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开展有效的职业规划咨询工作是当务之急。高校咨询师队伍建设中能否处理好教师的双重身份关系,将直接影响咨询工作的开展。由于高校职业规划教育起步晚,专业化教师和咨询师严重不足,校内的职业规划咨询师多是教师兼职的双重身份,而咨询师与任课教师的工作角色定位及工作性质却是截然不同的。为减少咨询中高校教师双重身份关系问题带来的干扰,提出了:强化教师适时合理转换角色身份的意识;帮助学生明确不同场合下的“师生关系”;合理利用双重身份关系的观点。
关键词:职业规划咨询师;双重身份关系;陪伴性工作同盟关系;咨询案例
据2019年6月麦可思研究院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3%(2014届—2018届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稳定在33%—34%)。如此高的离职率与当下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迷茫、盲目就业有关。大学生是就业主体,如果高校教育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符合客观实际、注重个人长远发展的科学择业观、就业观,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将难以从根本解决。
当代大学生有理想、有知识,思想活跃;公平、效率、竞争代表他们的时代特征,但在他们的成长中,也因受到社会、家庭环境中一些片面、落后观念的影响,使得他们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存在很多非合理性认知。因此,开展职业规划咨询工作是当务之急,各高校已开始职业规划咨询师的队伍建设,咨询师队伍建设中如果能处理好教师双重身份关系的问题,将对咨询工作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如果处理不当将会使咨询工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现对高校职业规划教师的双重身份关系问题提出以下观点。
一、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教师多数是双重身份关系
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高校十分重视职业规划教育教学和咨询工作,各高校不仅开设了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也开始建设职业规划咨询师队伍,职业规划咨询师的来源多样化,有辅导员、学工干部、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等,大多是兼职身份,对前来寻求咨询的学生来说,大多数咨询师的身份是双重身份关系,既是学生任课教师又是咨询师,甚至还是辅导员(多重身份关系)。而咨询工作是需要避免双重身份关系的,但我国高校由于职业规划教育起步晚,专业化教师和咨询师还严重不足,高校的职业规划咨询师多是兼职的双重身份关系,虽然职业规划咨询师与任课教师都担负着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职责,但工作角色定位及工作性质却截然不同。
二、解析职业规划咨询师与任课教师的差异
(一)职业角色定位的差异
职业规划任课教师的职业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对于学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古老而更新的学科,教师需要讲述一些经典理论,以及职业规划的一般原理、规律和现象,主要解决的是大学生群体会出现的普遍问题,教学着眼于学生对生涯认知的全面性,树立科学的生涯规划意识,建构将“知”(关于未来职业的基础知识)、“观”(生涯发展观、职业规划观)、“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职业决策思维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群体的社会适应性和职业的胜任力。教师则通过长期的教学积累和深入的科学研究,从而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权威。而职业规划咨询师的角色是“授之以渔,助人自助”,对于学生需要解决的职业困惑、职业决策等问题,咨询师没有权威性,只是协助者,即协助学生解决其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各种问题,只有学生本人才是其问题解决的唯一专家和权威。
(二)学生对象群体的差异
任课教师的教学对象是:需要掌握职业规划知识理论体系和规划技能方法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客观地讲述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探讨这些理论如何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规划技能和决策技能的课程,教学需要借助职业规划测评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悬浮注意”的视角,让学生体会职业生涯的动态平衡,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动态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职业规划咨询师的咨询对象是:对自己的职业规划问题产生迷茫,一时需要帮助的有能力的学生。从咨询专业规范上要求咨询对象是“来询者”,而非自己的“学生”。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最常面临的伦理困境就是“双重身份关系”中重视人情关系的任课教师(或辅导员)的社会文化规范,与强调避免双重关系的咨询专业伦理规范,时常令做咨询的教师感到进退维谷。特别是辅导员(有些辅导员还担任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工作)面对自己学生做咨询,即便是教师能注意合理转换自身的角色身份,但学生是很难将“辅导员”转换成“咨询师”身份的,这会影响到双方咨询关系的确立,从而干扰咨询效果。
三、大学职业规划教师双重身份关系问题的解决
(一)强化教师适时合理转换角色身份的意识
担任职业规划咨询的教师如果还担任了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其教学中要注意保护来询学生的个人隐私,不能在教学中讲述任何完整的咨询案例,不能泄露来询学生的个人信息,不能在教学场合进行传播来询学生的隐私,不能将咨询记录用于教学等。
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在给授课学生做咨询时,可以推荐使用教学中讲授过的职业规划测评工具和决策方法工具等,但不能以教师的权威强求学生使用这些工具,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对学生进行说教,这些做法是不符合咨询师的职业规范的,可能导致咨询结果的无效,或使咨询陷入尴尬的僵局。
(二)帮助学生明确不同场合下的“师生关系”
作为授课教师,由于职业规划是一门古老而更新的学科,理论体系廣而深,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需要学生的高度参与,对规划技能应用要严谨严格,要有一定权威性,让学生明确教学任务和要求,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教学。但当教师成为了咨询师,即便其自身能适时合理转换角色身份,但来询学生却不能区分其中的角色不同,都是同一位老师,会将授课与咨询的期待寄予一身,渴望权威为自己决策,这就是咨询关系不明确带来的干扰,因此咨询开始前有必要与来询学生明确咨询关系,告知学生咨询双方的关系是“陪伴性的工作同盟关系”,既不是讲授关系,也不是问题替代解决关系,下面的“咨询案例节选”可以说明这种关系。
咨询背景:某英语专业大四学生,考研失利后很迷茫,不知道是否要“二战”继续全力以赴地考研?还是求职就业?预约了曾担任自己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师进行咨询,咨询过程节选如下:
1)确定咨询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学生考研失利后心理压力大,首先询问教师是不是需要心理咨询?在与教师进行充分沟通后,明确当下需要解决的核心是职业方向问题(这是造成当下心理问题的根源)。
这位学生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很多毕业生纠结“该考研还是该就业”,这种纠结往往是由于职业目标不清晰。考研只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需要考虑个人职业目标、客观条件、自我特质等因素来决定。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对“考研还是就业”学生自然会有明确的决定。
2)明确咨询关系(以下为对话节选)
……(前略)
咨询师(教师):今天的职业规划咨询,我的工作是“助人自助”,我与你是一种“陪伴性的工作同盟关系”,可以理解吗?
