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长明,陈 成
(中国海关管理干部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社区教育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社区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终身学习的形式。在我国,社区教育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满足人的生存与继续受教育的权力,社区教育的主体已由最初的社区居民逐渐演变为全体受教居民。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是一种特殊的行政管理体制,包括社区管理组织的权限划分、部门设置、机构级别、隶属关系、人员配备、政策法规等根本性的组织制度与形式。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是社区教育运转的制度性保障和基础性约束,与社区教育的开展效果密切相关。目前,美国已形成特色鲜明的社区教育模式和管理体制,研究中美两国社区教育现状及其管理体制,吸纳借鉴美国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成熟的经验,可为优化我国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提供相关依据。
管理体制直接影响着组织管理活动中各项职能的发挥,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直接影响社区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在我国,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已成为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瓶颈,突出表现在管理体制不健全、各部门分工不明确、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多头交叉管理、真空管理、管理制度缺乏、管理主体繁芜混乱、政府角色不清、管理体制机制内涵能力建设研究不充分等方面。[1—5]为了研究组织的功能与其结构的关系,孔德和斯宾塞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任何组织都表现出一定的结构,该结构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功能,功能的发挥则维系着组织的存续与运作。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结构是一系列相对稳定和规范化的社会或具有相对持久的规范的系统”,各系统发挥的功能受社会平衡这个目的支配,规范和价值在社会结构中发挥一种决定性的作用,结构与功能互赖共生。[6]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正式提出“AGIL”分析模式,即社会系统必须满足适应(adaptation)、达标(goal 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维模(latency maintenance)四种功能,在“AGIL”模型中,四个子系统是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7]
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方法,组织的结构决定了其具有的功能,反之,组织的功能影响组织结构的设计,两者的互相影响最终达到了组织结构的平衡。据此,可以建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比较的分析模型(详见图1)。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是一种实现社区教育目的的社会系统,亦是一种学习型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的功能,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结构来保障其功能的实现,这里的结构即是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结构功能主义“AGIL”分析框架为研究社区教育管理机制提供了大体的分析模型,如下所述:
为了实现社区教育对环境的适应功能,获得组织发展所需的资源,可从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经费来源等方面阐述。
为了实现社区教育的目的,调动资源达成组织目的,组织的政治系统可从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设计的隶属关系、机构设置等方面阐述。
为了能使组织发挥出整体功能,社会整合系统的各部分之间应相互配合,实现整合功能。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与社区教育各组成成员单位及省、市、县、乡(社区、街道)、村等各级管理主体的关系密不可分,各主体、各层级有效整合联动才能发挥最大管理效能。这一部分可以从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管理主体、社区教育参与单位及与各行政层级管理主体的关系等方面具体阐述。
维持功能认为组织系统内部存在着一些规范,这些规范保证了系统的稳定和连续。为了实现社区教育的长远发展,维持功能可从社区教育政策等方面具体分析。
伴随着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我国社区教育呈现起步晚、发展快、劲头足等特点,各地纷纷建立了社区教育学院、社区大学、社区指导中心(委员会)等诸多机构,抑或依托现有的广播电视大学、职业学院等机构来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我国社区教育已形成了东部沿海地区广泛发展、中西部地区逐步推进的发展格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确定5批263个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6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4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249个教育部全国社区教育实验(示范区),社区教育基本覆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基本形成了“国家支持、社会引入、社区运作、广泛参与”的运行效果。①有学者将我国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总结为单一行政管理的“I”结构、多职能部门管理的“Y”结构和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X”结构。[8]从社区教育各管理主体的类型和隶属关系上看,我国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可以分为行政主导型与学校辐射型,具体论述如下:
