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国家、民族的精神追求。大学是培育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期,将中文类课程有机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文章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探讨如何课程思政、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中文类课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时讲到:“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不仅广大青年要坚守和践行,全社会都要坚守和践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未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文章探讨高校在课程思政中,如何有机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将对高校课程思政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大学是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讲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2]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为此,高校配备了专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书记、专职辅导员,也从大一就开设思想道德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但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现代社会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是开放的、是亟待需要多方面、全方位培育和正确引导的。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也是未来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大学生不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含义,也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有一知半解,但不能真正领会其深刻的内涵,更不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只有少数学生能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约束自己的言行。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将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做社会需要的接班人,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起到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新事物的快速发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程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挑战。高校教师必须以全新的视角,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是分不同时期开设的,这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僅靠这些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是远远不够的,而中文类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它不仅限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层面对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爱国思想深度挖掘,培育学生的是非观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曾讲:“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中文类课程就是在高校的大环境中,大力弘扬中国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构筑大学生的心灵世界。在学习与传承中,学生能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因此,将中文类课程的教学拓展为人文素养培育课程十分必要。
二、中文类课程在高校承载的任务
中文类课程在教学中承载着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育,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早已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一言一行,中文类课程就是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在思想上给予充分的认识,并积极地从中汲取营养。除此以外,中文类课程还担负着学生思想建设的任务,要明确为谁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并作为课堂教学主要目标之一。让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在思想上潜移默化形成的正确认知、积极的爱国情感、确立坚定意志、化为扎实行动等有效路径来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挥中文类课程积极的作用,逐步推进大学生思想的升华,促使他们明辨是非、扩大视野、加强自身修养、励志报国。
例如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大学语文”,以“文”为中心,即着重于典范的书面文体研读。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授课时从正心、修身、养性入手、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积极弘扬中国文化,引导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中不仅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掌握恰当的时机,针对教学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分清善恶美丑,逐步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感染学生,用优秀的故事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浸润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自觉向贤人看齐,以先贤为榜样,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从上图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仅《大学语文》一门课程所包括的内容,就已经涉及到了语言、哲学、历史、诸子百家的思想、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等等,在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还要鼓励他们逐步外化为学生日常生活细微的行动中,自觉的融入到他们待人接物方方面面,并真正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逐步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意志品质、完善健康的人格、高尚的爱国情操,并耐心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真正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发挥中文类课程优势,创建校园文化氛围
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中文类课程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注重学生思想建设,把为谁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要目标之一。这就是人文类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作用。它把大学生自身教育、校园环境建设和思想建设几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成为大学生中文知识素养主要来源,也是创新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中文类课程的积极作用,在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中,起到积极地作用。
(一)中文类课程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定位
大学生的思想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春风化雨、循序渐进地逐步推进的,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与中文类课程的性质是一致的。中文类课程不象自然科学类课程那样的直接参与,并解决现实问题,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用文化自身的魅力和影响力,潜移默化地熏陶、引导,最终形成根深蒂固的理念,牢牢地印在思想深处,它的影响力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并伴随、影响着人的一生。所以中文类课程与课程思政、“三全育人”工程成功对接,将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的积极作用。
中文类课程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不是孤立的,而是凭借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充分发挥着它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色,并逐步适应着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它与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高校,教师向学生传授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的真理,还有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要明确其重要前提,那就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习、掌握各个学科的知识、真理,也有责任传承下去。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基础,是重要的前提条件。“成功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学到一门学科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并且以此来改良他们的人性,和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4]中文类课程在高校教学体系中,所肩负的任务是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健全人格的培育,这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因此,要充分认识、发挥高校中文类课程优势,为学生的成才打牢基础。
(二)中文类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思维模式和人格的形成,引领着学生的发展,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入。然而,信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多元文化充斥著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跨文化交际在高校也已变成了现实,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不时挑战着学生的底线,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校园文化的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把握以学生为本的正确方向,确保这一阵地充分发挥其积极的导向作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根本要求。中文类课程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华,也必须承担人文教育的功能,必须以全新的视角,全面开展课程思政,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从而形成正取得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打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献策出力,最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
中文类课程是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凝聚感和向心力的主要来源之一,承载着一代代青年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成为民族精神传承者的历史使命,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7.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2.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4] [美]爱德华·希尔斯著.教师的道与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5.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专项2019年度:中文类课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问题研究--以《大学语文》为例”课题阶段性成果(2019sz-012);天津理工大学“课程思政”课改专项:初级综合汉语课题阶段性成果(KG19-29)。
作者简介:许玉岭(1971- ),女,天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