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高新区胡集小学 曹 林
随着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经历了之前的摸索和实践,教学的重心已经偏移到学生的学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根本目标,以教师有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为观察点来进行课堂观测。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生是学习的中心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在这一理念的指挥之下,已经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已经开始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并因此制订了三维教学目标。但是聚焦现行的听课评课制度,听课评课的点更多地集中在教师身上,通俗地说,教师仍然是听课评课的中心,是课堂观测者重点关注的对象,教师的表现如何、教师对课堂的掌控、教师对教学环节的处理等等依然是课堂观测的重点,当然,在很多听课评课的观测点中已经加入了一定比例的学生表现,但是就本质而言,课堂评测依旧受到固有观念的束缚。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的课堂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主次颠倒,即课堂评价以教师的“教”为主,以学生的“学”为辅。(2)作用失衡。在课堂观测中,观测者更注重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忽视了评价之后的针对性措施的探索,观测者更注重对课堂的整体评价,而忽视了细节的评价。(3)反馈缺失。课堂观测往往集中在一节课、一个课例上,而不是一系列课的观察,不是对教师的跟踪研究,所以课堂观测容易点到即止,缺乏反馈,缺乏对评测问题的跟踪研究。(4)印象流严重。虽然很多课堂观测制订了量化方案,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被评测者最终得到的分数往往是无法解释的,没有人会给出打这个分数的依据,得分的高低也无法在每一条细节上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得分高的为什么会高,得分低的差距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这就造成课堂观测打分成为一个独立的环节,无法为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供有效依据。
为了让课堂观测起到应有的效果,在制订课堂观测表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要以突出学生的学为中心,联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让课堂观测表更清晰,让课堂观测的可操作性更强,示范引领作用更明显。
围绕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依据,突出“学为中心”,改变以往的课堂观测以关注教师的“教”为重心的状况,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即教师的教要围绕着学生的学,要服务于学生的学,要注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联系。
课堂观测要杜绝印象流,要从价值导向走向量化指标,所以在课堂观测的表格中不是最终打好一个分数即可,而是要观测课堂学习的细节是否符合量化表,要收集得分点,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相关环节,为之后的后续教学探讨和研究打好基础。
课堂评测不是简单的看课观课,而是要覆盖课堂教学的全程,从教师的课堂设计、教学重难点的制订开始,到课堂的导学先学过程,再到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学情反馈等等,都应该涵盖在内。
针对不同课型,教师应该做相关的准备,包括对教材、学生学情的把握,课前的导学设计,课堂教学的相关准备(比如PPT 的制作、教具及学具的准备等等)。
教师的课堂组织是服务于学生的“学”的,所以在这一个参考项中,是否突出学生的主体,是否推动学生的思考、探索和交流是主要的参考指标,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因为学生处于学习中心地位,所以教学内容要注重层次性、引领性,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样要符合教学规律,要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业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要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和引导作用,要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课堂观测表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首先,推动课堂教学的“学生中心”,学生为中心不应该停留在纸面上,通过课堂评测的展开,教师要体会到“以学生为中心”应该如何在课堂上得到体现,要从细节上发现自己的教学缺失,以优化课堂教学。
其次,推动听课者从评价走向观测。作为评课者,不是简单地给出印象分,而是要结合量化指标做好课堂观测,要关注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得到落实,要关注教师的教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学,要清楚作为观测者在课前要做什么、在课上要怎么听、在课后要怎么评。
最后,推动执教者的教学行为优化,这是课堂观测的主要作用之一,在持续性、跟进式的教学评测中,执教者要有收获、有体验、有进步。
总之,课堂评测作为听课评课的工具,需要在正确的理念指引下科学化、量化,参与评测的教师也要在整个过程中有所变化、有所收获,这样才能展现出课堂观测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