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艳杰 郑 琦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坚持的“八个统一”。[1]“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经验的总结概括,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上升到了全新境界和全新阶段。其中,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在“八个统一”中具有根本性的价值引领地位和实践指导作用,对我们正确认识和看清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破解和消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坚持“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坚持“学理性”是其本质属性,只有在高校教师的课程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因此,高校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以其讲话精神为引领,讲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好新时代高等教育,培养好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接班人。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因此,我们必须要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正确对待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理清矛盾双方存在的各种复杂联系,同时“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2]
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来看,矛盾双方的差异性是矛盾双方统一性的前提,正是存在差异,才能寻求统一。在这个意义上,政治与学理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性所展现出的矛盾对立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逻辑矛盾。从马克思辩证法的视角来看,它是一种能够转化、统一的辩证矛盾,在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相互运动的过程中,其相互的对立面能够呈现出相互转化、相互贯通的态势,这就是“统一性”。从本质上来说,辩证法不否认矛盾,这种思维方式区别于其他思维方式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敢于承认矛盾。正是其敢于承认矛盾、直面矛盾,才能实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和对立统一。
“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2]目前,“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这一矛盾不是我们主观想象和杜撰的,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切切实实存在的。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理论则是正确认识这对矛盾、实现二者对立统一的关键。这种“对立统一”不是缺乏理论支撑的主观臆造,而是事物自身矛盾发展的固有规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中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看似差异明显、相互分离,但实际上二者必须在一种统一性中体现。简单来说,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政治性”必须通过“学理性”来展现,而理论的“学理性”必须是“政治性”内涵于内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换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一门意识形态课程,以传播相应的意识形态为根本价值指引,而更应该是一门逻辑严密的论证课,以“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为根本遵循。在现实中就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相较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历史性和必然性,而且要从根本上说明这种优越性和必然性的深层学理原因。这样一来,我们就完全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开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并不是缺乏理论依据和现实根据的凭空臆造,而是有着深厚的学理基础和学理自信。其“政治性”毫无疑问是建立在“学理性”前提基础之上的。这个学理基础事实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提供了坚实的现实依据。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理论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在理论上坚持继承、突破创新,逐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华大地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催生着理论创新和思想创新,理论和思想要想得到创新和发展,就离不开对问题的关注。问题从哪里来?很明显是来源于社会实践。这个实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是在直面时代问题、不断超越创新的实践过程中,才诞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发现,以及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揭示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奠定了根本的理论基础,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21世纪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科学探索和总结概括则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促进全球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现实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全球性的经济衰退、生态危机、文明冲突等关涉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旧的全球经济政治体系已经难以充分适应全球化的发展。作为现存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有责任且应该有能力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除此之外,面对中国崛起,西方帝国主义势力进行层层阻挠,利用其强大的全球文化影响力散布“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论调,导致中国道路内涵的价值理念面临着严重的价值认同问题。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立足于历史发展和时代变革的高度来进行,以保证在面对国家间的分歧与矛盾的过程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有益于个体的成长,而且对于国家和民族复兴的意义重大。在党的十九大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的前提下,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表明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取得根本性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在国内层面,我们不断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了新高度、新境界、新阶段;在国际层面,“一带一路”倡议效果超出预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响应广泛,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增强,开始以积极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党和国家政策的重要窗口以及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其首要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反映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我们对于国家的发展不能只谈问题,不谈成就;只谈劣势,不谈优势;对于资本主义国家不能只盲目崇拜,不加以批判。我们现在虽然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是绝不能以此来消解两种“主义”的对立,这是根本性的原则问题。概括来说,就要求我们在传播“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时,在坚持“政治性”前提的基础上对此进行深入的“学理性”论证,以进一步实现世界对中国理念的价值认同,使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总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使命重大,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和世界时代变革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存在问题,即授课主体“政治性”缺乏;二是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水平有限,即授课主体“学理性”薄弱;三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本身存在误读,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了解度不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和国家政策方针传播的重要力量,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和捍卫者。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外来思潮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心理状态,对西方思想的批判借鉴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现代化进程。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中,部分高校教师行为言论公然和主旋律相背离,这就使得党和国家形象在青年学子中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严重影响了青年学子对国家、社会的正确认知,这是明显的“政治性”不足的问题。
部分高校教师受到某些激进的西方思想的荼毒,在课堂上用某些激进思想阐释和说明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这不仅影响到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正确认知,也会造成青年学生的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还有的高校教师责任感和“政治性”不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积极性严重不足,在思维上和行为中,这部分高校教师并没有把这项工作看作是一项政治工作。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政治接班人的工作,所以就具有高度的政治性。然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连最基本的“政治性”要求都无法达到,更无法在“学理性”上进行深挖下功夫了。可以说,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时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是我们所简单理解的意识形态课,而是一门有着科学理论体系的理论课。现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能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而认识不到其“学理性”。其原因就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群体有很大一部分的理论水平达不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理解和科学阐释,所以在现实中只能表现出以“政治性”替代“学理性”的矛盾窘境。由于它所展现出的“政治性”是缺乏理论支撑和学理支撑的“政治性”,所以自然达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效果。
