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志雄(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
农民工们在脱离城市务工生活后重新返回到农村进行创业的行为,对于农村经济的复苏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一行为不仅仅体现了对家乡的归属感,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情况下更使得家庭生活质量获得了长期提高的重要机遇。在政府的支持下,返乡创业相关服务机构的建立为农民工们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与就业机会,为返乡创业社会价值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返乡创业同样是落实农村相关福利政策的重要基础,农民工们在积累大量经验、拓展事业的情况下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有效转移,从被雇佣者到雇佣者角色的转变使得其能够更方便的利用劳动力优势,促进劳动力回流,为家乡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地的资源优势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本条件,也是推进农村扶贫任务进度的关键因素。之所以农民工会选择返乡创业,第一是因为大中型城市在经济的快速发展模式下使得其对于密集型劳动力的需要大量减少,从而导致出现了较为激烈的就业竞争[1];另一方面是受到了来自于政府针对农村实施一系列福利政策的影响。农村相较城市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不仅劳动力需求大且其住房成本也偏低;再加上多数农民工实际上存留着强烈的思乡情结,推动着其回到家乡找寻获得更多经济收益的途径。城市的竞争压力与农村诸多资源优势形成了“推拉效应”,这也是当下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潮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农村贫困地区实施的具有针对性的精准扶贫政策,若仅仅依靠“输血”的方式做短期脱贫的形式工作,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造血式扶贫内生动力的形成。中小型企业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多数结果,对于农民来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在对农村基本情况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也使得在家乡的推广发展中其优势更为突出,农村的扶贫效率也在这一环节明显提升[2]。但农民工在返乡创业的初期仍然欠缺诸多资源,例如土地、资金以及创业指导等,这就需要政府向这一类人群进行资源倾斜,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为农民工提供足够的创业资金与技术支持等关键条件,为实现内生性脱贫奠定基础。
返贫现象是精准扶贫结束后需要重点关注的一类现象,为避免这一情况出现,关键在于应为贫困户提供具有持久性特点的收入来源,这就需要在农村环境下打造与自身条件息息相关的产业[3]。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关键在于内生动力的形成,良好的返乡创业政策打破了一直以来的单向人才流动格局,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而作为已经充分了解就业形势与拓宽经济视野的农民工,必然会在返乡创业后快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从而奠定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农业经济发展主体为农村劳动力,其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将会受到其极大的影响。小农思想使得农民长期将自身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框架”中,目标的追求积极性极差,在农业生产生活突显分散化与碎片化特点后,农业的发展格局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紧密联系,一直以来针对农村劳动力的主观思想均是其返乡的行为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改善,帮助农民完成小农思想的转变甚至决定着扶贫政策的落实效果与返乡创业的成功几率。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浪潮中小农思想已经极其不适用,其所对应的创业理念不仅仅将其局限于城市内,也在逐渐融入农村生活中,这也是农村经济中创业理念萌发后经济发展变革的重要标准[4]。小农思想至创业理念的转型,在以讲座等形式为农民工注入新思想的同时,也需要以致富故事或成功案例激励缺乏创业勇气的农民群体。创业理念的形成关键在于农民的思考过程,将创业资源整合的思考特征是成功创业的关键因素。
有创业需求的农民工政府会以政策为基础为其提供完善的服务,帮助他们共同解决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需要相关部门采取主动迎合的态度制定满足创业者需要的方案,创新服务模式并构建具有多种服务模式的创业服务体系[5]。对于返乡创业来说,其所包含的大多数融资服务属性为传统意义上的物质层面的服务,政府应与权威的项目咨询单位与具有一定实力的金融机构联合,为最大程度的降低农民工的投资风险奠定基础。
扶贫工作具有持久与复杂特征,因此在实施扶贫工作时不仅需要对扶贫成效进行实时关注,更要注意应提前制定预防方案以避免返贫等不良现象的发生风险。作为政府应推出不同种应用于各类情况的扶贫模式以快速解决贫困问题。以某市政府为例,其采取了行业、专项以及社会三种类型的综合性扶贫模式,其中专项扶贫又被分为设施建设、产业扶持以及就业促进等,为农民工的创业提供了基础条件,让其摆脱后顾之忧。当地政府可以考虑建立产业园,在增加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返回到农村,并增加对当地农业项目的贷款额度。只有地区经济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资金汇流,从而构建具有长效特性的扶贫机制。
各个扶贫环节是否能够达到精准扶贫的要求是决定扶贫行为实际应用价值的重要的过程评判因素[6]。作为当地政府应全面掌握地区贫困资料,包括致贫原因、扶贫模式的应用情况以及人口分布状况等,从而准确定位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具有精准性的扶贫方法在节约大量扶贫资源的同时也能为扶贫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奠定基础,使得实际扶贫成效与预期扶贫成效之间差异被快速消除。
作为为创业者提供支持条件的主体,政府部门应以积极的态度制定并落实有效措施,为农民工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政策之间的联动发展创设良好环境。由于返乡创业工作的复杂性,使得在实际的工作展开过程中其包含的内容较多,不同行业在合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评价标准不统一或沟通反复的情况,再加上信息沟通渠道的不完善致使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较为严重,企业与个体、机构之间的沟通效率极其低下。当地政府可以考虑组建联动发展小组,将精准扶贫工作相关政策在落实环节所获得的调查研究结果作为基础,以构建出完善的融合机制。
