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治平
自我调入古土小学这所农村小规模学校工作以来,坚持把爱心传递到每一位学生。学校从领导班子到每一位教师,做到细心、耐心、真心关爱每一名学生。学校结合实际,坚持“先育人,后成才”的育人思想,始终坚持“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大动脉,核心素养教育是一所学校的主心骨”的办学理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引导农村学生从小提升核心素养。经过持续不断努力,学校逐渐成为象“留守儿童之家”一样的优质学校,也成为县里的优质农村小规模学校。
扎根农村16 年,我不改为党、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强大的使命感驱使我不断学习与提升教学和管理学校的本领。在外出培训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体会到农村小学规模学校与发达地区学校存在巨大的差距。这种巨大的落差,让我夜不能寐。如何把大城市的先进理念进行分析、整合、内化成适合本土的教育资源,让它生根落地?我重新思考了学校的发展方向。面对65.8%的留守儿童,我主动联系公益机构捐资捐物,以减轻家长负担,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利用“互联网+”开设了科技教育(小学生汽车文化筑梦课堂),逐步开展人文教育、儿童阅读、艺术教育、吟诵教育、卫生教育等特色教学活动。虽然这几年学校在办学上取得了一些改观,但与大城市的学校仍然相差甚远。为了缩短这种办学差距,学校调整了办学方向,要把古土小学办成有温情、有热度、有文化、有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小规模学校,要通过“互联网+”整合更多的资源,尽可能地缩短农村地区的教育与发达地区教育的差距,让国家级贫困县的孩子提升文化素养,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身为小规模学校的校长,既要是一位好老师,做广大教师的示范者、引路人;还要是一位有领导力的好校长。因此,在探索学校的发展与未来时,校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自担任古土小学校长以来,我主动承担学校一年级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从走进课堂的第一天起,我就认为课堂是一位教师的主阵地,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坚持小组探究式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当年就荣获了学区教研评比第一名,给其他教师树立了榜样。从那以后,古土小学的教学质量逐年上升,逐渐跻身于学区优质学校、龙头学校行列。
一位校长如果对教育的真谛领悟透彻,那么他所在的学校就会成为有文化内涵、有人文关怀、有温度的教学乐园。
一是重视国旗下的讲话。在国旗下的讲话是一所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要做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与祖国融为一体,感知自己就是祖国的一分子,滋生出热爱祖国、奉献祖国的情感。二是重视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是知识的集散地,是人格的熏陶地,是学生心灵的归宿地,因此要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每个学期学校都会制定《古土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计划》,要求班主任严格执行,努力让班级成为汇聚思想、智慧的阵地。三是关爱学生。校长亲自督导学生的信息建档工作,做到人人有档案,人人有信息,对留守儿童及时建立“一生一案”,尤其重视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学生,把父母双方都不在身边寄养在亲戚家的学生,进行一一建档。我每天坚持和留守儿童约谈,并对其基本情况进行建档,适时地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做到实处,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来自学校和老师的关爱。四是让校园文化丰富多彩,让每个生命都生如夏花。作为校长,我一直坚持让学校有仪式感,让校园有文化。学校坚持举办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有经典诗歌吟诵、科级画大赛、纸浆画大赛、泥巴制作、春游、野炊、汽车推介会、拼装航模、作文比赛等活动。从校长到负责项目的老师给学生铺设平台,给乡村孩子更多的舞台,让他们快乐而充实地生活。
如何让师生感受到幸福?我的具体做法:一是从关爱学生的家庭开始,对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的学生,主动捐助;对自卑的学生,经常谈心鼓励;对重男轻女,想让学生停学早早嫁人的家长,我主动家访,苦口婆心劝解让家长改变初衷。二是从关爱教师家庭着手,由于学校女老师居多,出现了诸如给孩子看病等事假,我都会主动联系医院和儿科大夫,主动替有事的老师代课,让老师感受到来自校长和组织的温暖。三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召师生。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等重要观点。我从自身实际出发,向师生宣传“一切皆是奋斗出来”的观点。四是珍惜时光,在工作中感受幸福。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你可以为自己而活,也可以为更多人活,但活的格局不一样。尤其是乡村教师,我们不能失去教师的职业信仰和职业道德。我们可以让一个厌学的孩子转变成才,可以让残疾儿童顺利毕业,可以让家庭贫困的孩子继续学业,可以让自卑、自弃的留守儿童自信阳光。五是让学生从社会的捐助中感受幸福。这些年,我通过社会热心人士、志愿者、网络、公众号与社会上一些捐赠机构取得联系,陆续收到捐赠的衣物、学习用品、乐器、净水机、体育用品、航模、安全小黄帽、循环口罩等。通过这些活动,我一直在引导学生形成知恩图报的感悟力。这种感悟力就是让学生在接受他人帮助的同时,努力学习,增强本能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有朝一日也能回报社会,帮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