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江山市坛石小学校长 李 军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
我校在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爱国华侨虞刚年爱国、报国的感恩精神,探索将感恩教育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作为加强少先队建设的重要抓手,提出“在感恩中成长”的育人理念,引导学生“感恩在心,报恩在行”,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对少年儿童的感恩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推进感恩教育,课程引领是战略高地。一方面,学校尝试进行课程整合,让感恩教育有机渗透到现有课程中;另一方面,学校专门研发了感恩教育系列课程,为感恩教育搭建载体。
在学科教学中,学校课程改革小组带领学科教师进行课程整合,在现有各年级课程合适的教学内容中,有机地渗透感恩教育。例如,在语文教材《吃水不忘挖井人》《掌声》《可贵的沉默》《游子吟》等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融合,水到渠成;数学课,利用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活动,用数据说话,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父母艰辛的付出,引导孩子感恩父母;科学课,让孩子们走进自然,感受自然,感恩自然;音乐课,用美妙的声音唱响《我爱你,中国》《母亲》等,让感恩教育与艺术熏陶自然融合。
学校成立德育课程研发小组,开发了《感恩伴我成长》德育校本课程。课程从“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三个维度进行开发,开设了低、中、高三个学段的拓展课程。通过感恩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充分利用学校班队会课,引导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体会进行学习和讨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内化。使学生自觉地认识到,要感恩身边的人,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祖国,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夯实做人的根基。
学校还积极探索开发主题为“红领巾感恩故事会”的“微课程”。该课程主要利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定期推送各中队选送的优秀感恩主题习作,让孩子们用写作、朗读等形式,分享自己的感恩故事,供孩子们相互学习、共享交流。“微课程”首先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一次课程内容一般在10 分钟以内;其次是学习方式灵活,学生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互动交流;第三是影响范围广,一个优秀的感恩故事,就可以让全校师生,甚至更多的读者、听众受益。
学校通过感恩校园文化环境布置,营造感恩文化氛围,以“感恩少年”榜样为引领,使整个校园处处弥漫少年儿童感恩、报恩的文化氛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一走进学校大门,就可以看到爱国华侨虞刚年先生的铜像。从2004 年至今,虞刚年先生先后捐资30 多万美元,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铜像上镌刻着虞刚年先生的话——“我是中国人,我坚信总有一天,我会回来,我要用我的余生回报我的祖国!”学校的宣传窗里,清清楚楚地记录着先生的捐资事迹。每一栋先生捐资的校舍,都镌刻着先生捐资的义举。虞刚年先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生动地诠释了爱国之情,报国之心。这些都是校园内最真实的感恩文化。
不仅如此,学校还在宣传窗、中队报栏,专门开辟了“在感恩中成长”的宣传展示栏,每月对学生感恩报恩的言行、故事、作品等进行展示。校园里,到处洋溢着感恩的文化氛围,时时可见孩子们感恩的言行。“老师,您好”“老师,您辛苦了”,一声声问候,成为校园中最普通,却也是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学校结合各个节日,开展“在感恩中成长”六个主题感恩活动。把感恩教育与节日、纪念日进行了有机的融合,让感恩教育深入人心,内化于行。
三月,学校结合“学雷锋纪念日”,组织少先队员学雷锋做好事,并在各中队评选“小雷锋”。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自己的报恩之举。
四月,学校结合“清明节”,指导学生开展“缅怀先烈,回报祖国”系列活动。让少年儿童深刻地体会到,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只有自己努力学习,才能回报先烈,回报祖国。
五月和六月,学校结合西方节日——父亲节和母亲节,开展了“感恩母亲”“感恩父亲”活动。引导学生对父母说一句感恩的话,用行动为父母做一件事,通过活动引导少年儿童用行动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九月,学校开展了“老师,谢谢您”活动,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制作贺卡,向老师们表达节日的祝福,回报老师的辛勤耕耘。
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人的情感世界却是在不断变化的。正是通过对客观时空的细微观察,中国古代文人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逐渐碰到了宇宙微妙的边缘和境界,从而达到了逍遥游的精神状态。
十月,学校开展“我爱你,中国”国庆献礼系列活动。通过国庆读书征文、墙报评比等活动,引导少先队员“感恩在心,报恩在行”,时刻感恩祖国。
每年的十二月,学校还开展了“感恩月”主题系列活动,让少年儿童在感恩活动中不断成长。
在每学期的各项评比中,学校专门增设了“感恩少年”的评比活动。通过家长推荐,学生评议,学校审核,在各中队推选出懂得感恩父母,帮助同学,尊重老师的“感恩少年”。并在此基础上,择优推选出学校“十大感恩少年”。在学校每年的“感恩月”活动中,邀请家长一起参与校园“十大感恩少年”颁奖典礼。通过仪式,触动孩子们的心灵;通过榜样,为孩子们树立感恩的标杆。
在每年的毕业季,学校还在毕业生中开展“感恩母校 争当感恩少年”活动。引导毕业班的学生把自己用过的书籍捐赠给学校其他年级、中队图书角,方便学弟学妹们阅读。通过活动,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感恩校园文化氛围。
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感恩教育重要实践基地,学校的感恩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离不开家长的协助,离不开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实践锻炼。
每一位孩子的健康成长后面,都离不开家人的辛勤付出。学校引导家长讲述孩子们的成长故事,使孩子们深刻理解到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付出了艰辛努力。孩子们通过“我的成长故事”,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和关爱,感恩之心油然而生。
学校通过“感恩在心”活动,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父母的辛劳和关爱,要求孩子们每天都要对自己的父母长辈,说一声“谢谢您”,问候一声“您辛苦了”。爱需要表达,孩子们的一声感谢,一声问候,强化了感恩言行,也融洽了家庭氛围。
感恩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少年儿童把感恩内化于心,落实于行。学校结合地处集镇的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孩子们走出校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践行感恩。
学校成立了“环保少年”社团,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吸纳了集镇周边的学生,由集镇本地教师任社团辅导教师。“环保少年”社团的成员,在每周五社团课活动时间,走进集镇街道,根据社团辅导教师的课程安排,有序地开展环保宣传、植树绿化、卫生清理等工作。在节假日,“环保少年”社团还自发组织起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街道环保活动。这项活动,受到了学校周边群众的好评,少年儿童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综合能力,培养了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品格。
学校在中高年级,根据不同的村地,成立了多支“红领巾小队”。他们走进村里孤寡老人的家中,给老人讲故事,为老人打扫卫生、整理家务,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重阳等节日,“红领巾小队”的孩子们,还走进乡镇敬老院,为老人们送去节日的祝福和问候。
学校积极对接乡镇街道,积极参加乡镇街道的各项活动,通过活动践行感恩教育,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在“卫生乡镇”创建中,学校组织高年级部分学生,开展上街清扫卫生活动,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引导学生和家长一起为“卫生乡镇”创建添砖加瓦;在“五水共治”活动中,学校用“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的理念,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和宣传渠道,积极发动学生和家长一起争当治水的宣传者、实践者、监督者。
感恩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多种途径,把“感恩”内化为少年儿童一种内在的品质。立德树人,任重道远,我校把感恩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突破口,作为加强少先队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实实在在地开展了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们将坚持不懈,努力探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借助感恩教育这一品牌建设,坚持让少年儿童“在感恩中成长”,引导学生“感恩在心,报恩在行”,让学校的少先队工作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