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9月10日,教师节当天,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一字之差,体现了我党对劳动的重视,也体现了新时期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新认知。
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大中小学要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劳动教育体系,该体系必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各学段必须贯通。二是贯穿学校、家庭与社会等方面,以形成教育合力。三是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四是有独立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的课程体系。专家表示,《意见》的出台,必将使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达到新高度。
那么,从高中政治教学的特点来看,开展劳动教育的社会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创造财富,发展生产力
1.劳动创造财富。高中必修教材《经济与社会》围绕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的逻辑展开分析。在生产环节,劳动者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源泉。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开展劳动教育可以强化各行各业的劳动都是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理念,使劳动者得到承认和尊重,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推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
2.劳动实现就业。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的创造。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就业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教化育人,弘扬传统美德
《哲学与文化》模块对立德树人提出的更具体的要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本模块三单元中,从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角度把立德树人的文化要求具象化。
1.教化育人,教育先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劳动教育中能够传承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2.劳动教育,塑造人生。文化对人的作用表现在,优秀文化可以塑造人生。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提升综合素质。
3.勤劳传统,继承美德。勤劳是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落实劳动教育,才能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面对当前劳动教育被忽视的状况,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方针,加强引导,强化劳动教育十分必要。
4.民族精神,奋斗不止。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苦难而屹立不倒,得益于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奋斗、创造、梦想的民族精神。通过劳动教育,引导青少年认识到,幸福的人生是奋斗出来的。主动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积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三、全面发展,成就完美人生
在《哲学与文化》模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在多个角度都提到劳动的价值。
1.尊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2.注重部分,立足整体。整体在事物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全面发展教育是整体,由德智体美劳教育共同构成。劳动教育应体现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要求。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劳动教育在五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强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综合思维,系统优化。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学校应树立全局观念,制定符合学生认知和成长规律的劳动教育课程方案。使劳动教育和徳智体美育相互促进,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4.端正价值观,成就完美人生。價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培养其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展开,劳动观以及劳动教育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仅从三个角度分析劳动教育的意义,希望能在一线的教学中引导师生重视劳动教育,共同塑造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