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轨道交通1、2号线一期工程BIM全生命期应用研究

2020-12-16 00:31刘占英张振义麻永华董桂林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呼市号线管线

刘占英 张振义 王 辉 麻永华 董桂林

(1.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 010020;2.北京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68)

1 工程概况

1.1 项目简介

呼和浩特市轨道交通1、2号线一期工程是全国首个以全投资PPP模式运作的轨道交通项目, 1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全长约21.7km,共设车站20座, 2016年4月开工建设,于2019年12月29日开通运营; 2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全长约27.3km,共设车站24座, 2016年8月开工建设,计划2020年10月通车。线路如图1所示。

图1 呼市轨道1、2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图

1.2 工程特点与难点

呼市轨道1、2号线一期工程线路穿越核心城区,环境风险工程多,施工条件复杂,安全管理难度大; 工程技术难度高,工期时间紧,干扰因素多,进度管控难度高; 专业接口多,三边工程,项目协调效率低,如图2所示。工程使用BIM技术[1-3],基于“一套BIM模型绘到底”,在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各参建方共享一套数据,进行设计方案直观展示、土建与设备快速准确算量、多专业之间的空间冲突检查以及建设数据无损移交至运维使用。

图2 新华广场站周边环境

2 BIM组织与应用环境

2.1 BIM应用目标

在呼市轨道1、2号线全面系统地应用BIM技术进行设计、施工、管理、交付。要按照“全面数字化建造、全面BIM移交运营”标准筹划和推进工作,实际工作和BIM应用同步进行。

做好BIM系统数据应用,积累并形成呼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大数据库,通过BIM升级公司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信息化系统,以数字化建造、信息化运营,打造“数字化地铁”。

2.2 实施方案

呼市轨道BIM应用按照土建、设备分步开展。土建专业实行“图模同步提交”,保证图纸质量; 设备专业实行“正向设计”,通过各阶段封模来保证模型的唯一、共享和传递,实施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BIM实施流程

1)设计阶段:站后工程采用三维正向设计,生成各专业蓝图,达到“图模一致”;

2)施工准备阶段:BIM设计模型进行施工深化,指导施工;

3)施工阶段:BIM配合现场各专业施工,BIM模型变更时,走BIM变更程序;

4)竣工阶段:补充完善信息,数字化移交,达到图模现场三者一致。

2.3 团队组织

呼市轨道交通BIM实施采用“建设单位统一组织、总体单位统一标准、参建单位有序实施”的组织模式,组织架构如图4所示。

2.4 应用措施

BIM实施之初,统一发布BIM应用标准,搭建BIM平台软硬件环境,建立协同工作机制,采用“样板先行、样板引路”的实施策略,分阶段分步骤开展BIM应用。

2.5 软硬件环境

项目软件环境:BIM应用的软件名称、版本以及用途如表1所示。

表1 软件配置

项目硬件环境:BIM应用搭建服务器、工作站、移动端以及专用网络等硬件设施,配置如表2所示。

图4 团队组织架构

表2 硬件配置

3 BIM应用

3.1 BIM标准体系搭建

根据呼和浩特市轨道交通BIM应用规划,统一标准体系,在项目实施之前制定《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BIM建模标准》、《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BIM设施设备族库交付标准》、《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BIM总体管理办法》、《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BIM施工深化应用导则》,对各阶段、各参建单位的BIM建模、应用、交付、共享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3.2 BIM建模

根据勘察资料、地形图,现场采集实景高清照片,采用呼市地方坐标系建立线路周边环境真实感模型。建模范围为:车站边界200m范围、区间边界100m范围; 建模内容包括:建(构)筑物、市政管线、地形(含高程)、植被、道路及附属设施(满足前期及风险管理对象),周边环境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地铁车站周边环境模型

按照BIM建模标准,根据建筑、结构、设备的提资图,建立全线车站、场段、控制中心的BIM模型,如图6所示; 模型创建范围包括:建筑结构、设备、装饰装修专业; 模型细度分别达到施工图设计深度,支持施工工法、换乘方案、设备施工图出图等。

