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农业智能设备产业困境问题研究

2020-12-17 18:09王枫
园艺与种苗 2020年2期
关键词:智能设备生产

王枫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沈阳110004)

农业生产影响因素多,不易控制。种子品质、环境因素、栽培方式、灌溉方式等都会对农产品的质量造成影响[1]。农业信息化将极大地控制作物的生产全过程,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在产前可以进行产量预测;在产中可以进行环境监测和自动浇灌;在产后可以提高物流质量,同时可对产品进行身份追溯,大大提升农业效能,提高生产力,增加从业者收入。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必须先行,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2]。

随着近些年“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普及使用,农业信息化走上了快车道。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涉农企业纷纷投入到农业智能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当中。辽宁作为第二大设施农业省份,农业智能设备的使用和推广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在各种扶农政策的鼓励下,辽宁农业智能设备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各种智能设备的研发和使用得到了有力的推动[3]。虽然增长较快,但和发达国家相距甚远,同先进省份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1 国外发展现状

1.1 法制化进展

美国作为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早,法制化也最早开展,注重农业信息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对涉农信息的监督。1933 年,美国通过《农业调整法》确立了农业的基础地位;20 世纪80 年代提出保护农业信息服务主体权益;最新修订的《农业法》对农业信息技术保护、农业信息推广、科研成果转化、涉农信息化项目建设等方面进行进一步修正。邻国日本也特别重视以法律来保证农业信息化的推广,通过设立专门的执行部门来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的高效开展[4]。

1.2 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库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对数据资源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数据库的建设将对现在和未来农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农民足不出户便可以查询相关的环境数据和历史产量数据。日本特别重视对物流系统的建设,系统可以优化送货路线,精确预测到达时间,为售后服务提供有力支持[5]。

2 辽宁农业智能设备产业困境及对策

2.1 加强农业智能设备与实践需求的匹配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政府不断提升对农业发展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进入到农业智能设备的研发和生产中。但农业生产实际环境与实验室条件相距甚远,同时多数单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设计,根本无法满足农业实际的生产需求。国外的相关产品很多,分类也非常细致,但国内的生产环境和使用人群与国外大不相同,很多在国外普及率很高的智能设备在我国无法使用,本土化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应加大对农业生产实际的调研力度,从农业生产者、农业生产对象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研发和生产。同时应预留升级空间以应对未来技术更新。

2.2 改变推广模式单一的局面

近年来,农业发展有了很大的提升,各村、县、农场、合作社都设有推广人员和技术员。但有的推广人员只是单纯的销售人员,不懂农业基本理论,也不懂设备使用规范,无法有针对性进行推广;很多技术员对农业生产也多是一知半解,不敢较真,达不到推广的效果,同时对产品的信誉度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应增加对推广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所推广的产品,还应包括一些农业生产基本常识,让推广人员能更好地服务于农户。

2.3 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有待加强

农村老龄化问题是农业信息化绕不开的障碍。众所周知,各地农村都呈现人才外流的趋势,参与农业生产的人员绝大多数都是文化程度偏低,且经济能力有限,这对农业智能设备的推广和使用产生很大阻力。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吸引人才返乡;同时增加农业生产、智能设备使用等相关知识的培训,让广大农户有机会了解到智能设备的优势,推动智能设备的推广。

2.4 农业智能设备配套政策还需深入

农业生产属于投入较大、生产周期长、风险较高的行业,如果使用智能设备,那前期的资金投入将大大增加,这无疑会降低农民的使用意愿,对智能设备的推广极为不利。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户使用智能设备。同时鼓励银行对申请资金购买智能设备给予贷款优惠,为广大农户解决资金问题。

猜你喜欢
智能设备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调试新设备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
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进展
认一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