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思贤实验小学 张 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材由传统的加减乘除运算教学向生活实例运算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也更高,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数感体系的培养。所谓数感,一般是指对数的一种感觉,可以说是对数与数之间潜在联系的一种意识。而当学生拥有了数感之后,就可以将一个个的概念节点联系起来,构成体系,在实际运用时将积累的概念联系起来,从而能够找出尽可能多的“解决路径”。
小学数学的很多知识和概念都来自生活,而对于学生进行数感培养也离不开实际生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其以实际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情境中找到数感。教师可以针对学习内容,给学生创设出相应的生活情境,以生活实例作为基础带动学生主动探究,从而在不断地学习中达到积累数感的目标。例如,《认识10 以内的数》一课中,我利用一些图片,如太阳、月亮、汽车、飞机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将这些事物进行分一分、数一数、圈一圈,接着让他们跟同桌说一说图片中有哪些事物、有多少个。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太阳有1 个、汽车有3 辆、飞机有两架……”尤其是在教授10 以内的数时,通过这类活动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数感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学生在接触到这部分知识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了表达,虽然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完整,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定的数感,有利于学生后续对数感的积累。
小学生对于数的理解一般都有其独特的方式,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宽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们在表达和交流中不断地启发、互相沟通,最终有助于促进他们数感的形成。例如,《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课前就给学生布置了作业:“去商场中查看各种电器的价格”,在课上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找到的数据,“我找了电冰箱,4998 元”“洗衣机5999 元”“电饭锅249 元”……学生在交流中不断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和理解,在具有活力的课堂上进行表达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学生数感的进一步形成。这一过程反映着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学生在交流中加深了对数的理解,也体会到了别人在观察实际事物时是怎样思考的,从不同的角度感知到了相同的数字,也增强了他们的数感。
因为年龄的关系,小学生对于数字的认识和理解更多的是建立在能够数清楚事物的基础上,而且他们最终的目的也是要借助于所学到的一些数学理论知识去解读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数小棒的游戏:“同学们,现在需要你们帮助老师数100 根小木棒,我们来看一看哪位同学数得最快、最好。”很快学生就出现了一根一根数和十根十根数两种方法。我又问:“通过刚才的实践,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呢?”“我发现十根十根数更快。”“一根一根数实在是太慢了,容易忘记前边数了多少。”这时我抓住学生认识到“10”这个数的特殊性,趁机引出了“十位”这一概念。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学习起来更感兴趣,同时也能够动手实践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从而培养数感。
数感毕竟是一种心智技能,即当学生需要使用数感解决问题时,它会自然而然地出现,而数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为最终目标。例如,《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中,我就借助于“31 位同学划船,每条船最多能坐5 人,最少需要几条船?”这样一道开放性试题进行教学。很多学生看到题目时,自然而然就会想到31÷5=6……1,在现实中,“6……1”的真实含义是需要租7 条船才能让所有学生坐到船。这是相对理想的一种状态,但是一条船少坐一个人、两个人也是合理的解决方法。通过这样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让学生学会了更加灵活的解决问题方法,有利于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数感。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育工作者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带动学生促成数感的形成。这就要求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创造性地发挥教材的作用,让身边的数学素材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果,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探索独属的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