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朋辈导师工作模式的探索与优化

2020-12-17 03:32于力宇高晴范磊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3期
关键词:工作模式

于力宇 高晴 范磊

摘 要:高校朋辈导师制目前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和人才培养的重点补充机制。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朋辈导师质量,建立健全朋辈导师制度,特进行了一次关于我校朋辈导师工作模式认识与建议的调研,探索出一套更符合我校各学院朋辈导师的工作模式,旨在着力实现朋辈导师对大学生日常管理与培养的积极补充作用。

关键词:朋辈导师;工作模式;制度的优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学生管理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第16号)指出,“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朋辈教育具有平等性、双向性、针对性等特點,突显学生的主体性。一方面,朋辈教育契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相关文件指出的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实践证明,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如何有效发挥大学生优秀朋辈群体的带动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逐渐建立起以“以高带低、以强带弱”为思路,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成长为特点的大学生朋辈教育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朋辈教育模式既符合中央精神要求,又顺应了教育规律[2]。

为积极应对学分制改革后产生的变化,我校自2015年起建立学生朋辈导师制度。经过五年时间,已有接近1250名朋辈导师参与到新生教育等工作当中。同时,为更好地帮助朋辈导师投入工作,实现选人与育人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设立“学生朋辈导师协会”,实践“五个一”的培养理念——即“一批培训”、“一套制度”、“一次赛事”、“一个平台”以及“一本书刊”,更大层面调动了大学生参与朋辈互助活动的积极性,有力地拓宽了教育的覆盖面,有利于满足高校发展的现实诉求,填补了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空白和死角,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群体的共同进步。

在实施朋辈教育与创建朋辈教育体系的五年过程中,有成绩、有收获,仍有不少值得思考与改进的空间。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朋辈导师质量,建立健全朋辈导师制度,探索出一套更符合我校各学院朋辈导师的工作模式,学校特进行了一次关于朋辈导师工作模式认识与建议的调研。该调研覆盖南、北两校区19个学院,参与对象主要以大一、大二等学生群体。

一、高校朋辈导师制度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平等性是朋辈导师进行教育与服务的最大优势。基于我校的朋辈导师均是由各学院选拔并最终服务本学院新生群体的,因此在朋辈教育中,导师与新生之间在实际年龄、学业背景、心理特点、日常生活模式都比较接近,有效地缩小了传统课堂教育中师生之间强烈的年龄、身份和学识的反差。

与此同时,在学生群体中,平等性不仅仅存在朋辈导师与新生之间,社团的师兄师姐、高中校友,都在新生教育中存在相同的平等性上的优势。因此,在调研中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同学在校遇到困难时,会首选向朋辈导师求助。这不仅加大了学校学院在收集与处理新生资讯与问题的难度,同时也降低了朋辈导师工作的热情与效率。

同时,在遇到困难时自愿与主动向朋辈导师求助的学生中,超过半数学生的求助内容为生活烦恼,学业问题亦是另一个求助重点。调查学生中仅有16名曾因心理上的问题询问过朋辈导师。一方面可能是受访学生中存在心理困惑与问题的比例较小,另一方面朋辈导师不具备专业的心理咨询知识,不会成为学生遭遇心理困惑与问题时的首选求助对象。

(二)微信与面谈是新生群体最乐于选择的与朋辈导师交流的途径。在调查中,若出现难题需要与朋辈导师交流,高达93.75%的学生愿意使用微信作为主要沟通工具;另外有超过调研人数的三分之一选择面谈。可见,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微工具的匿名性、开放性可让新生在遇到挫折或困惑时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面谈与电话交流等方式在朋辈交流辅导中仍具有较大吸引力。

(三)朋辈导师的工作热情与负责程度普遍受到学生认可,但工作模式相对单一,敏感度、专业度与创新意识有限,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在对朋辈导师的工作负责程度的调查中,有超过半数学生认为自己的朋辈导师很负责,经常关注班上的同学,及时主动地找疑似存在困难的同学聊天,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困惑。总体而言,朋辈导师对新生群体的工作负责程度达到了95.53%,受到绝大部分新生同学的认可。

在朋辈导师主要工作方式的调研中,定期召开班会,定期与班委交流沟通、形成信息网络等方式仍是朋辈导师工作的主要途径。但这些传统的工作模式,一方面不利于班级信息的及时传达,另一方面也会降低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同时,日常交流的不足很难使朋辈导师与新生之间真正产生依赖与信任。1905名受访学生仅有441名会在与朋辈导师交流中将遭遇的困惑或者不良情绪毫无隐瞒地倾诉,超过七成学生会选择有所保留。不少同学认为与朋辈导师的信任度与专业度有限,甚至担心朋辈导师将自己的隐私暴露。

