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阶聪 陈素容 叶凤清
(佛山市高明区中医院康复科 佛山 528500)
颈椎病又称为“项痹”,其发病原理主要是由于气血阻塞淤积,经络不通,阴阳失衡[1]。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保证患者安全,本研究采用四缝挑治结合毫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操作简便、实用性强,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在我院诊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74例,女76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40.29±4.15)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3.82±1.21)年。观察组男78例,女72例;年龄(19~59)岁,平均年龄(39.61±4.89)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3.63±1.34)月。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
纳入标准:(1)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2)具有该疾病临床症状;(3)臂丛神经牵拉或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患者;(4)本治疗方法对可能产生的其他疾病没有影响;(5)研究前患者影像学检查复合临床表现;(6)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1)患有脊椎、颈椎其他疾病或该部位做过手术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2)患有严重心脑疾病及主要脏器患病的患者;(3)治疗部位有皮肤病或皮肤损伤严重的患者;(4)孕妇或对针灸有不良反应的患者;(5)年龄在18岁以下和60岁以上并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6)拒绝参加活动或签署同意书的患者。
观察组:患者采用仰卧位,手掌在身体两侧平放,掌心向上,用75%酒精对四缝穴进行消毒,然后用输液针垂直入针0.2~0.3mm挑刺四缝穴,刺后挤压针孔四周,挤出病变组织液;第10天根据患者病情决定四缝穴挑刺是否再次进行。四缝挑治3星期内最多进行2次。毫针针刺:患者采用坐位或俯卧位,用灸针直刺用75%酒精消毒后的百劳、风池2个主穴,风门、合谷、膈腧、风府4个配穴,得气后留针半小时,留针一刻钟时捻转针柄,以催气和行气,并且在留针时期用TDP照射患者的颈背部。每日1次,连续治疗7d,然后休息1d,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对照组:所用针具及针刺穴位与观察组一致。不同的是进针后给电针机通电,根据患者疼痛度给予相应的治疗,留针期间也以 TDP 照射颈背部。针刺次数及治疗时间同毫针针刺一致。
1.3.1VAS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0~10分,0~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8~10分为剧烈疼痛[2]。
1.3.2疗效评估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3]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好转,对日常生活无影响,疼痛程度低于3分;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轻微影响日常生活,疼痛程度低于5分;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疼痛程度在大于5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本组数据资料经t值检验及χ2检验计算。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VAS评分无差异,治疗后研究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对比分)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高于观察组患者,组别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对比[n(%)]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对比[n(%)]
颈椎病是以颈椎的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为基础,累及周围结构和组织出现颈部僵硬、疼痛等症状的一种临床综合征[4]。神经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常见的颈椎病类型。
挑治四缝穴可疏通阻塞于该缝隙出的气血,并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尤其对小儿疳积疗效显著[5]。毫针直接对穴位进行针刺,疏通经络,使气血畅通,对机体有镇痛消炎的作用。四缝挑治结合毫针针刺可对患者进行远近相结合的治疗,有利于促进人体的阴阳平衡。
本研究表明四缝挑治结合毫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临床上不良反应发生率如感染、血肿、过敏、断针、瘀斑、晕针等很低。经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大大降低,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使患者日常生活不再受限制。
综上所述,四缝挑治结合毫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显著,可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疼痛度,安全可靠,获得患者的高度认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