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良,丁月云 ,纪 岭,周学利,王重龙
(1.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2.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1;涡阳县畜牧兽医发展服务中心,安徽 涡阳 233600)
目前我国养猪群体规模大多为中小规模,千头母猪以上规模的养猪场因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通过引入智能化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技术等手段,在成本控制上也越来越严格,加上自身在多种畜禽养殖和资产上有投资,在市场风险来临时也能有效应对。但对于小规模养殖(母猪头数≤100头)的猪场而言,因其规模较小,设施设备较为落后,在管理上很难达到理想的水平,同等条件下饲养成本控制不如大型规模化猪场,因此寻找一种新的饲养模式或者就地改进猪场设施设备,从其他思路出发打造一种属于自身的品牌之路,对于小型猪场而言不仅能提高收益,还能应对市场风险。
在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猪肉的选择上开始由量上的提升,转换到现在要求猪肉的高品质。近些年来,随着规模化猪场的不断发展和育种工作的持续进行,我国生猪产量也在不断上升,但当前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绿色、有机等理念,因而在猪肉市场上也形成了诸多品牌,尤其是在地方猪品种的利用上,通过杂交利用或使用外来猪品种改良配套成新的品系繁殖饲养,采用种种措施的目的是提高猪肉品质,增加经济效益。但是,如果对地方猪品种直接采用饲养外来猪品种的方法与管理措施,其饲养效果不会太理想。因此,在配套设施设备上加以改造,建设相匹配的运动场所,对于提高生猪福利和猪肉品质具有明显的促进意义。
母猪对于一个猪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当前造成母猪淘汰的原因有以下几个:繁殖障碍、生产能力下降、运动障碍和年龄老化问题,导致发生此类问题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母猪常年在限位栏中饲养,因此缺乏运动。很多猪场管理者认为运动场的建设既浪费土地资源又会增加猪群疫病的传播率,甚至认为母猪对光照不敏感,所以进而认为在母猪群养的模式下,舍内群养的模式已经达到舍外运动场的效果,这些认识都是存在错误的。
母猪舍内群养与在舍外运动场活动的差别很大,例如母猪能否沐浴阳光,能否进行拱土等活动来表达自由的天性等,这些因素对实际生产中母猪的生产性能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有些猪场为了节约土地资源而放弃建设户外运动场,致使母猪长期在限位栏或昏暗潮湿的群养环境下生活,因缺乏锻炼、无法与户外环境接触,从而出现情绪失落、有挫败感、抵抗力低下、产仔数下降以及母性差等状况,直接降低了生产性能。
光照对于猪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生态因子,也是其生存和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相关研究表明,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在阳光下暴晒数小时能消灭母猪身上的一些病毒和细菌,还可杀死母猪身体上的一些寄生虫,从而减少母猪皮肤疾病的发生,此外光照也可促进猪肾小管对钙和磷的吸收。同时,在室外,母猪的拱土举动除了满足自身的探究行为外,土壤中的菌体蛋白、活菌益生素、铁等还能改善母猪肠道菌群,增强母猪体质。据苗玉涛等[1]研究,长时间的黑暗或短光照条件会抑制母猪生殖系统发育,造成性成熟延迟。对青年母猪而言,在自然光条件饲养下,性成熟可提早20 d左右;对于成年母猪则可以提高产仔数、初生重及断乳重;增加哺乳母猪的光照强度和时间有利于促进催乳素的分泌,Mabry等[2]的研究也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且发现光照时间的长短对母猪初情期存在一定的影响。彭癸友等[3]研究发现,相较于自然光条件,每天光照时间延长至16 h的荣昌猪后备母猪在初情期上提前了18.5 d,产仔数也提高了2.8头,断奶后首次发情也提前了5.5 d,说明延长光照可以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这与Rampacek等[4]、Christenson等[5]研究得出的结论相一致。但目前关于光照对母猪繁殖性能的作用尚存争议,可能是因为季节气候、光照时间以及光照强度上存在差异有关。
综上所述,建设户外运动场可有效缓解限位栏对母猪造成的生理应激,并且资金投入也不是太多,仅部分地区需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建设防晒区和饮水区。目前,防晒区的建设一般搭棚的情况较多,但相对较为单调,因此可考虑种植遮荫效果好的树木配上桑树。一方面,树木会因季节性的生长而提供遮荫面积,而且猪的粪便会滋养树木,另一方面,采摘桑叶青贮后饲喂猪只,桑葚熟透自然脱落可供猪只采食,这对母猪的饲养具有很大帮助。因此,户外运动场的建设是低投资、高回报的,对于提高母猪福利大有益处。
当前,有关为商品猪建设户外运动场的报道相对较少,笔者也仅仅只在部分地方猪品种养殖场中见到,并且是将猪舍与户外运动场相连,就形成了目前所见的舍饲、半放养和完全放养的饲养模式,与建设运动场而言并无区别,目的就是让生猪在自然环境下多锻炼、多接触自然环境,提高抵抗力,避免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姚沁等[6]对淮猪和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自保育结束后分别在林下饲养和圈养,结果表明林下饲养的淮猪和三元杂交猪在肉质品质上均要明显优于圈养环境下,这主要是由于生猪在自然环境下生长能够捕捉自然界中一些有益分子,同时生猪的不断运动以及习性的释放使其在生长过程中更加受益。夏继桥等[7]对松辽黑猪进行圈养和放养模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放养模式下的松辽黑猪在生长性能(日增重P<0.05、料重比P<0.01)、屠宰性能(胴体重P<0.05)、肉质性状(瘦肉率P<0.05、背膘厚P<0.05)均要优于圈养模式下,尤其是放养模式下,其肌内脂肪含量明显优于圈养模式(P<0.05)。但对于料重比和日增重也有相反的报告,认为生猪在外界环境的活动中,维持体能和适应外界环境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从而导致生猪的出栏日龄延长,同时也增加了饲料成本,这并不是无道理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猪肉的选择认知和品牌打造上,解决此类问题更有效的办法是因地制宜地合理添加其他饲料,如青饲料、粗饲料类。相反,部分小型猪场在饲养地方猪品种时,通过饲喂青粗饲料来特意延长出栏时间,从而保证猪肉品质和口感,并在市场取得了很好的反馈。此类猪场应尽量结合当地资源,选择与当地科研养殖机构院所合作,共同对地方猪品种充分开发利用。一方面,这样可以保护地方猪品种资源,另一方面,在这种保护下可以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猪肉,打造地方特色产品。
在生猪养殖中,建设户外运动场对小型猪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对于母猪而言提高了PSY和自身使用年限,对商品猪而言,无抗、长周期饲养、粗粮有机等都可成为其品牌的宣传语和特色之一,从而在价格上可制定高于同类产品的市场价,使猪场实现持续、稳定的收益。文章从小型猪场的角度出发,探讨户外运动场的建设对于猪场的影响,尤其是对饲养地方猪品种的猪场,期望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国地方猪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