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秋 程沫雷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新的历史定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和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成果。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思想多元化的到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也开始面临新的时代境遇。在理论与现实的双重考量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3页。的重要指示。因此,新时代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性建构原则的基础上,运用科学话语、把握时代特征、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建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意识形态从概念建立到马克思对其理论的科学定义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其理论始终是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革命、建设、改革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新时代依然发挥着整合社会思想、指导社会实践的价值。
托拉西在大量吸收法国感觉主义者孔狄亚克、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思想的基础上,在《意识形态的要素》(2)“托拉西这部著作的中译书名尚未统一起来。郭大力先生译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史》中译为《观念学要义》(参阅该书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86页);中共中央马列编译局则译为《思想的要素》(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第275页)。我在这里按照托拉西的原初意图,译其为《意识形态的要素》。”参阅俞吾金:《意识形态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7页。一书中创造出“意识形态”这一哲学词汇,并将其定义为“观念科学”。随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以理性主义为指导解释意识形态,并为意识形态概念性转变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俞吾金指出:“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突破,有待于一种新的划时代的哲学观的确立,而这个伟大的使命将由马克思来承担。”(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9页。简言之,意识形态就是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直接构成联系的观念、观点总和,其中包括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意识形式。
话语权,即指行为主体在掌控社会思想意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外在话语权威,不同思想在现实碰撞中必然会产生对话语权的争夺,而统治阶级通常掌控着社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并为其统治的合法性提供思想论证。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立取决于人民群众的认同度、取决于社会现实的吻合度、取决于经济基础的需要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涵括了人民性、科学性、指导性的特质。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时代价值必须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其话语权必须体现在通过运用科学理论成果和现实行为举措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正名”、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发声”之中。第二,虽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思想的唯一性。伴随多元化思想的发展,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面临着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要借助各种形式影响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实践活动。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时代价值还必须体现在整合社会思想、指导社会实践之中。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原则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本质和规律的体现,并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性建构提供方向引领和动力支持。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理性建构的原则必须体现在科学性与批判性、开放性与创新性、人民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中。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我国发展建设的科学理论,在其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中必须坚持在科学性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特质作出科学理论创新,以此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代变化。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性与批判性的统一中,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是坚持批判性的方向标,而坚持批判性则是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性的动力源,二者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辩证统一。在实践发展过程中运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通过与实际相结合使其科学性不断提升,为更好地指导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此外,实践中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提升的过程,随着社会实践发展,问题复杂性的增强,如何运用好批判的方法完善自身理论的科学性,也是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特质的考验。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以批判的态度看到自身理论的不足,并以此为动力加快自身理论的科学化进程。
新时代,从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的过程出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性建构必须要始终坚持开放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即在开放中深入创新,在创新中扩大开放。从理论发展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只有在开放与交流中通过吸收借鉴其他文明成果,才能为其理论的深入创新提供丰富的思想元素。同时,在创新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会因自身现实性与科学性的完善拥有更加坚定的自信,扩大理论开放程度。从实践探索过程来看,不具备开放性的理论只能在固步自封中成为“井底之蛙”,而不具备创新性的理论也只能因缺乏时代价值在实践中被淘汰。因此,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坚持创新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原则,提高理论的时代价值,并为其话语权的建构提供不竭动力。
“社会是实践的舞台,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际,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是宣传工作的基本源泉。”(5)本书课题组编:《当前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第150页。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在其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性建构中,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在话语逻辑与话语价值指向上突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民性。这既是完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客观需要,也是获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实基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指导我国社会发展建设的过程本身就是实践的过程,而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客观上要求实践过程必须把人民群众摆在突出位置,并通过实践让人民群众检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真理性与价值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必须在人民性中坚持实践性,在实践性中坚持人民性,即在深入实践中了解人民的利益诉求,并在满足人民利益诉求过程中拓宽自身的实践途径。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遭遇的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挑战,都在不同程度上非理性解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正确分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现实挑战的基础上,予以科学把握是对其话语权理性建构的逻辑原点和现实基础。
1.社会需求多样化解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
