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微微,向深处慢溯
——初探幼儿深度学习支持策略

2020-12-17 21:30钱丽婷
好家长 2020年11期
关键词:竹竿编织芦苇

文 钱丽婷

深度学习能力是新时代对人提出的新要求,是一种主动的、批判性的学习能力,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能力。本文紧扣“深度学习”的特征和对幼儿发展的作用,通过大班幼儿开展的芦苇建构案例,层层剖析教师支持幼儿进行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化了完善监管体系、规范办园行为、提高办园质量等方面的规定要求。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不断支持幼儿成长,本质是让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追求质量的征途中,寻找一个有力的抓手将会使我们少走弯路,不断促进幼儿有意义地学习。陶行知先生认为,一流的教育家要“敢探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新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拓精神。我们应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将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经验辐射给他人或其他地区,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明辨“深度”,了解内涵

在学前教育追求质量的浪潮中,“深度学习”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初识“深度学习”,很多人会联想到幼儿学习内容的高深、难懂,其实不然。王海英教授强调:“所谓的‘深度学习’,它不是绝对的‘深’,而是相对而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已有起点上向前走一步。而这个‘向前走一步’不是指知识上向前走一步,而是指能力、思维品质上向前走一步。”

二、解读“深度”,把握特征

(一)培养批判性思维方式

深度学习更加注重幼儿对知识的批判性理解,而不是被动地、不加思考地接受。教师应引导幼儿明白无论面对何种境地,能够敢于突破常规、乐于尝试,善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能够理解和包容不同的声音和文化,又勇于质疑同伴、教师以及其他成人的观点,必要时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并主动寻求证明的依据。

(二)整合多种有益经验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表明:“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深度学习是整合所学习的内容,促使幼儿突破原有生活、游戏经验和领域知识的界限,将感官认知、材料运用、信息收集、人际互动、表征表达等原有经验进行由点到面的横向联结,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新学习的知识有机衔接,更好地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三)创造性地迁移经验

幼儿在感兴趣的探索活动中,往往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动力,挖掘出更多的学习潜能。面对眼前的实际问题,他们会分析判断出与之类似情境的差异,调动已有知识、技能和社会化经验,使之得以外化、迁移和运用,从而更好地确立思路和方法,创造性地迁移已有经验。

(四)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

在追随幼儿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报有完成任务的观念,而应真正从幼儿出发,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在一日生活、环境创设、材料设计等方面做“减法”,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观察、支持、陪伴幼儿成长,从而支持幼儿进行深度学习。

三、走向“深度”,寻方探略

太湖边的芦苇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我和大班幼儿一同开启了利用芦苇建构房子的旅程。近一个月的探究活动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幼儿深度学习、积累有益经验的过程并彰显了教师如何支持幼儿进行深度学习的策略探索。

(一)营造自主开放的氛围

在芦苇建构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探索实践和场地,让幼儿尝试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利用布条、毛根将芦苇搭成三脚架。由于芦苇具有脆且易断的特性且幼儿对打结这项技能不够熟练,芦苇三脚架一直无法成功地站立起来。第一次失败后我与幼儿们进行了讨论,请他们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这种及时的讨论,便于幼儿快速找到失败的原因,体现了幼儿在学习中的一种反思状态。当幼儿有了探究的兴趣和意识后,教师应想方设法为幼儿搭建必要、有效的支架,营造更加开放的空间以及更加轻松的氛围来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

(二)鼓励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有的幼儿开始质疑芦苇是不是真的适合搭建,我并没有直接否定幼儿的质疑,而是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并说出理由。回到班级后,幼儿们依旧讨论得很热烈。这时,我提出疑问:“芦苇真的不能造房子吗?”幼儿们一致持否定态度。我当场通过网络搜索了“芦苇屋”,尝试寻找一点线索。秘鲁的“芦苇浮岛”打开了我们的眼界。浮岛上的原住民利用周围盛产的陀陀拉芦苇,创造出了浮岛上的一切。幼儿观看了视频,仔细观察原住民坐在地上如何用芦苇进行编织,原来用线绳将芦苇编在一起就能固定芦苇,而且可以做出任意造型。我借助关键问题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思考,并鼓励和支持幼儿大胆尝试,通过搜索资料、提问等方式拓展幼儿的思路,激发幼儿的灵感,帮助幼儿进行新旧经验的融合与运用。

(三)提供必要的经验支持

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拓展新经验,我头脑中清晰地浮现出两条思路:一条是需要幼儿根据房子的特征去了解:到底房子是如何建造的?房子有哪些必要的结构和组成部分?另一条则是帮助幼儿掌握编织技能,只有学会了打结、编织等方法才能有效地连接芦苇,为房子的搭建打好基础。

利用晨谈等零碎时间,我和幼儿开始分享并拓展经验。我搜寻了各种各样的房子图片:茅草屋、竹屋、树屋、砖头屋等,让幼儿感知用自然界不同的材料建造的房屋的特点。在热烈的讨论中,我和幼儿共同梳理出搭建房屋要注意的几个部分:房屋的框架、四周的围墙、门、窗户和屋顶。

(四)引导新技能的习得

我利用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来帮助幼儿习得打结、编织等新技能。起初,我在区域中投放了系鞋带的材料,却发现幼儿对此并不感兴趣。于是,我组织了“打结真好玩”系列活动。从最简单的打单结慢慢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挑战的欲望。我给幼儿们播放了打单结的视频,并将打结的每一个步骤用图片展示出来,幼儿们开始专注地跟着我一步一步地操作。然后再尝试打双重单结,幼儿们一个个饶有兴致地进行研究,还会互相帮助。趁着幼儿有浓厚的兴趣,我们在美工区增设了一个编织小区域,将打结编织的步骤图、线绳、编织好的手链、网袋等材料投放进去,供幼儿继续学习。

(五)促进有益经验的迁移

幼儿对房子的设计有了新的想法,除了芦苇,他们还收集了竹竿和PVC 管。竹竿比芦苇更坚硬,大家决定用竹竿搭建框架。有了编织活动的经验,幼儿不再畏惧打结,打结的方法也变得更加丰富。经过简单的商量和设计,大家马上投入“建造工程”中。几个男孩将四角的竹竿插入泥土,将最主要的杆子固定好。紧接着,幼儿两两合作,用布条将竹竿横系在主杆上,四面墙就初具雏形了。几名生活经验丰富的幼儿开始规划起房子的布局。马上要建造屋顶了,但是他们无从下手。建构场周围有很多民居,斜斜的屋顶一览无遗,这是现成的参考实例,我提醒他们仔细观察。在我的提示下,幼儿将芦苇架在一高一低两根竹竿上进行固定,架构出屋顶的主要结构。两名幼儿一人站一头,两边同时开工,一起固定,没过多久,一层芦苇屋顶就铺好了。但是芦苇与芦苇之间的空隙很大,如果下雨屋内就会漏雨,大家看着芦苇屋顶又开始陷入了思考……通过对主动建构学习过程的反思,在新旧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下,幼儿更新了原有的认知结构,重新对建构结果进行分析、审视和调整,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

幼儿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亲身参与、动手操作、探索体验来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幼儿与环境、材料、同伴、教师之间进行积极互动。幼儿在“行动”中优化原有经验,提升新经验。作为教师,需要在深入分析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现有水平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提供材料,与幼儿一同创设环境,运用幼儿喜欢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获得新经验。

猜你喜欢
竹竿编织芦苇
体验编织的乐趣
石磨豆腐
一针一线编织爱
淮海战役,一根刻满地名的竹竿
芦苇
爬竹竿
芦苇
看啊,芦苇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长竹竿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