1.行政主导型管理体制
行政主导型管理体制即社区教育以社区教育办公室或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为主,由教育主管部门分管,各社区街镇设教育中心。此种模式以青岛市市南区社区教育管理模式为例,其管理体制架构如下图2所示。
青岛市市南区已形成了“政府拉动、教育带动、部门联动、居民齐动”的“四动”管理模式。②此种模式强调政府统筹,协调发挥各方的管理作用。此种行政主导的管理体制模式具有强政治性、弱社会性的特点,即政府发挥宏观协调管理作用、统筹社会资源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市、县、乡各级组织保障机构,但其弱化了社会资本的自由引入与社区居民的自治。单纯的行政主导型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一般常见于行政级别较低的乡镇、街道。以青岛市市南区八大关街道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结构模式为例,目前,八大关街道社区设置街道与社区工作站两级管理模式。社区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办公室。街道社区教育工作小组的成员具体包括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任组长)、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任副组长)、街道办事处各处室负责人与各社区工作站副站长(组员)。③
2.学校辐射型管理体制
学校辐射型管理体制以广播电大等学校为基础,通过成立社区学院或者社区大学等形式开展社区教育。此种管理体制以学校为核心,辐射带动社区教育的发展,同时具有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的功能,在课程设置、技能提升、社会资源引入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专业性,已成为构建学习型城市的重要载体,是社区教育的新型管理模式。以武汉市武昌区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为例,其管理体制如图3所示。
武昌区社区教育学院的前身是武汉市武昌区中等成人学校,2013年变更为武昌区社区教育学院,社区教育学院旨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广泛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内容的非学历教育培训。④目前,我国在西安、佛山等地先后成立了社区大学、开放大学、业余大学等教育主体。社区大学、开放大学、业余大学属地区性成人高等院校,一般情况是依托现有学校(学院),合并各种培训及成人教育机构组建而成,受上一级政府的领导管辖,为辖区内居民开展社区教育、技能培训、开放教育等各类教育服务活动。如佛山开放大学加挂佛山社区大学的牌子,佛山开放大学下设社区教育处,负责社区教育工作。此种管理模式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同样归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监管,但与纯行政指导型管理体制相比,开放大学、社区大学等社区教育组织机构“去行政化”色彩相对较浓。
美国的社区教育是美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美国已建立起完备的社区教育体系,源源不断地为美国提供各行业的专业人才。社区学院已成为美国重要的经济引擎,是社区教育全球化的典型。美国社区教育的具体实施机构主要是位于社区的社区学院。
1.美国社区教育学院概述
美国社区学院,最初称之为初级学院或者两年制学院。美国社区学院的设立起源于1862年的《莫雷尔法案》,该法案从根本上扩大了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受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及美国居民对社会平等的诉求,美国居民希望获得更多的大学教育机会,特别是关于职业教育方面的培训。同时,美国也对社区教育给予立法、财政等制度方面的大力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美国社区学院蓬勃发展。[9]
美国社区学院的协会组织是AACC,美国初级学院协会AAJC是AACC的前身。据AACC2015年数据显示,美国社区学院共有1 123所,美国社区学院正逐步提高着美国整体的受教育水平。美国社区学院的主要受教学员是那些不参与正规4年制大学教育的学生,社区教育学院在学生工作和继续接受大学教育这两个阶段中起到缓冲作用。[10]在社区学院的定位和功能设置上,Carsten Schmidtke[11]认为,社区学院应该提供严格的学术课程、提供基本的职业教育、帮助那些尚未准备好的学生,为所有社区成员提供终生学习,还包括提供从事特定行业的培训。当前,美国社区教育学院的课程及学员的年龄、种族、国籍等方面更加多元化,为个人和组织提供了更加灵活、有价值的服务。美国社区教育学院民主化的转变不仅使社区教育学院能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职业培训,而且其学费相对便宜,能够使每一位学员负担得起。[12]
2.美国社区教育管理体制
美国社区教育的主体是社区学院。美国社区学院实行分权管理体制,具体而言采取的是“联邦政府统筹全局、州政府多级自制和学校事无巨细”的多元监管体制。[13]
