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探析

2020-12-17 19:14金英爱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创设学科

金英爱

(吉林省集安市朝鲜族学校,吉林集安134200)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是从高中阶段开始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抛开高中阶段的学科素养,因此,小学教师要有超前的意识,自觉以高中阶段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参照,准确领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有机融入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小学课堂改革势在必行,对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来说,如何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如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关键在于课堂上。有效课堂情境创设能够通过情景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更有效率的掌握所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热情,使其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一、关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解

(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给出了以下定义:一是“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二是“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本次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所提炼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为了在数学教学活动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史宁中等提出了“三会”观点,认为数学核心素养就是要做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而数学的眼光就是抽象,数学的思维就是推理,数学的语言就是模型。”

(二)教学情境创设价值。石中英教授认为:“任何知识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理论范式、价值体系、语言符合等文化因素之中的。”陈李宣教授从教学的角度阐释了对情境的理解。“知识情景化,本质上是指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去有针对地设计符合教学目标的情景环境,让知识能够融入到情景中,从而直观地、富有意义地、快乐地理解知识。把知识还原到情境中,会使学习者直观感受到知识的原始形式,增强感受力,也同时增强理解力,甚至还会增强创造力。”

数学是小学教学过程之中的三大主要学科之一,因而是各项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良好的数学教育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数学教学活动之中引入情景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进而创造更多的教学成果,从而使得学生的培养更能够满足社会和时代的需求。为此,有关的任课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二、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教学内容上,生搬书本,缺乏探究性。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师和家长只关注于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在片面强调成绩的社会氛围之下,教师的教学活动普遍存在过渡依赖数学教材的现象。很多教师完全就是照本宣科,甚至例题与练习题也与书上的一模一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同时也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

(二)教学方式上,有趣无味,缺乏目的性。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还是以教材为中心来认识学生,教学活动单一,课堂上学生参与少,教师讲授多,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无法体现。教师没有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创新,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逐渐减弱或消失,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习方式上,博得学生的眼球,却淡化了情境中的数学知识。小学教育应该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兴趣的培养,而不应该将二者割裂开来。在小学教学活动之中,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常会搜集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有趣的视频资料。一方面这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主观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实施情景教学的有效手段——这本无可厚非,但部分教育工作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情景的营造上,而忽视了内容教学的重要性,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原则

余文森教授认为:情境应该成为学生思维产生、知识形成、能力提高、情感提升的场所,创设情境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相结合。因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生活化原则。数学来自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一定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发现和挖掘鲜活的数学资源,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二)形象性原则。数学的学习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之中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创设情境时,应该从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情境创设入手,慢慢让学生丰富和提高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注意创设形象而具体的情境,有效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数学推理、想象能力,进一步促进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互动发展。

(三)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加关注“有趣、好玩、动态、新奇”的事物,教师应该认识到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进而通过创造与教学有关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做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学科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之中,尤其是小学课堂的教学之中,教学情境的设立应该更加强调本门学科的特点,努力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数学学科滋生的内容和特征来创设情境。同时,情境的设立也要紧紧围绕课程的知识要点来进行。从本质上讲,设立教学情境的最终目的,还是辅助学生加深理解,创造更多的教学成果。

四、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策略

(一)通过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赵思林教授认为:“数学活动经验是指个体在数学活动中经过心智操作和心力操作过程后储存于长时间记忆系统中具有意义和价值的数学信息”。积累数学经验各个阶段的总和就是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过程,是获得丰富的数学思维经验的过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意义并不明确,不清楚学习数学究竟有什么用处。现实生活是教学的源泉,是科学世界的根基,教学只有联系生活、走进生活,才能使人真正体验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和价值。对于数学来讲,一切数学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解决某些现实生活之中的问题而服务的,也就是说数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所以数学课堂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连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引入数学课,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的帮助,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以理解。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将生活实践与具体的知识相互融合,对学生加以暗示和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够自发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察觉到生活之中的数学问题,进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其解决,从而体现数学学科的实用性和真正价值。例如,在学习完“圆”后,就要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中的圆形,并思考设计者们为什么这样做,学以致用。

(二)通过具体实物创设情境。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实物通常是指教学道具以及其他的辅助性教学工具。为了加深记忆和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教学道具对现实生活进行还原,让学生亲自感受动手所带来的乐趣。此外,创造生活情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掌握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和内容,进而达到巩固教学成果的目的。例如,在学习“认识克与千克”这一小节内容时,部分学生对“1克”与“1千克”根本没有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家中常见的生活用品带到课堂,通过实际观察,切实感受“1克”与“1千克”的关系。

