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灌云县新区实验小学,江苏连云港 222200)
学生在课堂中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学生仍不具备问题意识,在课堂中提问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在课堂中只是听老师讲,回答老师的问题,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完全不主动提出问题,这就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是一个积累文学知识、提高自身文学水平的过程,同样也是探究、学习语言规律以及运用语言规律的过程,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参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得到解答,有利于学生探索和研究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规律。
随着新课改教学思想的提出,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从而激发出他们探究答案的好奇心以及思考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在教学中更加积极主动。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不具备问题意识,不会主动提出疑问,课堂参与程度不高,只有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这样就容易出现学生在听课时走神的现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提出疑问,防止学生在课堂上分散注意力,使他们保持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并进行思考,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然后通过教师的解答找出答案。这样就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基础。一切创新都源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而发现问题又来自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学生不具备问题意识也很难具备创新意识。
以往学生都只是在重复着“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这样一个学习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忽视了对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只重视对知识的记忆,而不重视对知识的思考和理解。此外,小学语文教学中所使用的一系列教材也都是按照“应试”教育思想进行编排的,教师和学生也都以教材为标准,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重视量的积累。因此,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缺乏问题意识。
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还包括教师权威对学生的影响,这主要就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过于严厉,并且缺乏跟学生的沟通,使得学生畏惧教师,不敢跟教师交流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同时,教师缺乏对学生的鼓励,也会使得学生丧失信心,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而得不到回答。第二,学生认为教师和教材就是权威、标准,教师讲的知识都是正确的,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学生不敢向教师提出质疑。
小学生正处于各个方面发展的基础阶段,他们虽然有非常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是他们的思维能力不足,对问题只能进行表面的思考,无法达到实质,这就造成学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这也是小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生习惯性听和记忆教师所给出的结论或者是答案,并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通常是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忽略了对学生答案的评价,使得学生认为一个问题只能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从而导致学生忽视了对问题的思考,因此,学生也更不会具备问题意识。
学生问题意识能否得到培养和科学合理的发展,关键因素就在于是否具有轻松愉快地教学环境。教学环境能让学生了解到教师的平易近人,从而使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信心。教师仍然需要耐心解答问题,并给予学生鼓励,然后再慢慢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思考。对于一些能够提出有深度、有创新问题的同学,教师要对其进行赞赏,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使得其他同学也可以学习。这种方式就可以让小学生受到鼓舞,增强信心,从而更加愿意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要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探索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学习《神奇的克隆》时,教师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克隆的视频,在观看完视频后让学生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并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文章。然后学生就可以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到这是由克隆造成的现象。之后学生对克隆技术就会产生兴趣和好奇心,会提出一些关于克隆技术的问题。这种方式就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很高,并且他们也想问、敢问,但是如果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进行思考就乱问,不仅容易误导学生,而且还浪费课堂教学时间。所以,使学生善问也很关键,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第一,教师应该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原则,教学生如何把握提问的时机以及提问的方法。第二,教师要给学生示范如何有效提问。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会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模仿。
教师不局限于教材和标准答案的限制,对每一个知识都进行拓展教学,让学生展开想象和创新。学生不需要依据课文上的内容,只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思考来说出自己的观点。这种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从自己的思考和探究中发现问题,从而学到更多知识。
教师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提高参与程度,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敢问、想问、善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