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德经》翻译中的中西方思维差异

2020-12-17 03:32贺丹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3期
关键词:道德经翻译

摘 要:老子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其著作《道德经》涵盖了东方民族思想的精华。当前,国外对于《道德经》的研究著作较多,种类繁杂,其中不乏一些经典译作,但是也有很多译作存在着翻译不规范、不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因为中西方思维差异而诱发的。为此,文章将《道德经》作为研究对象,系统论述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认为中国文化思维更加注重意合、外国文化思维则倾向于形合,阐述了《道德经》中中西方思维差异的集中体现,并探究了《道德经》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道德经》;思维差异;翻译

翻译是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过渡的活动,从本质上看,翻译不仅是语言活动,同时也是思维活动。人类思维基本活动形式是统一的,换言之思维规律大致相同。这种统一性是可译性的基础。可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东西方产生了不同形式的民族文化,其历史传说、生产方式、语言与文化、哲学思想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必然会造成社会文化产物思维方式不同,这种不同在两种语言转换进程中,通常會被忽视,这就导致了译文非常的晦涩、难懂,甚至会产生各种错误。所以,在翻译活动当中需要有效对比源语以及目的语等民族思维形态差异性,及其在语言中的表现,深刻揭露这种思维上的差异对翻译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尽量降低或者是有效避免因为忽视思维模式转换从而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因为翻译并非单纯转换不同语句之间的词和句,在说相同思想内容能够用不同语言负载的时候,并不代表着原语以及译语之间在语言上具备相同的“意义”,由于任何语言都限定了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他们在历史演进的潮流中产生了独特表达方式。思维方式是维系语言和文化的桥梁,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主要特征在于整体性,西方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在于分析。中国思维模式将五行生克以及阴阳消长作为主体,更加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作为至高境界。不管是从儒家的自然人化出发还是从道家的人自然化入手,都是将人和自然作为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我国古代先哲也提出了,万物皆存在于混沌当中,这便是“元气说”,同时也是整体思维的集中体现。西方人则秉承“原子说”,更加注重万物本原,探究事物生成、构造以及每个原子性质。他们认为人和自然均处在永恒对立、矛盾当中。笛卡尔提出了将主、客体完全对立开来,将主客二分作为哲学基础,这体现出了分析型思维模式。他注重将现象本质以及主客体分离对立来看,对二元世界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

正是因为东方重视整体,西方关注分析的思维模式造成了英语、汉语的结构差异。汉语的整体性思维意在易合,分析型思维模式则侧重形合。从本质上看,这种规律是采用异化以及规划策略的理论依据。

卡尔·普利布兰姆曾说:世界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受到阻碍的根本原因,不单单是语言的差异性,更是因为不同民族之间思维模式的不同。交流是语言的主要目的,可是各个国家都有着各自的语言,因此不同国家的人们为了能够交流,就无法避免会涉及到语言之间的转换,这就是翻译。翻译是将语言作为物质载体,采用逻辑等科学方式开展的异语交换活动,其本质是译者思维的整个过程。因此,翻译过程不单单包含了语言活动,同时也涵盖了思维活动。思维能够为翻译指明道路和方向。思维方式可以加强翻译的一座有一座桥梁,不同的桥梁会将人们引向不同的道路。因此,中西方文化思维之间的这种差异性也会造成语句翻译的差异。

二、《道德经》翻译中的中西方思维差异的体现

意合是指词语和分句间不采用语言形式加以连接,句子逻辑关系以及语法意义利用词语或者是分句含义进行表达,组词造句的进程中完全按照动作与逻辑发生的先后顺序决定最终词语、分句的顺序。形合则是指句子当中的词语或者是分句利用语言形式连接,表达出逻辑关系以及语法意义。比如,《道德经》中的“执大象,天下往。”这句被翻译成“He who holding the Great From goes about his work in the empire can go about his work,yet do no harm.”从这句话中可以发现,执大象和天下往的对象是不同的,大象指的是道之象,也就是道的法则,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谁掌握了“道”,就能够获得人心,天下人就会争相与之配合。前一句当中的主语为“君主”,后一句中的主语则是“臣民”,尽管主语不同,可是他们都能够省略,整个句子简短、有力。两个句子存在着不同的主语,并且均被省略,这是非常容易引发误解的,同时也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英语则是一种形合化的语言,很少会出现无主语句式,更何况是两个不同动作的发出者同时消失的情况更不多见。因此,在翻译该句子的时候,将两个动作的发起者看做是同一人,这会造成逻辑理解层面的误差。而”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这个句子被翻译成了“The one must get underneath in order to do it;the other is underneath and therefore does it.”从中文句子字数来看,前半句比后半句只多了一个字,加大了理解难度。“或下以取”指的是大国对小国谦让,从而获得大国信任,“或下而取”指的是小国对大国谦逊,见容于大国。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了中文意合的思维模式。两个句子存在着不同的主语,分别是大国与小国。而从译文来看,与原文的意思无法吻合,完全是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译,没有能够将省略的主语翻译出来,同时也没有能够传达原句中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之道。