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日趋多样化。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过程中,群众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趋势受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作用,出现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这些思想在迎合一定群众社会需求的过程中也达到了“污染”其精神世界的目的,并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产生了威胁。新时代,利益多元化使群众的多样化社会需求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得以展现,而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需求在短期内得不到有效满足时,便会在思想上出现短暂的“精神真空”。此时,优劣掺杂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便趁虚而入填补群众的精神空缺,这种精神填补则直接导致群众意识形态信仰的结构性失衡。因此,处在信仰结构性失衡的群众便会滋生反感甚至抵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情绪,这种情绪的滋生势必会动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主导性的群众根基。
2.思想文化多元化解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性
当前“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30页。的现实,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趋势日益明显。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有利于促进思想的交流与自身理论的完善,但思想文化多元化所引发的群众思想观念与价值观观念多样化的问题,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性的消解也日益凸显。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思潮中藏匿着的大量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些思想在迎合不同的利益阶层精神需求中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展开激烈的话语权争夺。首先,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其核心思想终究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旦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被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就会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性构成威胁。其次,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根本上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思想理论完全相悖,当这些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掌控一定群体思想之时,就会形成一股现实力量,并借此非理性解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性。
3.信息传播网络化解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权威性
(3)关小阀门的开度,势必引起负压增大,造成用于布袋除尘的反吹风失效,使得烟尘堵塞布袋,致使布袋温度过高,烧毁布袋。
伴随着信息传播网络化的到来,互联网不仅成为群众的一种生活工具,更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互联网凭借自身的优势能够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将信息传播给广泛的人群,但以“虚拟化”“开放化”为特点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也正逐渐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产生非理性解构。一方面,信息传播网络化的过程就是群众对知识从理性选择到无意识获取的过程,海量信息借助互联网平台冲击着群众对信息的深度思考和理性选择的能力,并影响群众思想意识的结论性生成,使其认知能力逐渐碎片化、单向度。特别是大量虚假、负面信息在互联网上的横行,使辨别能力参差不齐的群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亵渎权威与淡漠真理的助推器。另一方面,网络化信息传播中大量有意识的非理性的意识形态在互联网的掩盖下渗透日益猖獗,这些极具隐蔽性的新型意识形态渗透增加了维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思想整合中发挥其权威性的难度,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群众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话语隔阂”。
1.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解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真理性
西方国家基于自身经济垄断地位和话语霸权优势,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这些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严重地解构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真理性。在政治上,西方极力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并运用其理论公然否定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变革中获取其领导权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发展建设中行使其执政权的合法性。此外,西方通过宣扬“宪政民主”思想,试图将中国的宪法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相割裂,并妄为将这种对中国政治发展极具危害性的宪政分离模式套用给我国。在经济上,西方大肆吹捧“新自由主义”,妄想片面夸大市场在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并通过诋毁政府对经济的宏观干预,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图以此撼动我国发展建设的经济根基。在思想文化上,西方极力宣传“普世价值观”,美国政府在2010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更是将“普世价值”输出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西方妄想借助这种不考虑地区、民族价值观念多样性、差异性的普世思想,瓦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社会思想引领中所发挥的主导地位。
2.西方马克思主义解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派别在面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问题时,缺乏对理论的整体性关照,并在意识形态概念界定、特性规定以及能动作用上,习惯性地嫁接西方现代哲学思想元素加以修正。这种管中窥豹式的理论修正不能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提供思想论证,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嫁接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过程本身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性进行非理性解构的过程。在意识形态概念界定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将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阶级意识等概念混为一谈,从而导致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杂糅。在意识形态性质规定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完全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阶级性的规定。取而代之的是以价值中立重新解读意识形态,使其理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要求完全背离。在意识形态能动作用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片面夸大意识形态的反作用,无视经济、政治等因素对社会发展的推动。这种修正主义将意识形态反作用视为绝对的、无条件的思想,在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原则与方法。
新时代,在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非理性解构的逻辑中,以发展为保障,以自信为支撑,理性建构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是当前以问题为导向,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所作出的现实路径选择。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页。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能否在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中占据主导地位,取决于其理论能否继续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和对群众利益诉求的关照程度。首先,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建立在更加强大的经济基石上才能得以满足。因此,我国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以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为根本,并以此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凝聚人心的力量。其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指导我国发展建设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的问题。只有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民性得以充分彰显。为此,必须要认真倾听群众的心声,关照群众的现实利益诉求,并通过出台一系列利民惠民政策,提高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要,进而使群众在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优越性之中,自觉地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筑牢精神根基。
