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羌轶君
幼儿数学绘本通过创设奇妙有趣的童话场景,将枯燥而抽象的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幼儿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为集体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有情节、有意义的活动情境,深受幼儿们的青睐。数学绘本让幼儿感受到数学既有严谨性、规律性,还具有生动性、趣味性。但在数学绘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幼儿的学习存在个体差异,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不同,对数学绘本的理解水平也不同,导致数学绘本集体教学不适合全体幼儿的发展需要。有的教师教学时过于依赖数学绘本,缺少改进和创新,导致能力水平较弱的幼儿难以接受这些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幼儿主动与绘本“对话”,让绘本教学活动从低效走向高效?在经历实践与反思后,我以小班数学活动“前与后”为例,从“取舍有度”“动静有融”“宾主有串”“前后有联”四个方面破解数学绘本中的教学“密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在选择数学绘本时,教师要反复研读数学绘本,抓住绘本的中心线索和重难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思考绘本中有哪些地方需要增添“作料”,哪些地方需要“删减”“淡化”和“换颜”,让绘本真正为幼儿所用。
在小班数学活动“前与后”中,教师选择了数学绘本《三个笨学生》。这本书讲的是鳄鱼老师与小花蛇、变色龙和螃蟹三个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一天,鳄鱼老师教学生们认识“前和后”,它说:“肚子朝哪里,哪里就是前面;背朝哪里,哪里就是后面。”可是,小花蛇正绕在树上,它问:“老师,老师,地上是前,天上是后吗?我的肚子朝着哪里,背又朝着哪里呢?”鳄鱼老师很生气,把小花蛇从树上扯下来,把它拉得直直的,放在地上,说:“现在你们听好了,脑袋是前,尾巴是后。”小花蛇、变色龙和螃蟹三只小动物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它们对“前”和“后”的判断标准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如果完整地讲述整个故事,幼儿一定会感觉混乱,所以有必要删减部分故事内容,教师可以开门见山地告诉幼儿鳄鱼老师及三个学生各自的外形特点,再通过富有节奏感的儿歌式语言来描述它们的对话,如鳄鱼老师告诉大家:“肚子、肚子是前面,后背、后背是后面,你们也想一想,你们的前后在哪里?”小花蛇兴奋地说:“眼睛、眼睛是前面,尾巴、尾巴是后面。老师,老师,我说得对吗?”螃蟹高兴地说:“老师,老师,我没有尾巴,但我有钳子,钳子、钳子是前面,身体、身体是后面。”变色龙眼睛骨碌一转说:“老师,老师,我的眼睛可以转向任何方向,这可怎么办?”
活动中,教师在绘本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儿歌式的表述,删去了过程性的描述,此处的“增”带给幼儿另一种有趣的表达方式,同时亦可激发幼儿的想象力,给幼儿创造的机会。智慧的增减不但能突出数学活动的重点,而且让幼儿对三种动物主要特征的认识更加清晰,同时富有音韵美的儿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让幼儿明白每个小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优秀的数学绘本都有一个特质,就是将多元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蕴藏在美妙的故事中,让幼儿在深入故事情节的同时打开智慧的大门。理解是学习的基础,而深度对话更能激发思维的火花。很多时候,幼儿对数学概念的感知是内隐的,教师可以进行适度的点拨和启发,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将他们对数学的感知用故事性语言表达出来,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一同扮演小花蛇、螃蟹、变色龙三个不同的角色,在扮演的过程中,幼儿边说台词,边做动作。“眼睛眼睛是前面,脑袋脑袋是后面。肚子肚子揉一揉,屁股屁股扭一扭。前面指一指,后面拍一拍,前面看得见,后面看不见。”“小花蛇呀游呀游,小螃蟹呀横着走,变色龙呀大步走。”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们戴着头饰,有模有样地进行表演,完全沉浸在故事的情境中,体会着数学世界的缤纷和丰盈。
