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心语
我不知道别人的童年是怎么样的,但是我的童年曾经有过一个短暂的“被欺凌”的时期。那时候,我刚刚开始上小学,因为父母工作调动,我跟着转学了。
新学校是单位的子弟学校,老师少,学生也不多,但就是这不多的几个孩子,居然也分派系,搞孤立。是的,我就是被孤立的那一个。
我带着对新环境的惶恐小心翼翼地想要融入那个小小的集体,但是因为笨拙、因为胆小、因为倔强,始终融不进去。
所以,推开教室门被竖在门后面的木棍敲了頭的人是我,做集体卫生时被扔在教室里一个人扫地的是我,被嘲笑、被讥讽、被嫌弃的还是我,不知所措的我。
我还记得那时候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个种满梨树的山坡,春天的时候,梨花都开了,走在山路上,花香四溢,我就会想:我不要去学校被人欺负了,我躲在这个梨树林子里就好了,最好我能变成一个仙女,飞走了,就没人欺负我了。
可是,还是不行啊,还是得背着书包,一步一挪地去上学。
那个时候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没有告诉过老师,因为总觉得告诉老师就是打小报告,是没品的;也没有告诉过父母,因为知道告诉了父母也只会徒增他们的烦恼,更何况父母忙得根本顾不上;更不可能在挨打时打回去,因为太清楚自己根本打不过……那时候我特别盼望自己有个哥哥,如果有个哥哥,就可以保护我,那该有多好。
也许就是靠着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我居然也忍耐着过完了童年,甚至渐渐淡忘了这段往事。如果不是偶尔看到校园欺凌的新闻,我以为自己已经彻底忘记了那段阴暗而恐惧的时光。
但是,隔着三十年的光阴,我多么想伸出手好好抱抱当年那个可怜的、自卑的,以为自己很讨厌,永远都不会有人喜欢的小孩子,拍拍她的背告诉她:不是你的错,真的不是,你很坚强,很懂事。
虽然我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当初的欺凌留给我的伤害,但我始终心怀不解:为什么孩子会对同类产生那么强烈的恶意?直到我看到电视剧《别对我说谎》里的一集内容:一个胖胖的小学女生成了班上同学捉弄的对象,她不堪其辱自杀,好在被及时救了回来。莱特曼博士和福斯特博士通过细致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根源在于孩子们的体育老师,体育老师无意中对胖女孩的嘲笑,让孩子们捕捉到一个他们认为有趣的信息:这个胖女孩是老师讨厌的,我们也可以讨厌她,甚至欺负她。在胖女孩被大家欺负的时候,老师的忽视和不以为意也助长了孩子们的气焰,最后量变引起质变,差点酿成悲剧。
在莱特曼博士和福斯特博士的帮助下,胖女孩恢复了自信,孩子们也意识到了自己是在伤人,是在作恶,并向胖女孩诚恳道歉,而那个体育老师,从一开始觉得好笑,觉得莫名其妙,事不关己,到最后幡然醒悟:“孩子之所以是孩子,不仅因为他们没有自我保护能力,还因为他们对作恶毫无自控能力。你不告诉他那是恶,他能把别人逼死。”
所以说,小孩子的作恶,基本上都是成年人的问题。认识到了这一点,等我自己做了母亲后,我对孩子是否遭遇了欺凌格外敏感,但我不会鼓励孩子在被欺负时打回去。因为事情远没有打回去那么简单:
如果孩子之间只是简单的打打闹闹,要打回去吗?
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先动的手,但是打不过,要打回去吗?
如果孩子就是不愿意动手打人,就是认为打人不对,要打回去吗?
如果孩子因为这一次的打回去,尝到了甜头,从而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靠武力来解决,要打回去吗?
孩子挨打,做父母的都会心疼,都会难过,但是再心疼难过也不能乱了方寸,不责怪孩子挨打,也不逼孩子必须打回去。
要相信一个孩子来到世界上,自有他的天性、个性和选择能力。家长与其教孩子打回去,不如想想怎么教会他保护自己,学会运用既定规则而不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让他知道,无论他怎么做,父母都爱他,都支持他。我们也许无法彻底消灭欺凌,但爱和勇气能打败欺凌。
【作品赏析】校园欺凌并不是个别现象,很多暴力和本文作者所遭遇的类似,看似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但它的确成了很多人的童年噩梦。很多欺凌事件说明,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其行为和遭遇都与缺乏父母管束和管教方法不当有关。如何让孩子远离校园欺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