由于教育法规属于美国各州保留的权力,美国联邦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对各州社区学院没有统一的领导职能,联邦政府只能通过立法等行为为社区学院提供制度性的保障,除此以外还为社区学院提供财政上的支持,起到宏观监管的作用。因此,各州社区学院由各州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负责。而各州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对社区学院的直接管理体现在财政的支持、社区学院审批批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美国各州一般都设置社区学院学区或运营咨询委员会(州选举或任命),由学区选举社区学院管理委员会(或称董事会),这一机构是社区学院的直接管理机构。[14—15]一般情况下,美国各州会派遣协调委员会或理事会,负责分配联邦资金并监管其运行情况,这些协调委员会或理事会形式多样,只有两种由州政府派出。这两种形式具体包括社区学院单独协调管理或者社区学院和公立大学共同联合协调管理。[16]由于美国各个州的实际情况不同,各州负责统一领导并管理社区学院的机构并不一致。有的州教育委员会领导全州的社区学院,管理社区学院的权力主要集中在州一级的行政机构,如康涅狄格州、特拉华州;有的州则把社区学院纳入州立大学体制,由州立大学校长或副校长领导管理,如夏威夷、内华达等州。[17]
美国社区学院的管理体制如下图4所示。
应用结构功能主义“AGIL”分析框架,从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整合系统和文化模式维持系统4个方面对中美两国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分析比较,如下:
1.经济系统
目前,我国社区教育尚未形成固定、成熟的经费来源保障机制。社区经费来源尚处探索、建立、拓展、完善阶段。国家和地方先后出台了各项规章政策,鼓励各地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建立健全社区教育专项经费来源体系。教育部提出“拓宽经费投入渠道,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社会捐赠、学习者合理分担等多种渠道筹措社区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在我国,政府财政预算投入仍是社区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如2019年北京市朝阳区预算经费1 270万元,用于各街乡发展社区教育。上海市按社区常住人口落实人均教育经费,并保证逐年增加社区教育经费投入。青岛市金门路街道在街道财政预算中设立专项经费用于社区教育,并把社区教育纳入街道绩效考核。《西安市社区教育促进条例》规定,“社区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社区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社区教育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地财政预算”。在经费的规范使用方面,我国各地也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予以保障。如丹阳市出台《丹阳市社区教育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由市财政预算安排,市财政局和市教育局共同管理。⑤虽然各地政府逐步将社区教育列入财政专项预算,但实际上各地政府财政经费总量不够,投入比例不协调,尤其是东西部省份存在明显差异。
美国社区学院的资金来源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学费、税收以及其他社会捐赠等。2014—2015年间美国社区学院资金来源详见表1。⑥由表1可知,美国社区教育资金来源相对固定,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资金投入占主要部分。此外,美国三分之二的州政府资金涉及绩效部分,绩效部分的资金取决于学生的毕业情况、学业完成情况以及继续教育情况。[18]从2007年至2016年美国社区教育经费的来源统计结果看,⑦州政府的资金投入逐年上升,占比30%左右;而联邦政府的资金投入占下降趋势,社区学院的学杂费基本稳定在16%左右,投资捐赠基本稳定在5%左右。同时,美国社区学院还利用自身优势,通过积极对当地社区开展有偿服务来争取外部企业和私人的财政支持,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表1美国社区学院的资金来源
2.政治系统
我国社区教育施行“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随着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与“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的提出,国家对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要求逐渐加大省级政府对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力度,明确形成“政事分开、全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如前文所述,我国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大致分为行政主导型与学校辐射型两种管理体制模式。学校辐射型管理体制模式既有“政府指导+社区学院”的管理模式,也有“社区大学为主、政府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无论何种管理模式,均由相应的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将电大、职校等教育资源整合构建社区教育学院,抑或社区教育学院与广播电视大学“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负责辖区的社区教育。此种模式突出了社区教育的行政模式,强调了政府在社区教育中的统筹引领作用,而在社会资源的整合吸引方面力度不足。社区大学是社区教育的新模式,是在既有的社区学院的基础上,兼顾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吸引融合高校等社会资源,提供更优质的社区教育服务。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学校、社区教学点四级管理模式职责分工明确,构建涵盖市、县、乡、街道(社区)全层级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此种管理机制弱化了政府的行政主导功能,以大学为载体,融合各方资源,可满足日益多元化的社区教育需求。社区大学在社会资源的融合和引入、社区教育培训课程与内容的设置、行政管理体制的设计方面更趋于科学化和弹性化。
