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素娥
摘 要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极其重要且有效的教学和学习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认为古诗词的教学要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词的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此,本文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一课为例,从提炼诵读方法、推进诵读策略、提升诵读效果三个方面来学习古诗词,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关键词 诵读;古诗词;村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32-0191-02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极其重要且有效的教学和学习的方法。《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诵读”的解释是:“念(诗文)”。叶圣陶先生认为诵读的方法:“一为吟诵,二为宣读。吟诵要求抑扬顿挫,而宣读需要建立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之上。”下面,本文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清平乐·村居》为例,从内容上进行创造性地朗读,让学生在诵读中走进村居,在抑扬顿挫中理解诗意,在朗朗书声中感悟诗情。
一、聚焦文本,提炼方法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辛弃疾用平白浅近的语言描绘了茅舍清溪、翁媪相媚、大儿锄豆、中儿织笼、小儿剥莲这五幅图,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一组组农村闲适生活的画面,将各自的乐趣跃然于纸上:翁媪饮着小酒,互相逗趣,享受着夫妻之间的情趣;大儿锄草,享受着劳作的乐趣、丰收的喜悦;中儿编织鸡笼,享受着织作的乐趣;特别是小儿,正卧在溪边剥莲蓬,乐趣无穷,给读者展现出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基于这首词的平白浅进,教师可以通过配乐诵读让学生初步走进村居,再通过古今对义读、创设情境读、换词对比读等诵读方式,让学生在花样诵读中读出感情,读出体会,读出精彩。
二、结合内容,花样诵词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为此,教师设计“自主研学——小组交流汇报——其他补充——教师点拨”的学习路线。教师的点拨也并非是分析文本,而是以各种形式的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一)诵读导入
俗话说:“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古诗文的学习,教师一开始导入就要激起学生的兴趣,以此为前提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在一开始便设计看图猜诗的环节,通过展示《四时田园杂兴(其一)》和《所见》的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诗,猜完之后再诵读。以此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词的诵读奠定基础。
(二)配乐诵读
《新课程标准》亦提出诵读优秀古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许多不同主题的古诗,教师在平时教学也侧重吟诵的规律,如“平长仄短”等。因此,此次教学教师先进行配乐范读,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感受吟诵“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规则,在节奏中感受诗词的韵律。
(二)古今对义读
古诗词中有些词句是比较难懂的,对于这一类的词句,教师可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呈现该诗句和诗意,两者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古今对义读中进一步理解诗句,加深印象。在《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教师将茅舍清溪图对应的诗句进行古今对义读,先呈现词中第一句诗句的意思,再问学生是哪一句。学生就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在学生汇报过后将诗句和诗意及自己想象的画面进行对照,深入理解该句。
(三)角色扮演读
《清平乐·村居》中上阕的第二句描述的是一对老夫妇在喝酒互相逗趣、取乐。在学生想象这对翁媪会说些什么之后,教师设计男女扮演翁媪进行对读。如翁说:“你看,二儿子如你一般手巧”;媪说:“你看,大儿子如你一般勤劳”;翁媪(齐):“最喜欢小儿的顽皮、淘气,你看,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对读过后进行师生接读:“这样互相逗趣,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样互相取乐,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通过角色扮演读,让学生感受老夫妻间的小情趣,体会这份“相媚好”之乐,进而与这对翁媪一起沉醉在幸福的家庭、宁静的乡村中。
(四)古诗拼接读
对于大儿锄豆图,想让学生自行体会乐趣有点困难。为此,教师设计古诗拼接让小组对读,从中体会劳作的乐趣、丰收的喜悦。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大儿锄豆溪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大儿锄豆溪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儿锄豆溪东”。“秋季喜丰收,全家乐融融——大儿锄豆溪东”。通过学生熟悉已知的诗句迁移到新的诗句,让学生在书声朗朗中体味诗句。
(五)创设情境读
创设合适的情境是吸引学生积极朗读的策略之一。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创设合适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共鸣,进而让他们积极朗读。对于《清平乐·村居》中的中儿织笼图、小儿剥莲图,教师通过插入相应的动图再现当时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中儿织笼的认真、小儿的顽皮。在此基础上询问学生这是一个怎样的中儿或小儿,再读诗句会体会到不一样的乐趣。
(六)换词对比读
所谓“换词对比读”是指将原句中的关键字词或用得巧妙地字词替换成其它字词,通过对比阅读体会原句用词的精准、巧妙。比如小儿剥莲图中的“卧”字用得巧妙,将调皮的小儿跃然于纸上,那么教师就可以将“卧”换成“趴”或“躺”,同时呈现原诗句和换后的诗句,让学生对读,读后询问学生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这样换词对比读,学生更能体会到调皮、活泼的小儿剥莲的乐趣。
(七)总结全文读
对于古诗词的总结,教师可以设计将整首词串联起来让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印象更深刻。如,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家有勤劳肯干的大儿——大儿锄豆溪东;家有心灵手巧的二儿——中儿正织鸡笼;家有调皮可爱的小儿——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学生将诗词中特定的情境与自己的想象紧密结合,更容易进入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提升效果
以上所介绍的诵读方法不仅仅局限于《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它可以运用到任何一首古诗词或者课文当中。该节课还以辛弃疾的情感为切入点进行了拓展阅读。学生对辛弃疾的了解不多,为此,教师制作了一个微课——《介绍辛弃疾》。在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词作风格的基础上引出豪放风格的词作——《破阵子》,让学生通过配乐朗读初步理解《破阵子》,再通过描绘画面创设情境诵读来悟诗情,如教师描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画面让学生回答是哪一句诗。最后把两首不同风格的诗词进行对比阅读,深入领悟词人对和平、幸福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瑰宝。诗词的积累靠背诵,而诗词的鉴赏靠教学。如何能提升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甚至主动背诵古诗词,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以不同的诵讀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研学后教理念下,依托主题阅读提升小学生阅读素养的研究——以农村小学中高年段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课题批准号:1201930149)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245.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6.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