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实现路径

2020-12-17 03:32宋君阳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4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新时代大学生

摘 要:崇尚劳动、劳动光荣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不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具体路径。在新时代,如何理解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通过明确劳动教育的地位、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管理、创新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帮助大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精神、养成劳动习惯,以此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并推动时代进步。

关键词:劳动教育;新时代;大学生

劳动教育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在我国,自教育事业发展伊始劳动教育就被看作是我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与重要部分。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和以往对劳动教育的认识相比较,更加显示出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对于青年学生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确定了劳动教育同其他四育并举的地位,使得教育体系更具科学性和全面性,保证了教育目标更符合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

在我国当下,经济和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从“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内涵。无论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亦或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劳动教育都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强调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教育价值,既是老生常谈,又需要时谈时新。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于劳动教育的问题,马克思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更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筑成长之基离不开劳动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劳动既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其间的重要基础。以劳树德,通过劳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热爱劳动、诚实劳动、艰苦劳动。以劳增智,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引导大学生亲历亲为、实践出真知,形成好的劳动习惯和智力品格。以劳健体,通过劳动教育增强大学生体魄,提高身体素质,均衡脑力体力活动。以劳育美,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现代审美人格,引导大学生向善向美,形成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五育并举,以劳为基,从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着重要的作用。劳以养心,劳以树德,劳动教育既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劳动教育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无可替代。牢牢把握住品德修养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从劳动技能培养及思想品德教育出发,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价值、尊重劳动创造,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树立积极的劳动态度,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集体主义观念,使其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本领、有担当的人。

(三)推动时代发展的坚实基础

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劳动形式千变万化,劳动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教育、生产性教育、创造性教育,对时代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劳动者的素质发展关系到国家以及民族的前进发展,劳动教育不仅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更是培养千千万万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必不可少的一环。以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积极创造和辛勤劳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大学生进一步能够积极参与到产学研相结合,并能够化知识为生产力量。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创造社会价值,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劳动大军,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坚实力量。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

随着国家和教育部门对劳动教育的不断重视,劳动教育的相关思想和理念不断提出,劳动教育较以往的地位有所提高,劳模精神、劳动模范等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内容和典范。目前在高校范围内所包含的劳动教育有勤工助学、社会实践活动、社团工作、专业实习以及相关理论课等,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和可能。部分形式往往在提升个人自身价值的同时,为他人和社会也能做出贡献。高校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类形式的劳动活动之中,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大学生的劳动观念有所改观,劳动技能有所提高。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社会和高校的共同关注下,当前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就目前而言,对所实施的程度以及所预期的成果仍然有一些差距,大学生劳动教育仍然是素质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1.劳动教育观念相对淡薄

传统观念之中轻视体力劳动的现象依然存在于社会、学校、家庭之中,这种狭隘观点导致劳动教育的观念意识不強,劳动教育实施困难。现有的社会劳动形式种类繁多,而社会劳动价值观在市场的影响下趋向于个人利益的实现,以至于务实劳动的精神被忽略。进行劳动教育、掌握劳动技能最主要在于亲历实践,大学生养尊处优不愿吃苦,也导致了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的差异。此外,高校作为学生迈入社会的最后一步阶梯,理应培养兼具劳动精神和劳动权益意识的学生,但从现实来看,大部分学生往往不具备这些观念。

2.劳动教育缺乏科学管理

劳动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最具影响的是科学及有效的管理。我国劳动教育历史悠久,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管理,上层制度建构仍有不足,各方面领导管理缺乏仔细落实,劳动教育面临重重困难。劳动教育的开展相较其他教育而言对物质保障的需求程度更高,对教学资源、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等方面的需求更为复杂,必须多方面的协同和配合。现有的劳动教育的形式与社会实践活动难以区分,劳动教育的价值在教学中分散,实施效果难以保证的同时,劳动教育难免被边缘化和弱化。

3.劳动教育内容形式缺乏创新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这就要求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要与时俱进。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劳动教育主要以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为主,偏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对劳动教育的资源挖掘不足,大学生作为劳动教育的受教育者,其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观未得到有效树立和培养。另外,劳动教育在内容方面缺乏专业的课程体系,传统的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的体会和感悟少,自然无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现途径

通过明确劳动教育的地位、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管理、创新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使劳动教育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大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精神、养成劳动习惯。

(一)明确劳动教育地位

劳动教育在我国有着渊源的历史根基以及旺盛的生命力,自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国共产党就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看作是指导青年进步、提高工农知识水平的重要教育方针。毛泽东同志又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的重要指示[3]。根据时代要求,着力构建科学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赋予劳动教育应有的地位。首先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原则,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改变传统中把劳动生产与知识教学割裂开来的错误思想。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具有促进人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推动时代进步、建立社会主义特色教育的重大意义。

(二)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管理

要使劳动教育有序进行并取得实效,科学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运用现代科学管理,尊重劳动教育规律,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顺利完成劳动教育的任务。可通过加大科研投入,深挖教学资源并进行有效整合,设立一批专门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队伍,有步骤、有进度的推进劳动教育的展开。建立系统科学的管理机制、提供丰富充足的物质保障,丰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拓展劳动教育平台,确保一环扣一环的教育机制,才能使得劳动教育顺利开展并产生实际效用,推动劳动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除此之外,在顶层设计中保障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通过立法或规章制度形成严格要求,在管理与考核中建立长效机制。政府与高校配合,根据高校自身特色,设立劳动教育的专业课程,通过制度保障、科学评价、确保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三)创新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

除却外界的推动帮助外,劳动教育还需要以自身的丰富内容和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和实践。新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应体现出新的内涵和特点,在突破传统方式的基础上吸引大学生,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在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与各学科协同创新,方法策略应与时俱进,实现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各个要素的相互衔接。可以通过树立劳动模范、劳动典型深入到学生中,凭借真情实感促使大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态度价值观。把劳动教育与社会服务、职业生涯规划、产教结合、专业实训、校园文化相结合,明确目的性,注重实践,注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看重结果评价的同时也要注重过程性培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018-09-10.

[2] 刘向兵.深刻理解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与现实针对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8(21):4-6.

[3] 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17-22.

[4] 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39(11):12-17.

[5] 李小苹.当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宋君阳 (1997- ),女,內蒙古呼伦贝尔人,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新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