优秀的朋辈导师队伍是推进朋辈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提升朋辈导师在工作中的专业性,提高其敏感程度与工作创新的可能性,对朋辈导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就尤为重要。目前我校的培训工作主要集中在迎新工作及学业辅导上,工作模式的广度及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大部分受访学生认为朋辈导师辅导的效果良好,发挥作用较大,对朋辈教育交流的方式认可程度高。一方面,朋辈导师的工作形式可以协助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点问题。我校朋辈导师是基于完全学分制改革背景下,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各种难点问题提出的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及作用。

另一方面,朋辈互助有助于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一新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他们能否顺利适应大学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新生遇到的校园环境适应问题、角色认同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急需要有人对其做出指导。针对新生,朋辈导师开展的朋辈互助活动能够帮助新生顺利度过大学适应期,同时做他们学习的榜样,起到标杆示范作用,协助适应大学日常生活,做好大学规划,制定奋斗目标。

二、朋辈导师工作制度的优化

(一)加强朋辈导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朋辈导师的素养高低对朋辈教育的实施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朋辈导师的选拔一定要严格把关。

根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朋辈导师管理办法》朋辈导师聘用条件,包括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担任过学生干部,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在同学中有比较高的威信,优先考虑中共党员;学习勤奋,成绩优良,本科学生已修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在2.8以上,或者在校级以上学科知识或技能竞赛中获得过名次,或者在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过论文或作品;工作责任心强,乐于为同学和集体服务,能起到骨干模范作用;熟悉本科低年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及教育管理方法;具有良好的个人形象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学校与学院要进一步鼓励和挖掘更多有志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年级优秀本科生。在组建优秀朋辈导师队伍时还可结合学生需要,从相应的群体中进行选拔,比如针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可从优秀党员中选拔政治思想坚定的学生担任;针对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可选拔在省级、国家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担任;针对考研和就业方面,可选择成功考取国内外一流大学研究生的学生与成功校友来担任等。

其次,学校目前对于朋辈导师的培训主要集中在上岗前培训,以及以每一个月为周期进行交流培训,培训内容参照新生教育手册,与新生辅导员培训工作相结合,同时还要加强朋辈导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明确自身责任和使命,对朋辈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

此外,学院层面应形成联动机制,可组建学院朋辈导师顾问团队,定期开展更贴合学院院情的培训内容,例如迎接新生细节流程梳理、新老朋辈导师工作经验交流、新生特殊案例分析、新生班级运作与学风建设、班干部的培养与督导、宿舍建设与关系协调等颇具针对性、实操性的主题[3]。

(二)挖掘朋辈导师榜样典型与学院典型。朋辈导师队伍本身作为一个榜样群体,在对这支队伍进行培养时,也应该在队伍中建立榜样典型,选苗育苗,为我校培养出一批乐于参与学生工作、善于参与学生工作、有志于加入学生工作队伍的高素质人才。

(三) 建立健全朋辈导师与新生辅导沟通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在我校对朋辈导师培养“五个一”理念(“一批培训”、“一套制度”、“一次赛事”、“一个平台”以及“一本书刊”)的基础上,可制定《朋辈导师信息定期汇报表》《新生个案登记表》等文件,要求朋辈导师定期汇报所做的班级教育和管理工作,反映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主要状况,以及对院系和学校相关工作的意见建议。

综上,学校与学院共为抓手,坚持系统谋划与分项实施相结合、实践探索与制度建设相结合、选拔使用与培训提高相结合等原则,建立健全朋辈导师与新生辅导沟通的长效机制,使我校朋辈导师工作制度迸发出新的创造力、活力、吸引力。

三、结语

朋辈导师管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抓手之一,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4]。在新形势下,朋辈教育持续不断地在理念、内容、和方法上革新和实践验证,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N].解放日报,2016-12-09.

[2] 杜建,“朋辈教育”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路径探析,山东工会论坛,2017年6月,第23卷第3期,102-105.

[3] 龍志成,高校新生朋辈导师制的实效性研究,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总第133期No.1,15-18.

[4] 刘军,叶开,莫小俊,高校朋辈导师的过程管理研究———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年2月,113-118.

作者简介:于力宇(1987- ),女,广东广州人,硕士,助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工作部,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晴(1986- ),女,广东广州人,硕士,助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工作部,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磊(1989- ),男,广东广州人,硕士,助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工作部,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工作模式
高校基层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创新探索之我见
创新农业类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新时期政工工作的职能定位与新模式
高师院校外语学院心理服务站工作模式初探
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的理性构建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机构的专业化建设研究
关于学校后勤工作中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