除了主语以外,其他句子成分同样也会引发歧义与误解。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中有这么一句“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翻译为“The Sage,in his dealings with the world,seems like one dazed with fright;for the worlds sake,he dulls his wits.”这句话的中文意思为圣人在天下,忍气吞声一般的为了天下使自己陷入糊涂的境地。指的是圣人通过德信、德善对待人们,人们感化并且顺应自然,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地。句子当中的“其心”指的是天下人之心。译文则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它将“其”前指,这也是经常犯的一个思维惯性,凡是看到句子当中的“其”都认为指代的前面的主语。这种误译以及误读通产是非常隐蔽的,只有在对文章有着足够的理解后,才可以发现这种问题,因此,在翻译原文的时候要仔细推敲,避免出现同类错误。

三、《道德经》翻译策略

(一)搞清核心概念

在《道德经》的翻译准备工作中,要了解其中存在的一些核心概念,只有完全了解这些概念,才可以在目的语的翻译过程中选择与之对应的词。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在《道德经》翻译的时候,典籍中会存在特定文化核心词,它和英语当中的文化核心词并非等值关系。比如《圣经》当中的太初有道,这里的道被翻译为logos,这和《道德经》中的道并非一个意思,无法进行置换。

(二)保证译本的诗性

西方依据逻辑层次进行表述,更像是线性思维形式。《道德经》当中的文本存在很多通过文字形式体现出来的象喻,这是一种诗性表述,也就是将哲学诗化。比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如果用英语线性翻译会失去原文的哲学本色,尽管这种线性翻译准确的掌握了译文的词语和句式。

(三)注重选择目的语英文句式

翻译的时候,能够采用不同的句式傳达出相同的意思,究竟使用什么样得句式,是以保持原文特色,满足目的语习惯作为翻译标准。为了满足这一要求,需要遵循一些特定的原则。首先,要注重表意的准确性。比如《道德经》的翻译,要注重“信、达、雅”,这也是翻译的基本原则。《道德经》中蕴含了中国悠久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不同于西方哲学思想,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准确理解老子哲学思想必不可少。其次,翻译要充分体现出原文的特色。比如上文当中提到了《道德经》中存在很多象喻都是采用诗性表述,应该继续保持这种特色。最后,《道德经》当中的一些格言警句,可以利用标点符号的形式加以划分,这样不仅满足英语表述,同时也满足警句和格言的形式美感。当然,在实际翻译的时候,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中国典籍翻译过程中,当文化术语无法找到与之对应的词语时,可以使用综合注释法。

从表面上看,翻译是语言活动,事实上它也是思维转换过程。中西方思维模式存在着诸多差异性,中国人更加擅长形象思维,更加的感性,处事更加的委婉。西方人则倾向抽象思维,处事更加的理性、直接和果敢。假如学习一门语言,但是不了解其思维特征就会陷入到失去方向的境地。因此,为了能够实现从感性认知向理性实践的转变,在翻译过程中要清楚的认识到中西方思维之间的差异性,采用西方思维模式学习英语,从而防止中英互译过程中存在生搬硬套的错误做法,保证翻译更加的合理。

参考文献

[1] 孙艺风.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2] 张坚.从字词,修辞角度浅析英译《道德经》的翻译[J].长安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6):58-61.

[3] 袁臣.从游戏视角解读典籍翻译文本制约-以《道德经》第七十一章首句两英译本为例[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1):115-117.

作者简介:贺丹(1982- ),女,广东河源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文学。

猜你喜欢
道德经翻译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康瑞功作品选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易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