幼儿的认知发展主要侧重于表象,而非逻辑推理。小班幼儿更是有“动作先于语言”的特点。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加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不经意间完成了从“感知辨别”到“动作表演”再到“语言表征”的自然过渡,提升了幼儿的认知水平。
在数学领域,解决问题是“核心”。《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幼儿学习数学的重点,也是基本途径。”我们要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信心。数学绘本的一大特色是融故事与数学元素为一体,我们可以通过“宾主反串”,让教师当学生,幼儿当教师,绘本当教师,改变幼儿被动地应付数学学习的状态,让幼儿在扮演活动中发现问题,汲取智慧,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幼儿的亲力亲为,唤醒他们的学习潜能。
数学绘本《三个笨学生》中鳄鱼老师与三个学生的外形特征十分引人注目。一开始,这些“长相特别的学生”就引起了幼儿强烈的好奇,教师播放的三个黑色剪影立刻吸引住了幼儿的目光。三个剪影特征明显,有易有难,幼儿纷纷举手发言:“有着大脑袋和弯弯身体的是小蛇,长着大钳子的一定是大螃蟹,变色龙有点像蜥蜴……”接着,教师请幼儿来当评委,评一评小花蛇、螃蟹、变色龙三个学生中谁的说法是正确的?再思考:为什么它们分辨前后的方法都是对的?你们的前后又在哪里?活动中,幼儿们乐于“思考”,敢于“探索”,勇于“表达”。由疑问至兴趣,由兴趣至探索,由探索到顿悟,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幼儿的思维闸门被打开。他们的回答精彩纷呈:“裤子的拉链是前面,裤子的口袋是后面;脚尖、脚尖是前面,脚跟、脚跟是后面;嘴巴、嘴巴是前面,辫子、辫子是后面;口罩、口罩是前面,书包、书包是后面……”
幼儿辨别空间方位,首先是以自身为坐标来辨别周围客体的方位,其次是以客体为参照辨别周围客体的方位。在“前与后”的活动中,教师运用绘本巧妙地帮助幼儿将自身坐标过渡到他人身上,又从他人回到自身,并在两者之间灵活转换,幼儿学得轻松、愉快,思维越来越活跃,思路也越来越开阔。
对于幼儿而言,生活既是学习的方式,也是学习的内容。在幼儿的世界里,丰富多彩的生活存在着无穷无尽的变化和乐趣,激发着他们去发现和探索,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思考、判断、推理、整合和再加工。我们充分发挥数学绘本的优势,以幼儿发展为核心,通过还原幼儿生活,帮助他们从不同层面构建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意识。
数学活动“前与后”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创设游戏,拓展经验”,旨在让幼儿通过游戏巩固经验,并能举一反三,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绘本中,鳄鱼老师和三个学生玩“排排队”的游戏,“排排队坐椅子”的游戏将“前和后”的概念拓展到了“前、中、后”,教师没有直接讲述,而是让幼儿先自己看图,认识图中的符号,然后将已知经验进行延伸:三个朋友来排队,谁在前?谁在后?谁在中?幼儿立刻明白了分辨前后要先找准参照物。螃蟹的前面是小花蛇,螃蟹的后面是变色龙,原来可以这么说:“小花蛇、小花蛇是前面,变色龙、变色龙是后面,螃蟹、螃蟹是中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启发幼儿思考:“螃蟹是怎么走路的?”幼儿们在模仿螃蟹走路的过程中复习了左右的方位。教师又问:“玩滑滑梯时,谁在最上面?谁第一个滑下去的?”幼儿们又一次巩固了上和下的方位。活动中,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追问幼儿:“小蛇是怎么游的?它的肚子和鳄鱼老师一样在前面吗?变色龙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活动结束时,教师笑着说出最后一句富有启发的结束语:“鳄鱼老师的学生越来越多,小猪、小鸭和小鸟也来了,我们想一想,如果你还是鳄鱼老师怎么叫他们来认识前和后呢?”数学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数学思考并没有停止,而是留给幼儿们无限的遐想。一个问题又将幼儿的思维“聚焦”起来,思维的旅行再度开始。
数学绘本是神秘的,更是有魔力的,它讲述世间万物的规律、秩序和方法,讲的是在生活中能够找得到的、浅显易懂的、有趣的、实用性强的数学知识和概念,用故事和图画给幼儿创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同时也为幼儿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绘本里的数学王国,处处充满着好奇和新意,在幼儿的眼里,这就是一个充满奥秘的奇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