美国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主体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委员会、学校自身以及学生等。社区学院的学生既是社区教育的对象也是社区教育的管理主体,体现了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民主化特征。美国社区学院的管理总体呈现较大的自主性与共同管理特性,在社区学院内部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依靠管理委员会实现了管理和决策的分离。[19]美国联邦政府从立法层面为社区学院管理的高效运行提供法律与资金支持,州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作为直接的管理主体,通过资金支持、监管协调、法规制定、审批规划等方式支持社区学院的发展。社区教育委员会(协调委员)作为监督组织,对社区学院的管理和运作进行协调监督。同时,美国民众对社区教育的大力支持为社区学院的管理提供外部支持。
3.社会整合系统
社区教育的质量不仅依赖于各管理主体的协调联动,也取决于社会资源的高效整合。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建立了相应的社区教育主管部门。国家层面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统筹指导全国社区教育工作;各地教育局也设置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等机构,领导主管地方社区教育工作。除此以外,在社会资源的整合上,我国社区学院依赖广播电视大学、职业学院等社会资源为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提供外部支撑。以西安社区大学管理体制为例,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在西安社区大学的各管理主体中,西安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是西安广播电视大学的内设机构,受西安市教育局指导,统筹全市社区教育相关业务工作。在市、区县、街道(镇)、社区(村)分别设立的社区大学、社区教育学院、社区教育学校、社区教学点、教育培训基地受西安社区大学统一领导管理。西安社区大学依托广播电视大学设立,在社区教育中,充分利用西安高校以及网络教育资源。
美国社区教育的管理主体较多,有联邦层面的教育主管部门,也有各州政府、地方政府、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还有各种非政府组织。杨旭辉将美国公立社区学院治理体系的内核概括为“外—中—内”三部分。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是美国公立社区学院的外部治理主体。社区学院的内部治理有学院各管理层、教师群体以及教育工会等组织。各非政府组织“各司其职”,构成社区学院治理主体。[20]在资源的整合利用上,美国社区学院与其他高等院校、企业、社会组织也建立了相应的合作、沟通机制。通过各项制度的约束,实现为学生考虑的办学目标。
4.文化维持系统
我国的社区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6年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第一次明确提出“社区教育”。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之后,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各项文件支持各地社区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社区教育迎来发展的“加速期”。在社区政策的制定上,以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职业技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推动生活方式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为宗旨。目前来看,社区教育宏观方面的政策较多,实际可操作的政策较少。宏观政策的制定趋向精细化、正规化、具体化。在微观政策制定上,成都、西安等地出台的《社区教育促进条例》、上海市出台的《关于推进本市社区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推动了各地社区教育实践,在社区学院的课程资料、经费保障、部门职能、师资队伍、合作保障等方面予以制度保障确定。总体而言,我国社区教育政策从最初的萌芽阶段逐步探索、发展、成熟,现阶段的社区政策制定更加注重体系的建构,社区教育的目标、开展方式和机制保障更趋于规范化、系统化。
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签署开启了美国社区教育的先河。美国联邦政府将社区教育纳入教育规划始于1918年。美国先后出台了十余部政策、法规推进美国社区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奥巴马政府,相继推出了《美国毕业计划》(America Graduation Initiative)等一系列政策来促进社区学院发展,包括增加佩尔助学金的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拨款、改革学生的贷款方式 、加强社区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加强社区学院的现代化建设以及免费社区学院计划等。这些政策措施极大地提高了社区学院的学生人数,促进了学院与企业的合作,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21]1947年至2011年,美国高等教育政策对社区学院的发展与扩大客观上起到了积极作用。[22]但是,美国州政府的社区教育政策、州政府对社区学院的资助行为以及社区学院本身建立的制度逻辑之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矛盾。近年来,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各州削减了对社区学院的资助。而财政状况直接影响着社区教育政策,[23]仅美国加州、华盛顿、夏威夷三州社区学院对教育政策的反应来看,三个州的教育政策将政治、经济、自由市场以及商业性质行为推向了各自社区学院。为了遵守州政府的要求和缓解压力,有的社区学院采取行动来适应州政府资金的削减,而这样的行动结果又造成了社区学院制度逻辑的转变。[24]美国的社区教育政策正迫使社区学院向市场化、经济化、效率化转变,以满足国家竞争力的需要。[25]
