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耿镇中心小学 杨俊峰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描述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可以很快地解答数学习题,但在一些需要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学习中,比如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画一个平行四边形、量一个指定角的度数等等,学生的动手实践明显与老师期望的实践有很大的差距。
课堂教学中,老师忙于完成教学任务,加之学生动手能力较差,许多老师总认为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许多老师会减少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久而久之,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会越来越差。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真正领悟到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教师的引导、点拨至关重要。但是如果老师对此认识存在偏颇或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理解及灵活运用能力自然就不会很好。
老师一味地向学生强硬灌输数学知识,本来比较容易接受的解题方法反而搞得抽象、难懂、一塌糊涂。学生天性好动,往往喜欢动手折纸、画图或者做有趣的游戏。老师抓住学生这个特点,让学生多一些动手操作,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又把相应的数学知识浅显地渗透给学生。
上课听讲、学习知识、巩固练习、完成作业,这几乎成了学生日常的必修内容,忙得团团转,目的就是在考试中得到高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完全就是一句空话。学生学习、掌握了知识后,我们要有的放矢地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老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指导,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与整理,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做到精讲多练。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往往表现得精力不太集中,思想开小差,学习效率下降。这时,我们结合课堂的教学实际,适当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
例如,《确定位置(一)》一课,学生在以前学过东南西北等八个基本方向,这节课着重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利用角度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为此,我们可以准备下面的活动: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全班起立,老师说‘北’,你们把手向上举,老师说‘南’,你们把手向下举,老师说‘东’和‘西’,你们的手分别向哪边举?”接着用同样的方法练习东北、东南等其他方向。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熟悉基本的八个方向,“磨刀不误砍柴工”,动手指示的八个方位与教材中的图形方位是一致的,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可以加深学生对方位的认识,为本节课学习新知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又如,在学习《“重复”的奥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重复现象,我们出示了情境图,让学生在情境图中找出相应的重复现象,并用图形、文字、字母、符号等表示出来,认识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在学生学习后,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编排的动作来展现生活中的重复,如“走走跳、走走跳……”“拍头拍手、拍头拍手……”,还有舞蹈等一系列重复的动作,让学生在运动中发现“重复”的规律,知道了不仅可以用画图、文字、图形、符号来表示重复的规律,也可以用动作来展现这一现象,在课堂中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在一些学习活动中,我们也可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走出教室,以学生熟悉的环境为切入点,巧妙地设计与教科书上相同的情境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在现实的场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比较熟悉,在学习时,也把学习知识与实际情境结合起来,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
例如,学习《比例尺》后,为了让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有更充分的了解,为了使学生经历数学发生发展的过程,我们安排学生学习绘制校园平面图,目的是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例尺的相关知识。首先介绍测量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丈量学校内相关物体的数据,小组讨论比例尺的大小。学生兴趣高昂、积极性高。为了得到合适的平面图,学生分小组讨论比例尺的大小,最后进行小结讲评,不知不觉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获得了成功的快乐。通过此项活动,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学习中,他们也不断地积累活动经验,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
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一些数学知识由于比较抽象,我们很难把理论讲解清楚,这时就需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来练习,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
例如,《搭配中的学问》这节课,要求用两顶帽子、三条裤子搭配。我们可以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帽子、裤子学具,在动手操作中尝试、展示、交流,逐步培养按一定的顺序思考的能力,从而解决问题。接着尝试用图形、符号、字母等其他形式来代替服装,半抽象出我们学习的知识,记录刚才的搭配过程。我们知道,依托表象,借助符号来思考搭配的情况,比单纯依靠实物来分析搭配的现象更有教育价值。学生在搭配中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体会数学方法的简洁性,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去抚摸数学的脉动,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数学课的学习中,学生很难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很难培养数感,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往往是抽象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把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
例如,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与平方米都是常见的面积单位。如何让学生建立1 平方厘米的表象?对于平方厘米的认识,学生可把1 平方厘米画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再观察自己指甲盖大小(大约为1 平方厘米),观察粉笔盒(大约1 平方分米)的大小,这样学生就可以对1 平方厘米与1 平方分米的大小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容易理解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一些数学知识,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此时的了解仅仅是表面上的,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这时,在课堂中,我们就要让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进行深入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这节课,学生通过量一量、拼一拼这两个活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后,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在动手折纸中探索、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知道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度。由于结论是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折纸得出来的,因此学生对知识掌握牢固、记得清楚。
总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动手活动,在动手中学习数学知识,在动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数学学习不再枯燥、不再难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