部分高校教师局限于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框架,不能做到及时、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速度和丰富程度,导致很多时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贴近度、理论丰富度、学生理解度都难以实现质的提高;与这种现象呈现两极对立关系的另一种现象就是,部分高校教师一味追求最新的理论成果,而忽视了基础理论的学习,这就造成了理论讲解的文本基础差,理论论证过程不够严密。对经典文本的忽视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师理论论证的基础不牢,课程的科学性和明晰度下降,学生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下降。因此,这部分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堂上所展示的理论逻辑就必然会为学生所排斥。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区分界定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就是“思想政治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课”是突出政治,不讲理论,其所展现的是一种缺乏学理性的政治性。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要求既讲政治,又讲理论,所展现的是一种建立在“学理性”基础上的“政治性”。长期以来,不论是在教师群体中,还是在学生群体中,都有很大一部分人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简单地理解为“思想政治课”,这事实上是一种极其片面的解读。事实上,如果我们深入了解这一课程就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门政治课,更是一门有着科学理论体系的理论课。
毫无疑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属于一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课程,具有“政治性”。这是我们有底气地可以公开承认的。意识形态本身是一个“中性词”,并不具备价值属性,但若是在意识形态前面加上“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这才使其具备了价值属性。要知道,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有各自的意识形态。我们所坚信的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并不是出于意识形态斗争的目的,而是出于人类社会全面进步的目的。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这种政治意识形态是有深刻且科学的理论支撑的,它已经被马克思在其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中所阐明,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大多数人普遍理解的只具备单一的“政治性”,更重要的是这种“政治性”有着高度的“学理性”作为理论支撑。其“学理性”在根本上就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础才得以支撑的,而不是缺乏科学理论的思想政治课。
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高校必须要坚持和贯彻“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思想,用科学的理论指明“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科学性,以坚定的立场对待“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正确性,以历史的视野来把握“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必然性。
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从本质上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要发挥好这一功能:首先,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重点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理论素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苦功夫,避免在缺乏“学理性”的基础上片面地谈政治,在缺乏“政治性”的前提下抽象地谈学理。只要理论传播者的理论水平达到了科学解释和科学阐述的学理高度,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必然能够说服学生,并为学生所掌握。其次,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政治话语的阐述建立在学术话语的解释基础之上,用科学的理论、丰富的内容以及强大的真理力量来征服学生,从而引导学生把“读经典、悟原理”当作一项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自身学习过程中感受理论的真理性,实现“在学中信和在信中学”的良性互动状态。最后,要理直气壮地讲明白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挽救近代中国于水火之中,进而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这就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深度、政治高度、未来向度,从而使真理、价值的力量在青少年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但是需要明确的一个前提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4]要对这一前提问题作出科学的解答,就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中国近代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表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现代化的“中国道路”。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义性的实证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以明事理、讲道理、传真理为主线,敢于同各种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自由主义思潮以及一切假恶丑的现象作斗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帮助学生提高明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做到坚守真理、热爱祖国、坚定信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多数身为共产党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应该讲党话、做党事、分党忧、与党共进退。[1]要做到这一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党史、国史,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并且深刻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科研创新结合起来,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充实“学理性”的基础上提高“政治性”,实现以“学理性”带动“政治性”的目标。
历史事实是最具有说服力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5]讲好、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到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不仅离不开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曲折发展历史,更离不开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创新发展历史。中国近代曲折历史发展表明,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就没有前进方向;没有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不会诞生;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历程表明,社会主义中国以短短70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脱贫工程,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事实上,这一系列伟大成就背后的奥秘就在于我们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不立足于历史发展的进程,就无法理解当下和面向未来,就更不用说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上的高度正义和学理上的彻底科学。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一代手里,我们没有理由将其断送。因此,只有以开阔的历史视野来看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体会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保驾护航作用。只要把握了这一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就能自然而然地做到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地位特殊、作用重大,是我们党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之一。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改革创新需要坚持的“八个统一”。其中,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是第一位的,具有统领全局的引领作用。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从根本上要求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夯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不断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坚定“四个自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激发学生爱国之心,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而使学生立志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来,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新时代人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八个统一”,以“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为根本遵循,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为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