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 周小杭
建立实际的生活化学习情境,指引小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各类辅助设施,创建生活化的情境,能更好地激活数学课堂氛围,使学生参与到“教学做”中来。
案例:在教授《方程》这一知识点时,我拿出天平,指引小学生感悟方程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假设每支香蕉一样重,都是100g,那在左边放一袋香蕉和200g 的梨,右边放1kg 的砝码,此时天平可以平衡,那么这袋香蕉有多少支?”天平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生活器材与实验器材,平时购买物品需要天平,小学生能从平时的活动中感知到左边与右边重量相等时,天平才会达到平衡。因此在这一生活化情境下,小学生将学习的新知—方程的等式与天平的平衡进行对照、分析,方程的左侧就相当于天平的左侧,均衡相当于等于号,方程的右侧相当于天平的右侧,进一步建立方程100x+200=1000,由此可以知道有8 支香蕉。建立生活化情境,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得以深化,激发小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做”活动中来的兴趣,从这个实际、有意思、充满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开始数学的学习。课一开始,小学生就对这节课的学习提起了浓厚的兴趣,整节课学生们一直充满热情,乐于去学习。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性在这节课中有了很好的体现。
如今,某些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没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无法吸引学生,构建高效课堂。以往的讲课都是教师讲知识、学生听知识,已经无法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也没法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小学数学课堂中经常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不要避而不谈,而是要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当学习数学成为学生钟爱的事情后,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会被提高。教师反复、机械的说教,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枯燥无味的,学生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是不可能将数学真正学好的。学生只有有了自己的思考过程,有了自己的想法,才能真正完成练习。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填鸭式或者题海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抓住数学课堂上的有效问题进行探讨。
案例:在判断题中出现“0.6÷0.5=1……1”这样的结果,学生很容易就认为是正确的,他们认为0.6÷0.5 的运算过程可以变成6÷5,于是,结果自然是商是1,余数也是1 了。此时,我并没有将原因直接告诉同学们,而是引导同学们自主去观察、去发现、去总结。
师:孩子们,你们认为这样的结果是正确的吗?余数就是1 吗?
生甲:老师,我觉得这个结果是不对的!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或者想法吗?
生甲:本题的余数是1,那么,就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了!
生乙:如果余数不是1,那么会是多少呀?
生丙:我认为一定是0.1,因为我们都知道:除数×商+余数=被除数。因此,被除数- 除数×商=余数,由此可以推算出:0.6-0.5×1=0.1。
生丁:我认为余数都是会变化的,就与被除数、除数变化一样。比如说:600÷500=1……100;60÷50=1……10;6÷5=1……1。由此,我们都可以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 倍以后,随之余数也会被扩大10 倍的。由此推理,余数缩小了10 倍,余数自然也就是0.1 了。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的思维被真正启发,是数学课堂的趣味让学生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作为小学数学中十分经典的数学知识,“植树问题”不仅有类比划归思想,还涉及分类讨论的相关数学思想。为了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指导小学生学会数学思想的方式,开展关于“植树问题”的实践探究课题,在小学生独立探究、实践后,老师可指导小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此类问题包含两头都不种、仅一头种、两头都种、围成一圈这几种不一样的种植方式,通过绘图表示、操作实践、列举例子、猜测、验证、得到结论等活动,明白了仅一侧种的时候,如果是一排,总相距为L,间隔则为k,则棵数为n=L÷k;两头种棵数为n=L÷k+1,两头都不种棵数为n=L÷k-1。如果是两排,那么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再乘以2。另外,植树问题还可拓展为环形种树、彩旗插队、站队问题等,都要指导小学生在反思中总结,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交换经验与方法,真正实现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中积累经验与方法,学习与专业相关联的教育理论,实行以学生做为主的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诠释教学做合一,并通过反思总结,实现同学间的互助互学,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优化教学做合一的质量。将小学数学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各种活动、各种教学方式得到优化,把小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与素养都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来,扎实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真正让孩子们在数学上得到真实而有效的发展,努力地打造出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