(三)通过直观图像创设情境。在教学中,图像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辅助性教学工具,板书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如何将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令学生害怕的抽象的数学,转换为学生乐学、善学、喜学的一门学科呢?将抽象化的数学转为图像化教学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显著的积极作用。美国人斯图尔特提出:“数学实际学习过程当中,特别是关于理性、抽象概念的认知,需要对其展开深入的观察探析。只有用更贴近孩子的、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学生才会更容易理解数学概念,是美丽的图画和生动的故事教会了我什么是数学。”

(四)通过语言创设情境。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针对数学语言的一种教学。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使听者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而不是一些抽象的符号和代码。语言表达通常在语文教学中常用,但在理科教学中,抽象概念的建立往往也需要形象的描述与解释。如果不借助想象性手段,有些概念是很难向学生讲清楚的。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进行转化,以一种更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其更容易理解,无疑要对数学语言进行更加灵活的运用。数学的学习过程是极为枯燥的,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极为有趣的知识点,而将其进行充分的表达,就要通过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向学生进行传授。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圆柱的模型,让其亲身感受数学的魅力。

(五)通过具体场景创设情境。廖辉辉、史宁中、朱红丹认为数学经验对于数学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因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深挖教材,找到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数学场景。具体场景的创设可以激起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激起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并能从实际场景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理解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可以要求学生每4人组成小组,让学生自行安排售货员及顾客,亲身体会买东西付钱和找钱的过程,充分体验如何购物,学会与人合作,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生活场景,开展模拟购物,在真实的情境中将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既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生活中,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与决心。

(六)通过问题创设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头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问题也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导向。没有问题就不会产生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相关的知识,“问题情境”能够很好的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数学这门课程本质上就是由一个个问题构成的,数学教学运用“问题情境”这种教学方式,将数学知识通过知识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就能够处于熟悉的数学环境当中,激发其研究新的数学问题,对数学产生求知欲与好奇心,长期下去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教育环境。这样就能够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数学教学方式,使学生居于数学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数学学习方式,不但能够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够使其形成严谨的数学逻辑思维,形成一套属于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同时还能够提升其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对数学知识产生疑问,进而自主进行探讨。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设计有效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提高数学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数学知识的难易程度,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与深入探究中实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数学素养的发展。例如,在“圆的周长”课时当中,通过探究性、实践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关于“圆周长”的问题:(1)如果让你测量一个圆的周长,你会选择哪种方式?(2)试着猜想什么会影响圆周长?(3)你会选择哪种方式去验证你提出的猜想?通过去创设一个个探究性、实践性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慢慢学会自主独立思考,基于原有数学素养,结合当前圆周长的情况,提出自己的猜想,并选择合适的方式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同时还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处理问题的水平,使得学生慢慢喜欢上这门自然学科。

(七)通过故事创设情境。故事教学法是一种创设情境的独特方式,对于学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故事教学法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思考与探究中。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求知欲与好奇心比较旺盛的特点,针对性地设计优质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实现对问题的思考,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与求知欲。例如在“角的度量”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创设趣味性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课件中出现两只可爱的小动物,两只小动物手里各拿着一个“ ”, 1和 2突然争吵起来。 1说“我的边长,所以我比你大。” 2说:“边长有什么用,我的开口比你的大,所以我比你大。”故事讲完后,教师随即提出问题,“ 1和 2谁说的对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教师以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来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提出了数学问题,调动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故事情境驱动下有效快乐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八)通过游戏创设情境。愉快的游戏能最大限度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满足感,使得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认同。巧妙设计游戏情境,采用多种游戏形式,可以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从而提高学习成效。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练习环节中可以设置一道拓展提升题,让学生利用两支蜡笔或小木棍进行摆角游戏,创设游戏情境。有的学生摆出1个角,还有的摆出2个、3个、4个角。借助第三支蜡笔或小木棍,可以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角。根据出现的更多、更难数的角的图形,抓住生成,发展思维,学生不仅能够扎实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还能在课后继续探讨。

五、结语

总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乐学善学的生本课堂、是教学情境创设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堂。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情境,都要抓住教学情境的实质和功能,通过创设的课堂情境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表达、对话互动,让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全面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创设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超学科”来啦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