图6 变电所土建设备模型

自主研制区间自动化建模插件。建立并集成全线区间、出入段线的BIM模型,如图7所示; 模型创建范围包括盾构管片、联络通道、轨道、支架、接触网、轨道、管线专业; 模型细度分别达到施工图设计深度,支持施工工法、换乘方案、重大工程风险分析等。

图7 盾构区间土建设备模型

根据施工图设计图纸,按照BIM标准进行施工深化,进行临建布置,围护结构建模,满足现场施工要求。模型创建范围包括:临建、机械设备、土方土块、主体流水段等; 模型细度达到指导施工和辅助施工管理的深度,细化至每一作业流水段,如图8所示。

图8 明挖车站土方围护结构模型

设备安装阶段,在设计模型基础上进行管线的优化布置,制作异形连接件、综合支吊架排布、设备房间优化布置,指导施工; 模型创建范围包括:管线、支吊架、房间设备等; 模型细度达到指导施工和辅助施工管理的深度,管线分段下料的程度。

图9 车站设备房间深化模型

在设计模型基础上,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 50861-2013)建立算量模型,如图10所示; 模型创建范围包括:土建主体、附属、临时结构、设备系统; 模型参数包含计量清单中的计量信息[4-5],模型工程量与图纸算量误差控制在2%以内。

图10 围护结构算量模型

施工单位根据施工场地布置的实际情况建立场地范围内的临建模型; 模型创建范围包括:项目部驻地、人员生活区、施工作业区; 场地布置与现场一致,包含但不限于大型施工机械、钢筋加工厂、生活区、办公区设施,如图11所示。

图11 临建模型

车站(含附属)与周边环境关系密切,车辆单体以及控制中心、车站内部及出入口装修,对城市景观影响大,用户体验影响大。利用BIM技术“所见即所得”的特点,梳理全线车站建筑、附属及装修的一体化设计方案。

图12 出入口设计方案

3.3 设计阶段BIM应用

设计阶段根据建立的周边环境模型信息、地质模型信息、土建方案模型信息、设备模型信息、设计图纸变更等信息,通过BIM数据集成管理平台,进行方案可视化模拟、图纸质量检查、环境资料核查、方案比选、辅助汇报、管线改迁、交通疏解等BIM应用,如图13所示。

图13 设计方案双窗口比选

基于BIM协同工作平台进行图纸以及模型数据的收集、在线浏览、审核、版本控制,实现云端存储。数据最后进入至BIM数据集成与管理平台进行全线各专业数据的集成和业务功能管理。

三维管线综合[6-8]:

1)根据各专业提资的施工图、控制参数(装修净高、房间净高、走廊净高要求、检修空间等)以及相关设计原则进行多专业三维协调设计,管线碰撞检查,合理布置公共区管线,使其满足装修、设备运行、检修空间和设备运输空间要求。

2)生成各专业(通风、给排水、动照、ISCS、通信、信号、FAS、BAS等)的平面图、关键部位的剖面图(中心里程、公共区两端、出端门处、设备区走道等)、综合支吊架布置图,使用统一的图幅图例进行局部调整,生成施工蓝图。

图14 设计方案二三维校核

图15 三维管线综合

根据三维管线综合结合二次结构模型,生成二三维墙体预留洞口图。

图16 预留孔洞预留

3.4 施工阶段BIM应用

在施工BIM模型基础上,土建施工阶段开展的BIM应用包括:施工工艺模拟、三维施工交底、BIM二维码应用、大型设备运输路径检查、风险源穿越模拟、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放样等。设备安装阶段开展的BIM应用包括:三维管线综合、孔洞预留检查、三维数字交底、管线优化布置、管线分段下料、综合支吊架排布、设备房间布置、装修设计深化等。