来询者(学生):老师,您说的咨询是助人自助,我能理解。可我该怎样去理解陪伴性的工作同盟关系呢?
咨询师:你可以假设我是一个老司机,你是一个新司机,驾驶着职业规划这部汽车。由于你刚学习上路,不知道驾车的基本原理和技巧,需要我一边指导你,一边陪伴你练习,我们的共同工作就是一起探讨你的驾驶技术如何提高,你有你的驾驶特色,但当你有恐惧和疑惑时,需要我帮助,首先你要勇敢地自我暴露和积极地自我探索,一边领悟我告诉你的原理和技巧,一边自己驾车前行,决不能把方向盘交给我。这样比喻,你能明白吗?
来询者:有些明白,就是说咨询结束时,我就能独自驾车,知道车该怎样行驶了吧?
咨询师:你也知道,驾车技术的熟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你懂得了基本原理和技巧,在以后的驾驶中就不会迷茫和不知所措,经过不断的经验积累,相信你的驾驶技术一定会不断提高。如果你能自信地认为“自己永远是自己生涯独一无二的专家,咨询师只是讲原理和技巧的专家”,你就能坚定地做出车该怎样行驶的决定了,这也是我对你的期待……
从以上案例可见:明确师生的“陪伴性工作同盟关系”,可以减弱学生对教师的“内心服从感”,和“依赖感”,帮助学生对职业规划咨询有正确的期待,避免学生因错误期待而导致“失落感”,使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技能是通过学习和训练逐步提高的。
(三)合理利用双重身份关系
虽然从咨询专业规范角度来讲,需要尽量避免双重身份关系,但从学生角度来看,往往师生的“熟悉感”是学生寻求咨询的关键点,他们习惯寻找信任的教师进行咨询,这不仅有利于高校职业规划咨询工作的开展,也有益于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
从教师角度来看,首先要与来询学生明确“陪伴性的工作同盟关系”,咨询中因为“熟悉”可以直接询问学生的情绪状况,也因为“知情”便于通过情绪分析快速发现学生的关键问题所在(一般来讲寻求咨询帮助的学生多少都已经出现了情绪上的波动),从而提高咨询效率。职业规划咨询中教师主要是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而情绪与认知不同,情绪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外显的表情;二是内在的状态或体验,这是认知过程所不具有的特征。情绪与认知是带有因果性质并互相伴随而产生:情绪可以发动、干涉、组织或破坏认知过程和行为;认知对事物的评价则可以发动、转移或改变情绪反应和体验。例如,学生出现“怀疑焦虑情绪”,这多是因为缺乏“能力”自信,咨询可以从能力分析入手解决问题;当学生产生“烦躁厌倦情绪”时,多是由于专业兴趣维持上有了问题,咨询可以从职业兴趣探索展开;学生有了“不满失落情绪”时,往往是因为职业价值观的迷茫,咨询可以通过澄清职业价值观来解决职业决策的问题等等。通过情绪分析,快速找到来询学生的自我矛盾冲突,在逐步化解矛盾中有效缓解学生情绪,最终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
总之,高校教师的双重身份关系有潜在的咨询专业风险,处理不当对个案及教师双方都会造成伤害,但不一定必然有害,如果能适时合理转换身份,重视咨询开始前与来询学生明确咨询关系,并合理利用这种双重身份关系,对个案也是一种积极资源。
参考文献:
[1] 张晓梅编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武漢: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2] GCDF中国培训中心编著.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资格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 钟谷兰,杨开编著.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张晓梅(1970-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发展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