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东校区 宋宗梅
数学学科具有实践性特征,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和消化的过程应该就是理论和实践相联系,同时完善实践能力的过程。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关注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能力,引导学生建构实践性的知识体系,密切联系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让学生一生受用。本文将着重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探究。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来源,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从生活当中挖掘各种各样的数学素材,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引入学生要学习与掌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意识到生活当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发展学生的实践应用意识,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方法打下基础。数学学科知识具有抽象性,教学中,教师就要改变教学模式,调整数学知识的导入方法,把生活实际作为导入源泉,增强学生实践意识,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联系生活设置导入,问学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你们看到过哪些圆形?学生联系生活列举诸多案例,比如圆桌桌面是圆形,硬币是圆形,光盘是圆形,自行车车轮是圆形。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把车轮设计成圆形的,而不是椭圆形、方形?这样的追问可以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让学生对圆的特点的学习产生期待,从而启发学生的实践应用意识,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产生亲切感。
教育艺术是让学生真正喜欢教师教授的内容,所以教师要让兴趣成为学生打开数学学习成功之门的钥匙,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要素,让学生对各种各样的数学实践活动产生探究动力。小学生都活泼好动,而动手操作则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实际发展需要。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培养需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品味数学当中包含的哲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红领巾着手,先让学生用笔画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并初步了解三角形是一个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有三条边以及三个角。为了进一步了解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三根小棒,长度分别是4厘米、3 厘米和8 厘米,让学生用小棒尝试围成三角形。学生在尝试过程当中会发现三根小棒无法拼成三角形,于是会积极查找原因,寻找解决方案,最终了解三角形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条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再如,在学习角的画法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不借助量角器的情况之下画出15 度、90 度、75 度、135 度的角。动手操作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兴趣。
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结果,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探讨过程,让学生把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结合起来,在实践互动讨论当中交流和累积丰富的实践经验,帮助学生认识实践学习的意义。在学生的互动讨论当中,教师需要启迪学生开展深层次交流,并把学生的交流和思维引向深处,这样学生才会对自己的整个实践过程进行深入思考和梳理。在实践活动中设置互动探讨环节,引导学生累积实践经验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反思。反思是澄清思想的过程,在活动过程当中特别强调对数学问题解的检验,不单单是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更要关注问题的解是否和实际情况相符。例如:一套童装要用布22 米,请问60 米布可以做多少套?针对“60÷22”的得数要如何保留整数?让学生在反思中联系生活,让活动得到拓展延伸,引发学生对整个实践活动过程的反思,让学生在反思当中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教师不仅要在生活当中挖掘各种各样的数学教学素材,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还要鼓励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反向推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层理解。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需要教师调整教学思路,优化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认识。例如,在学完“圆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借助电教手段给学生呈现一个活动情境:学生站成一个横排,朝着木桶扔沙包。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这样的站队方式是否公平?如何站队才能够确保公平?学生就可以利用刚刚学习的圆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指出可以把木桶当作圆心,学生围绕圆心站成一个圆圈,这样可以保证每个人投沙包的距离是相等的,都是圆的半径。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获得成就感,数学实践能力也能得到发展。
数学学科之所以有着强大的魅力,其自身具有的实践应用价值是重要因素。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学生搭建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运用之间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当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开拓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空间。教师也要注意学生在实践活动当中的思考,加强师生的实践互动,让数学课堂成为一个教学做合一的综合性课堂,从而顺利达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