2.以理论发展为核心,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
新时代,面对思想文化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引领性的非理性解构,要从加强自身理论建设与强化社会思想整合两方面入手,理性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首先,要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开创未来”的原则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出科学的理论创新。即在继承经典作家及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的辩证统一,不断加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科学化进程,并通过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输入更加丰富的“营养元素”。此外,要加强理论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一批具有坚定政治信仰、卓越创新能力、过硬理论功底、无私奉献精神的人才,发挥其自身的大局意识、忧患意识,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增强提供智力支持。其次,在整合多元文化思潮问题中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对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采取积极引导的态度,并使其核心思想积极地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靠拢。另一方面,要坚决抵制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剔除。
3.以网络建设为平台,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向心力
面对信息传播网络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权威性的非理性解构,网络建设必须作为其理性建构的重中之重来抓,并通过加强网络信息监督与管理和网络技术开发与研究,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向心力在互联网时代得以充分展现。在网络信息监督与管理方面,要建立健全网络监督管理机制,严惩网络犯罪行为,对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符的信息依法予以封禁,对宣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具有正能量的信息加大支持力度,从而在源头上净化网络信息内容。群众作为互联网使用的主体,也需要积极参与到网络信息监督与管理的工作中来,通过不断提高自身对信息的思考力、辨别力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在平等、自由、尊重、和谐的网络关系中合理发出自己的声音,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向心力的建构具有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在网络技术开发与研究方面,通过加强网络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摆脱西方国家在技术层面对我国网络领域的侵占。此外,在网络技术开发中要提高对外网中存在的有意识的不良信息、虚假信息的拦截技术,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向心力建构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1.以抵御渗透为重点,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
面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所产生的非理性解构,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以“亮剑精神”主动出击,并在话语表达和回击霸权中扩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影响力。在话语表达中,要破除西方中心论,并在立足本国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关照全世界人民共同福祉,在此基础上积极设置符合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中国议题,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等富有中国特色的话语阐释给世界人民,以彰显中国为世界繁荣发展所带来的独特贡献。在回击霸权中,要坚持思想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充分尊重世界各国根据自身实际所倡导的意识形态,坚决不搞意识形态霸权主义,让世界人民看到中国发展模式与西方所宣扬的“国强必霸”模式的差别。本着“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54页。的积极态度为世界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此外,还要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谋求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发展的新途径,让世界人民在中西意识形态反差中看到中国气派与中国风采,进而使我国在国际社会中赢得更多的呼声与赞誉。
2.以解除质疑为目标,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说服力
新时代,面对各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质疑,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必须以高度的自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直面质疑并解除质疑,这是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的必然要求。在理论自信方面,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3页。因此,新时代在质疑面前必须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并结合时代特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科学的理论解读,以此论证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新的时代价值。在实践自信方面,要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过去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践行,可以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因此,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建设中必须树立高度的自信,相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将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进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中国的发展建设中得以充分的“正名”,也使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质疑之声在中国的理论践行中不攻自破。
3.以批判非马克思主义为基点,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权威力
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片面化、碎片化的修正,必须在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理性批判,以此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力。在意识形态的相关概念界定上,虽然在不同的环境里意识形态概念的特指存在差别,但绝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简单割裂与叠加,要科学分析其理论所蕴含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哲学等范畴的逻辑层次,并从中找到不同特指的内在联系,从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作出科学界定。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阶级性的抛弃,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阶级社会是现有的社会发展程度的客观存在,意识形态也因此无法做到绝对的价值中立。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凸显出其理论所具有的无产阶级属性,并在实践中通过与无产阶级相结合将理论转化为现实力量。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反作用问题上必须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以客观的态度分析其理论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做到既不片面贬低,也不盲目夸大,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权威力的建构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23页。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经了无数的沧桑变化,也经受住了历史和群众的考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指导思想。在新时代面对新问题、新情况,必须做到始终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以新方法、新途径理性建构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话语权,这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也是丰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展现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现实要求,更是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应对外来挑战的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