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江南校区 吴芳萍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是为理科学习打基础的过程,教师应努力强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小学生养成数学兴趣,学会独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小学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强化自学能力,在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提高个人学习能力。
小学生思维活跃,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对现有知识进行思考,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课堂上,要避免学生形成固定思维,需锻炼学生的实践和分析能力,用有“陷阱”的问题锻炼学生,带动学生分析问题。只有让学生参与到互动中,学生才能投入更大的学习热情,积极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上的周长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当一个长方形的一条边凸出或凹陷相同的长度后,周长是否有变化?两个图形哪个周长更大?学生起初会被问题迷惑,简单地认为凹进去的图形周长更小。当学生进入思维误区后,笔者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纸上画一画、量一量,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小学生的数学思维需要逐渐培养,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并动手实践,以强化对新知识的记忆。
教师还可以通过生生互动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后,安排学生两人一组相互出题,要求对方用手指出某个物体的周长,并预估和实际测量。学生可向同桌提问:猜一猜我的铅笔盒的上面周长是多少?相互提问结束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周长的概念,促使学生调动思维,锻炼总结概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实践加问题的方式锻炼学生思维,不论是教学运算知识还是图形知识,都要避免灌输式的教学,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围绕教材引入生活知识,通过互动锻炼思维,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能力。
数学教学要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教学联系实际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学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后,可以结合生活思考问题,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有积极的帮助。在讲解问题和讲授新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例子或场景,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代入到生活中,从实际生活中总结数学知识的用处。
在教学三年级知识《有多重》时,笔者就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具体的重量。如:小明的妈妈买了100斤白菜,每棵白菜约3公斤重,要把白菜放进阳台,阳台能放20棵白菜,这些白菜能全部放在阳台吗?学生要将3公斤换算成6斤,同时要计算大约有多少棵白菜。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对重量单位逐渐形成清晰的认识。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把白菜两棵为一层码放,想一想100斤白菜会码出几层?会不会超过你的身高呢?将数学问题和学生的自身情况结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解决能力十分重要。
教学联系实际不仅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快速找到思路。在教学《时、分、秒》时,笔者发现小学生缺乏良好的时间观念,于是让学生计算每天在校时间有多久,锻炼学生计算时间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还分不清小时和分钟的概念,笔者拿出课程表和时钟,让学生观看时针、分钟的运动轨迹,结合课程表启发学生计算上午和下午各在校多长时间,最后得出一天的在校时长。生活中蕴含多种数学知识,将教学与生活结合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积极作用,因此要积极结合生活推进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数学问题具有一题多解的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教师要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去思考更高效、更准确的解题办法,让学生养成探究意识。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多启发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懒散、缺乏主动性的问题,教师既要督促学生举一反三、多学多用,同时也要及时鼓励学生的主动思考行为,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荣誉感,逐渐消除学习中的消极情绪。
教学“乘法”知识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去发现口诀中的规律,让学生从口诀表中找出有趣的内容。可以先让学生观察9的口诀,引导学生找出口诀中的运算规律,从而提高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发现口诀中的秘密后,教师要为学生布置总结任务,要求学生用手抄报的形式总结乘法口诀,把自己发现的数字规律总结在作品中。收集作品后,要把学生的手抄报进行展示,对书写工整、有创意、有思想的作品进行表扬,肯定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秘密。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中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从而逐渐养成探究欲。比如安排学生做数学谜题时,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运算能力补全数字,但往往需要用试一试的方法,解题速度较慢,很难总结出规律。教师要在出题后带领学生圈一圈、画一画,让学生自己说出计算思路,最后对这些想法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在计算加减法竖式时,加法“满十进一”,减法“借一当十”。数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会做、能做,更要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让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数学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习事半功倍,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督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及时纠错、规范做题的习惯。日常教学中,要从预习、笔记、作业等多方面要求学生,为学生制定规范的数学学习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部分学生存在马虎大意的问题,做题时不是审题不清,就是计算错误,导致准确率不高。教师要针对问题提出相应要求,比如在解决应用题时,要求学生把题目中的单位圈出来,在问题下面画横线,找出有关系的数。只要学生严格遵照教师的要求执行,就能有效避免审题不清的问题。当学生作业缺少审题标记时,教师要明确指出,要求学生改正,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布置预习任务时,可结合新知识布置有趣的实践任务。比如教学一年级知识《分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建议学生逛一逛文具店、超市,课上请学生说出自己对分类的理解。
布置作业时,教师要统一书写格式,要求学生按格式做题,尽量避免做题中的乱划、格式随意的问题。为确保作业本整洁规范,笔者要求学生把作业纸对折使用,先写左边,再写右边,写错的题要用一道斜线划掉,并在末尾标记“改”,重新计算。为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教师要定期展示作业范本,让其他学生借鉴优秀的作业,认识到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持之以恒,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启发和引导。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地教育,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注重自律意识的培养,使其认真踏实,知错就改。
核心素养关系到学生的学习与人生发展,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从多方面锻炼学生,为学生创造自由积极的学习氛围。数学学科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吸收、不断应用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不断夯实数学基础,以促进自身核心素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