图17 二维墙洞图

图18 盾构施工穿越地上物模拟

图19 BIM二维码跟踪管理

进度管理:按照施工节点计划和施工步序建立集成模型数据,导入施工计划,定时生成施工进度报表,统计形象进度。可以按照时间轴动态展示计划进度模型、实际进度模型,也可以进行计划与实际的对比展示,进行进度三色预警提醒,如图20所示。

BIM场景监测预警展示,BIM平台与风险监控系统进行对接,按照红橙黄进行预警提醒,实时定位预警位置,查看监测曲线。

BIM移动端隐患排查,使用移动端按照指定路线、排查项目、排查分项、排查内容,在移动端三维场景中图标标记隐患位置,定义隐患等级,在网络条件允许条件下,平台自动接收隐患,进行实时跟踪和快速定位,移动端隐患排查如图22所示。

图20 三色预警提醒

图21 黄色监测预警

图22 移动端隐患排查

管线预制化加工,根据管线设计说明,按照下料单要求在BIM模型进行分管操作,如图23,对管件和管段进行统计,生成材料统计表,供风管厂家加工。

图23 管线分段

图24 综合支吊架布置

3.5 运维阶段BIM应用

在建设期BIM设施设备族库的基础上,制定设施设备分类与编码规范,在系统中自动生成资产编码[9],由设计、施工/安装单位、设备供应商、建设单位补充完善资产信息,形成资产清册。

图25 分类编码

在BIM平台中形成全线的资产清册列表,也可以按线路、站所、专业、系统层次结构查询资产,也可以自定义快速查询资产。可以查看空间位置、精准外形、内部构造、属性信息,并生成二维码现场粘贴[10]。

图26 三维资产管理

4 应用效果

通过呼市轨道1、2号线一期工程的全周期BIM实施,通过设计阶段环境模型、工程自身模型的搭建,快速直观对方案对比和展示,辅助快速决策; 减少站后工程现场返工、人员沟通成本。

通过呼市轨道BIM技术体系的研究,形成“设计—施工—监理”全员参与的,基于正向设计的模式,对于城轨轨道交通BIM应用的推广具体极大的社会效应; 推动一线人员“看BIM”、“学BIM”、“用BIM”,配备BIM的移动端、高性能电脑等,在施工前,提前用BIM预演。实现了如下突破:

(1)应用模式的创新:以三阶段“封模”技术应用模式保证过程应用效果及成果交付质量,打破原有先二维管综、翻模、碰撞检查的应用模式,实现管综正向设计;

(2)站后工程,全面实行正向设计,国内首次提供三阶段封模,在设计阶段实行实测实量,彻底消除土建误差,各方签字确认,保证站后工程的施工精度。同时保证竣工模型与现场的一致性;

(3)建立基于BIM的数字化移交体系,具体环节包括:设施设备分类与编码、空间位置编码、设施设备清册采集、前生命期信息关联、移交数字地铁。

5 结语

本文以建设单位需求为导向,详细论述了BIM技术在呼市轨道1、2号线一期工程的全周期应用实践,通过搭建数据集成与管理平台,制定各阶段各参建方的BIM应用工作要求,极大地提高了BIM工作的开展质量和效率。

通过呼市轨道BIM实践:坚持从设计源头抓起,推动BIM应用,将问题提前发现在设计阶段,达到“图模一致”; 过程中要多方参与,确保照模型施工,“图纸模型、现场一致”; BIM模型具有多种精度,既能满足资产管理,又能满足设施设备运维管理的需求。

猜你喜欢
呼市号线管线
1,4-丁二醇加氢进料泵管线改造
在呼市吃“稍美”
2020?年中国内地预计开通?91?条城轨交通线路
杭州地铁1号线临平支线接入9号线通信系统的改造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园林设计及施工探析——以呼市三环为例
基于Android的移动GIS管线应用设计与实现
浅谈通信管线工程建设
浅谈通信管线工程建设
呼和浩特市高中篮球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