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长盛 毕鹏杰
摘 要:家校合作正逐步成为教育政策制定者、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参与者的广泛共识,家校合作理念得到了普遍认同,面对突发的新冠疫情,“如期开课”“线上教学”成为全国高校的主旋律,这一非常时期为家长合作规范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着力点,本文通过探究高校家校合作规范化建设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和主要途径,以期更好地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促进高校家校合作的规范化建设。
关键词:“线上教学”;家校合作;规范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高校、家长和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个主要参与者,学生是家长、学校的共同教育对象。高校家校合作通过规范化建设可以使学校在主动教育,有所作为的同时,家庭教育也给予强力辅助,共同发力,进而对大学生产生持续正向影响。
1高校家校合作规范化建设的意义
1.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结合悠久灿烂的古老中华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儿女的道德传承,这一思想是中国人始于家庭,扩展至家国天下的宽广情怀。从古至今,中国都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着高度共识,家庭、社会、国家根系相连,不可分割,中国的知识分子总是自带浓厚的家国情怀,家是中国人的温暖的港湾和前行的驿站。家校合作规范化建设,是中国国情史情下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走向,立足基本国情,推进家校合作规范化建设,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求。
1.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应有之义
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要求一体化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三全”育人格局。打通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离不开家校之间的协同合作,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科学、完善的育人网络,同力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公认、作用互补的和谐教育大环境,发挥家长和教师的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巩固学校教育的成果,画出家校共育的最美“同心圆”,有利于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1.3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大势所趋
家校合作强调家庭与学校间的互动性,合作性,家校合作规范化建设是近几十年来兴起显现的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历史走向,是人类文明社会中教育重心从家庭到学校再到家校合作的现代性教育特征,是社会经济教育发展一定水平下应运而生的教育现象,是学校改革和家长作用不断增强的双重作用下,世界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其本质是校内校外相协调的现代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高校面对几乎都是网络原住民在校大学生,探索构建新媒体视域下的家校合作规范化建设不仅符合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客观需求,更是符合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大趋势,有利于加快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
2高校家校合作规范化建设的问题
2.1部分高校思想认识不到位
当前高校因种种问题,家校合作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部分开展家校合作方面的实际工作时,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具体而言,一是不少高校缺乏家校合作规范化建设的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未将家校合作工作纳入学校整体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在整体上互动开展不成体系,缺乏保障,使得很多实际的工作的开展缺少依据和支持;二是部分家校活动的开展过于注重形式,未切实贴合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要,导致实际效果不理想;三是一些高校沟通交流形式以“单向”为主体,占据权威主体,很少参考家长们的意见。
2.2家长和学生认知存在较大差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家长群体的视野、能力、教育观念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也会有自己的思考,越来越愿意参与到学生、学校教育中来。但是,仍然大部分家长因为自身精力物力、个人素养水平、时间地域等多种问题,认为大学教育的主要责任在于学校,不愿过多参与到学校教育中。还有一些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对学校教育保持“畏惧心理”,担心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不被认可,“不敢”参与到家校合作决策中。
3高校家校合作规范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3.1厘清合作的边界是家校合作规范化建设的前提条件
要厘清边界要求我们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重点回答好“在哪些方面合作规范化建设”和“如何进行合作规范化建设”两个命题,学校应认识到,家长即使是各自领域的专家和精英,在如何担当大学生家长,如何进行家校合作方面仍然需要学习。因此学校和家庭之间要厘清合作的边界,明晰责任划分,在此前提下,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积极协作,主动行动”的意识,全面了解学生家庭的经济、生活、接受教育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学生及家长的各方面需求,不断增强家校合作规范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2明确合作的主体是家校合作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学校要指导帮助家长群体确立“家庭是学校治校办学的合作者”的理念,具体的合作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家长的立场,通过耐心有效的引导,提高家长与学生、学校的沟通能力,使之成为会关心、会示范的家长。马克思认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家校合作规范化建设能够通过主体澄清,促进家校之前的責任类型向全景圆桌型转变。全景圆桌型注重综合素质提升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的内容横向维度和教育的时空纵向布局的全景性,在此家校合作模式中,学校的角色不再是“一言堂”的话语权威,而是教师、家长共同商讨、共同谋划,因人而异、因时而进、因事而化,结合不同家庭情况和学生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培养计划。
3.3建立良性教育生态是家校合作规范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学校要结合“十大育人体系”,从时间和事件两个维度,梳理学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的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标志事件,挖掘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共同点与契合点。统揽学校有关事务,整体设计,标定学校家校合作育人规范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主要内容,通过打造网络家长会、线上家校合作平台等家校合作育人品牌活动,建立良性教育生态,促进家校合作在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和实践育人等方面合作共建,不断丰富系列“学生认同度高,家长参与性高,活动品质高”的活动载体,夯实和固化家校合作规范化建设有益经验。同时,建立健全规范化冲突和矛盾处理办法,明确工作流程和处理步骤,有效为家校合作赢得良好沟通的空间,避免任何一方承担无限责任,增加家校合作规范化建设的亲和力和可持续性。
3.4日益普及的新媒体是家校合作规范化建设的重要际遇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其发展依赖于迅速发展的数字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可以通过有线网络、无线网络渠道,借助手机电视电脑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随着新媒体的日益普及,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众多的社交软件、新闻客户端等为其提供众多的信息,同时个性化的新媒体服务不断出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信息源。另一方面,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化,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已经被广大70后的家长80后的高校学生管理队伍以及95后的学生所认可,这些都为家校合作规范化建设提供了的重要际遇,更让基于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打造家校合作载体历史性的变为现实可能。
参考文献
[1]白海燕.好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河南教育:高校版,2015:60-6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