综合上述分析,为进一步做好我国社区教育工作,推动“学习型”社区建设,优化社区教育体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与美国社区教育经费保障、经费来源相比,我国社区教育存在经费不足、社会捐赠等其余经费来源较少、经费投入机制不完善、自主发展能力较弱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在社区教育经费来源上,各地应探索符合实际的资金来源保障渠道,除固定本级财政预算以外,还应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充分利用高校等社会资源,发挥社区学院的主动性,在课程设置、培训内容等方面迎合社区和市场需求,提升社区学院的竞争能力,探索资金来源的市场渠道。同时,也可以探索美国社区学院的“学院与企业”合作模式,让社区学院逐步对接市场需求,发挥社区学院的内生动力。省市各级政府应发挥统管协调作用,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本的融入。在社区学院的经费来源与保障上,逐步探索建立“政府—社会—社区学院—学生”四方资金来源保障体系。
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高效运行与社区教育政策紧密相关。美国社区学院成为全球典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具有完善的社区教育立法体系和成熟的社区教育政策体系,特别是奥巴马时代的美国社区教育政策在各个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社区学院的发展。与美国相比,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较晚,尚处于社区教育的发展与探索阶段。我国的社区教育政策并没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法律法规层面缺乏专门针对社区教育的制度保障。宏观政策制定方面,尚处于推动、完善与支持阶段。此外,在社区教育政策的制定上还存在对弱势群体的支援不足、试点政策价值取向偏差以及政策产出效益低等实际问题。[26]微观政策上由于各地区实际情况不同,还存在政策的执行效果差异性较大、政策运行阻滞等问题。我国应构建“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督—政策反馈优化”的社区教育政策体系,在社区教育政策的制定上考虑弱势群体的政策需求,鼓励社会资本和居民的参与,营造公平、科学、合理的政策执行环境,确保社区教育政策的体系化、具体化与精准化。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宏观层面上进一步制定具体的社区学院资金投入的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源发展社区教育。在微观层面上,对社区学院、社区大学、开放大学等社区教育主体在课程设置、师资安排、培训内容、师资队伍、权力权益等各个方面出台针对性的细化政策措施,政策的制定以需求为导向,加强政策的实际可操作性。在政策的执行上,建立政策执行的监督保障体系,确保各项政策落实落地。
美国《宪法》规定,联邦政府不应过多参与教育,而应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劝导型”而非强制性的政策或立法以及财政援助来引导社区教育的发展。[27]在各州社区学院的管理上,没有较浓的行政色彩。在资源的整合上,美国社区学院是美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提供各种学历以及非学历教育,社区学院的弹性与包容性较大,实用性较强,在美国本地具有较高的认可度。这也是美国社区日益成为全球典范的重要原因。美国社区学院民主化、多元化、自主化的管理模式可为我国社区教育提供借鉴。在社区学院的管理体制上,应进一步加大政府“简政放权”力度,赋予基层政府更多的权力。各级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在社区学院的管理上应是“掌舵者”,而不是“划桨者”,各级政府应为社区教育提供法制层面的保障,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在机构的部门设置上,应统一社区教育指导部门,明确社区教育监督管理机构,明确社区教育各部门、机构职责定位,加强各部门的合作交流,改善当前多头无序管理的局面。此外,美国社区管理体制突出多元管理的“民主”特征,这种“民主”特征不仅体现在学院直接的管理模式上,也体现在课程设置、师资管理等多方面。在我国社区学院的管理体制上,可借鉴美国管理体制的“民主”特征,在社区管理主体设计上考虑各利益相关者,加大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意识,发挥社区学院的自主管理,构建社区学院、指导部门、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多元一体的管理体制。
【注释】
①资料来源:《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号以及教育部官方网站。数据个人整理所得。
②资料来源:市南区着力打造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http://www.qdsn.gov.cn.
③资料来源:关于调整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http://www.qdsn.gov.cn.
④资料来源:《关于武昌区成人中专变更为社区教育学院的批复》武教发[2013]3号。
⑤资料来源:《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丹阳市社区教育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以及社区教育的上海模式http://jyj.hzxc.gov.cn、金门路街道办事处三措施并举促进街道社区教育http://www.qdsn.gov.cn、北京市政府信息公开http://www.beijing.gov.cn.
⑥资料来源:Note. Source: U.S.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2017a, Table 333. 10)。
⑦资料来源:Revenues of public degree-granting postsecondary institutions by source of revenue and level of institution : selected years,2007-08 through 2014-15[EB/OL].2017-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