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组织作用,明确精准扶贫与返乡创业之间的联动意义,从各个角度引导精准扶贫过程,从而实现拉动返乡创业人群的最终目标。融合机制的构建是提升区域扶贫效果的核心内容,相关部门应从制定、反馈以及实施等不同的方案执行环节入手,在打破企业与机构、个体与企业以及企业与机构之间限制壁垒的同时,促进机制的融合以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这样一来,政府主管部门在规划区域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提升了政府部门参与到“三农”问题解决环节的参与度,拉近了与创业者之间的距离。
以某区域政府的扶贫工作为例,其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部门包括人力资源部门、社会保障局、教育局、农业局、科技局以及金融办等,基本覆盖到了各个方面的创业类型。政府部门在扶贫工作的展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企业与部门、机构之间的组织纽带作用,强化三方交流,为后续工作的展开提供完善的沟通交流渠道。
政府部门应考虑构建公共信息平台,将不同的社会资源整合起来,为部门、企业以及机构之间的交流创设良好的市场环境,提高信息互动的高效性,为联动发展环节的信息共享奠定基础。公共信息平台也应不断进行更新,充分发挥其调控人才、资金以及市场之间的平衡作用,保证对创业者反映诉求的了解及时性,做好对接工作以从根本上强化联动协调度。
在农村居民大量流出的情况下,原本已经有农村户籍但实际上并不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工,短时间内非农劳动的收入大量提升,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快速增长,大大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但虽然这种行动短暂的消除了收入偏低的风险,但实际上该地区的贫困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获得缓和机会,致贫原因依旧存在,甚至还会因为大量劳动力外流的原因使得地区的贫困程度相较以往更加严重。而在这一时期过后,由于农民工的大量返乡使得地区的发展生产情况有了明显改善,相较长期在城市以务工形式改变农村地区贫困状况的方法,返乡发展生产所带来的实际效果要比以往的单一劳动密集型工作有更为明显的提升,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出了机制的长效性[7]。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因素联合作用,例如资金、技术以及人才等,相较普通农民,有着充足外出务工经验的农民显然要更具有优势,尤其是在资源与知识基础方面。主要原因是返乡的农民在城市务工期间由于接触到了更多的企业运行模式,在接收到较多新式思想的情况下时也更加开阔,保证了商机发现的及时性,具有了些许在信息不对称与市场波动情况下的应对能力,初期的创业风险极容易在这种能力的帮助下被规避;“输血式”到“造血式”的贫困现状的改变方式,使得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有了明显提升。再加上返乡农民长期居住在农村,对于限制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有着更为深刻的了解,尤其是致使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更是理解的较为透彻,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城市务工后心中有了较为强烈的将现状改变的愿望,这就使得这一类型的农民在创业时能够很好的把握经济发展机遇,表现出了极强的地区农民的带动效果;农民工返乡创业实际上仍然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扶贫工作的推动效果无法充分表现。限制条件的来源较为复杂,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限制条件下所带来的地区致贫问题并不会因为单纯的返乡创业人员数量增长就得到解决。
精准化的扶贫模式与因地制宜的相关政策联合施行,使得能够以不同区域的致贫原因作为制定扶贫措施的依据,所突显的扶贫效果极为明显,这也是在该区域内贫困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的主要原因。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力来源不仅是对于自身创业能力的认可,更多的是通过对农村经济发展前景进行深入分析后的家乡综合环境的认同[8]。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改善的情况下,农民们不需要在为温饱问题的解决而担忧,在有闲暇时间时更多的是思考长期致富的途径,而不是短期的经济增长。这一类的农民们接受了大量的新式思想与观念,继而能够在思索致富途径时充分考虑到家乡的基本环境因素,从而能够更好的把握家乡的创业机遇。农民工在进行返乡创业时除了依托在政府大力扶持下的完善的返乡创业服务体系,还与当下城乡经济发展差异的缩小有着紧密联系。在精准扶贫成果与内外驱动力联合作用的情况下,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政府也提高了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视度,为农民们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扶持条件,不仅在新式思想与观念的帮助下使得农业的经营主体模式获得了创新机遇,乡村特色农业的建设也已经逐渐趋向于完善。欣欣向荣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强化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返乡创业的制度也实现了进一步的改革与落实,为返乡创业流程的完善提供了依据,使得创业门槛降低、手续办理流程简化并将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张。在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施行下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获得了明显改善,此时农民的物质文化需求被进一步提升,这一趋势下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程度必然会进一步缩小,继而再次对劳动力返乡创业的环境氛围予以刺激和强化,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农民工返乡创业在积累大量人力资本的同时,也为农村经济的全面“复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条件。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在这一情况下得以被落实,政府财政压力大大减轻,突显出了创业扶贫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优势。相信在农村经济飞速增长的趋势下,必然会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返乡创业,从而拓宽农村扶贫发展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