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1920年代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书写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首先,1920年代女性小说中男性形象的书写与女性首次作为独立意义上的创作主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凸显了时代的先锋启蒙意义;其次,1920年代女性小说对男性形象的书写再现了现代性别文化的转型,具有丰富的性别文化内涵。
关键词 女性小说 男性形象 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1920年代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是有着开辟先锋的启蒙意义的。他们是首批群体式出现在中国女性书写文本里的男性形象,既有对传统文学精神气质和表现手段的继承,也有变化和发展。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一种“寻觅”新男性或者“重构”男性的现象。
1时代的先锋启蒙意义
1920年代女性小说中男性形象群体的书写,是富有新时代意义的开创性的成果。从人的自觉角度而言,这些男性形象群体性的展示表明了人自身长期被迫压抑的那一部分人性渐渐得以复苏,同时不断地推动着整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1920年代的女性作家群体作为人的一种性别群体的代言人,第一次“浮出历史地表”,这批女作家们踊跃书写自身的生活阅历和生存体验。这种具有女性主体意识觉醒意义的集体书写欲望首次出现在历史上,并开始集中关注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女性对男性的书写欲望还源自于一份“五四”人所共有的人文关怀情感。既然人文关怀是人类对人的生命和生存状态的关注,那么女作家所要关怀、书写的对象就不可能仅仅限于女性,因此,女性书写男性,顺而成为时势造就的先锋姿态。
同时,1920年代女性小说家对男性形象的书写与女性首次作为独立意义上的创作主体也密切相关。近代以前,由于女性生活经验、行动视野的范围受到种种限制,女性知识分子在创作中很少以男性作为书写对象。即便有,也是偏向于以既有的男性审美标准进行创作,比如歌颂忠义孝悌之士或者明君贤臣之类的男性。真正以女性视角去观察和理解男性,再以自觉的创作主体身份去书写男性,表现出现代性、开放性、独立性内涵的书写欲望者,总体来说是很稀少的。因此,在自主意义上的书写男性欲望的爆发,是1920年代女性小说创作群体首先彰显的一个特色。
1920年代女性小说通过男性形象的独特书写,达成了“五四”时代关于认识人、了解人、尊重人的主题;通过女性对于异性审美的成功,以及通过想像中在改变或可能改变的男性呈现,表达了实现两性关系和谐相处的最终愿望,为启发人的自我认识,提升自我认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而呈现了五四时代的启蒙精神。
2丰富的性别文化内涵
“五四”时代是个性解放的时代,尤其从关注女性解放而延伸的关注性别的问题。然而,严格的说,“五四”女性的性别之所以会被当时的知识分子所强调,更多的是因为政治需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基本上是从“国”“民”(国家民族)为出发点来看待两性的性别气质的,一切都以强壮我族、救国救民作为原则。他们提出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口号更主要是为了要改善国民在生理、心理和思想人格上的素质。因此,从这一层面上来说,“五四”时期的性别观念主要是以政治需求——培养、改良“新国民”的基础为中心发展开来的。而当时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新青年”的理想人格,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新国民”概念上,而非性别概念。
纵观“五四”时期关于诸如妇女解放运动的文章论述,在对待男女两性的问题上基本都忽略了其在性别概念和意义上的思考,特别是在对男性的性别意义的思考方面,几乎可以说是一片荒漠。这主要是因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都是男性,因此他们无论在思考妇女解放或民族国家问题时,大多难以超越以男性为本位的主流性别文化思想的影响。因此,要求他们拥有从性别角度全面深刻地探讨女性和男性的民主解放、自由平等的问题,是难以实现的;即使有些许声音发出,在当时也终难成气候。因此,这也造成了“五四”时期人们在寻求和培养新的人格过程中,因忙碌建构和追寻“新国民”、“新青年”,结果却忘了将男性置于性别视角内进行分析与重建,从而造成了性别意义上的男性形象的面目模糊。
而1920年代女性小说中的男性人物形象,却很能代表这类压抑的声音。他们不仅体现了国家、民族、社会意义上的男性面貌,同时还凸显出了性别意义上的男性内容。1920年代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书写,虽然当中也出现了向认同男性中心的主流意识形态靠拢的现象;同时在女作家对两性世界的书写中,也出现了失衡的态势:失衡态势:女性形象多,男性形象少;女性形象光彩夺人,男性形象单薄模糊,但这其实并不妨碍我们来解读文本中的性別意识和男性人物身上的性别内涵。“阴柔”慈爱的父亲形象、符合现代女性审美审美标准的情人、柔弱的男性形象,1920年代女性作家笔下书写的这些男性形象,体现了现代女性对男性现代人格转型以及两性关系的独特思考。1920年代女性小说对男性形象的书写很好的再现了现代性别文化的转型,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性别观,通过文学途径得以广泛的传播,彰显了丰富的性别文化意义。正是通过对这些男性人物形象内在意蕴和精神的解读,我们挖掘出了1920年代女性小说文本中的性别文化内涵,从而为两性关系的和谐发展以及国人人格的健全发展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参考。
作者简介:区艳霞(1974.9-)女,汉,广西容县人,文学硕士,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性别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2] 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