动制造业发展,就要以智能制造为导向,以互联网等技术为支撑,从产业智能、企业智能方面着手推动智能制造步伐,形成制造业园区智能化、工厂智能化、车间智能化和生产环节智能化的发展思路,使制造业企业实现规模大、误差小和成本低的智能生产。

(二)加快推进河南省产业深度融合

当前阶段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加之随着核心技术的复杂程度提高,也要求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进行更深入的融合,这就需要各个行业之间形成互补,在技术性服务、金融信息服务、通讯物流服务等领域加快发展,跟上制造业发展步伐,有效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而产业的深度融合是依靠企业各自单打独斗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政策层面加大支持力度。首先,政府应该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引导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多向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领域探索。研究制定出新阶段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入融合的行动方案,加快推广两业融合的标准,完善示范机制。为更好地对智能制造试点经验进行复制和推广,应在规模上继续扩大升级现有的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和平台,在加快诸如郑州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的基础上,选有代表性的地市进行深入的智能制造试点推广,使两业融合试点示范效应有效扩大,加快构建良好的服务型制造体系,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其次,会展业和制造业间的融合也成为推动两业融合的一个切入点,可以充分利用会展业能够快速把制造业优质要素集聚起来的特性,着力通过会展业和制造业的一体化融合发展,提高制造业影响力。

(三)加大研发投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

创新能力是企业向深层次发展的基石,而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科技创新成为较突出的短板。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增加企业对核心技术基础研究方面的研发投入,政府可以通过给予相关税收激励、金融信贷支持、拓宽融资渠道等手段对财政资金进行有效配置,加大对企业科研经费的扶持,助力企业增加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由政府根据河南省自身优势产业,引导创建相关国家级新型科研机构和研发创新平台,同时政府应积极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职能转变,支持大型制造业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实验室、研发中心等自有研发机构,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在一起,形成科技创新驱动力。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形成创新驱动,在核心技术、高端装备和战略性争夺领域,改变过去受制于人的局面,加强知识产权储备,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河南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

(四)培育和富集高技术人才,优化河南省制造业人才架构

优化河南省制造业人才结构,就要增加高技术人才,建立并深化制造业人才发展机制。一是要根据河南省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支持现有高校(包括高职院校)重点培养符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所急需的科研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科技人才等应用型人才,支持研究机构、企业培育一批掌握基本专业理论和先进技术,同时拥有较高实践技能的创新人才。二是积极引进海内外掌握先进技术的优秀人才和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重点引进先进制造业相关的科研机构,使这些科研机构产生集聚效应,汇聚不同领域的优质人才。三是做好制造业高技术人才保障工作。企业对高技术人才的奖励激励增加、薪资福利分配的倾斜,社会地位的提升,人才发展和引进专用财政资金的设立,多维度优化制造业人才支持机制,为河南省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招财引智。

猜你喜欢
高技术河南省高质量
送伞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