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的文本分析

2020-12-16 01:02郭文斌王芬萍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手册心理学危机

郭文斌,王芬萍

(1.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西安 710062;2.伊犁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2019年湖北省武汉市及全国各地陆续出现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的肺炎疫情,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威胁,心理造成了影响,部分人由于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较低,会产生各种心理应激反应,出现焦虑、恐慌、愤怒等心理行为问题。适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水平,促使人们以恰当的方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度的焦虑和恐惧会阻碍人们准确地认识和分析疫情,进而导致其产生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指人们在无预警的前提下受到严重灾害、重大生活事件以及巨大精神压力时导致心理状态出现显著变化,特别是在自身当前状态无法解决问题时,受灾人容易出现忐忑、悲伤等情绪,多数情况下还会出现悲观、无动于衷、抑郁和神经症状与行为障碍。[1]这类心理疾病一旦得不到及时疏导、矫正,轻者将导致神经衰弱,重者将可能导致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等严重的精神疾病,甚至引发骚乱。[2]心理危机干预能够帮助人们加固和重塑心理结构,顺利度过危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对人的一生具有深远影响。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人们的心理危机干预,2020年1月27日疾病预防控制局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明确指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由各级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统一领导,组建心理救援专家组、医疗队和热线队伍,为受影响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心理危机干预[3],帮助公众科学对待疫情,减轻疫情可能造成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部分高校依靠学校学科优势,从疫情的心理防治角度切入,紧急组织了一批长期从事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为高校师生和人民群众编写了《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等手册,进而更系统地在有限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帮助人们缓解心理危机。基于此,研究通过将此次疫情下高校所编写的10种心理危机指导手册的特征进行文本分析,并对其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使手册能高效地指导人们缓解心理危机,从而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首先,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感染人数的严重程度所对应地区选择所在省份的高校。其次,逐一在各个高校的官网以“心理”“心理危机”“心理健康”“手册”为关键词查找心理危机干预相关指导手册,检索起止时间为2020年1月27日—3月15日,共检索到18种。除去高校附属医院所编写的偏重医学的及非高校编写的指导手册,最终确定有效指导手册为10所高校(郑州大学、安徽医科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伊犁师范大学)编写的共10种。再次,通过拆分、合并10种指导手册文本标题获得关键词,并对关键词运用BICOMB 2.0进行高频关键词统计,截取累积频次达到总频次40%左右的关键词确定为高频关键词[4],进而通过高频关键词揭示各个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关注的重点。[5]最后,将不同主题的关键词分别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至表3。

(二)研究方法

文本分析法(Text Analysis)又称为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一种基于定性研究的量化分析方法,是“基于社会科学目的,任何用于文本(或者其他符号材料)上的方法学上的度量”[6]401-402,能对文本内容作系统、客观的定量和定性分析[7],从而揭示文本的变化与特征。语言是人类心智处理过程的反映,人的认知倾向反映在他经常使用的文字中,经常使用的文字处于人们认知的中心地带,反映了其思维最为活跃的部分[8]90-93,文字使用频率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于事物的重视程度与认知的变化[9]45-50。因此,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来分析疫情下高校对心理危机相关指导手册的特征,并总结其优点,反思其不足,从而为指导手册更好地干预人们的心理危机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二、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心理 危机干预指导手册的特征

(一)指导手册具有共同的受众

疾病预防控制局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提出按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程度将人群分为四级,其中,将第一级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住院治疗的重症及以上患者)、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并逐级扩展到为居家隔离者、家属、参加疫情应对的后方救援者、疫区相关人群、易感人群、普通民众等,为第二、三、四类人群分别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宣教等服务。基于此,10所高校编写的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根据国家指导手册中针对的四类人群分别逐级或部分提出不同人群在疫情下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针对其心态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具体见表1。

由表1可知,各高校关于不同人群的心理危机及干预主要集中在确诊患者、一线医护人员、疑似患者、患者及一线工作人员家属、普通大众等五类人群中。首先,新冠病毒肺炎突然暴发,医疗专家对病毒的了解、认识、研究,疫苗研制、临床试用,诊治方案和预防方案的确定等需要一定的时间,由于时间短暂,短时间内不知病情向何种方向发展且当时尚未研制出特效药,当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时,由于身体上的不适导致其心理上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疫情发生后,一线医护人员处于应急救援状态中,大量患者的涌入使得其工作时间明显延长,导致其缺乏休息,身心俱疲,加之当时关于疫情的发展趋势、持续时间、治疗方式均没明确的答案,使得他们出现无力感。其次,他们除担心自己被感染外,还要为家人的健康担忧。此外,复杂紧张的医患关系也会给医护人员带来巨大的心理挑战。如患者的不满情绪、攻击性行为让他们不时受到人身安全的威胁,患者的死亡带给他们失败感和负罪感。最后,对不能陪伴家人的愧疚感。年关时节,万家团聚,但医务人员却要奋战在抗疫一线,不能与家人团聚,也不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反而让家人更担心,他们会因此而感到愧疚。当被告知医学隔离时,由于突如其来的被限制会造成其短时间的慌张、不知所措和恐惧,接下来可能会出现愤怒与抱怨,愤怒之后可能会出现沮丧与孤独感,焦虑感可能会一直伴随整个病程。也有部分疑似患者内心会比较焦虑,担心变成家里的负担,心里充满伤悲,可能由此不愿主动联系家人。当家人被感染或在一线工作时,家属的心理压力会瞬时暴增,他们可能感到焦虑、恐慌,担心家人的病情是否会变得严重。他们也可能感到抑郁、悲伤、无助,不知如何应对困境,还可能因愤怒产生攻击的冲动。由于此次疫情传播速度快,传染范围广,每位身处其中的普通大众也都面对着未知的疾病风险。在疫情影响下,人们容易出现担忧、恐惧、愤怒、疑虑等心理,这种心理甚至干扰了自己正常的生活。他们也可能变得情绪不稳定,易激怒,对家人缺乏耐心等。因此,这五类人群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使得在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中10所高校均涉及这五类或其中一类人群的心理危机及干预对策研究。

表1 新冠肺炎疫情下不同人群的心理危机及干预

(二)社会心理受到关注

由于此次疫情暴发突然且传染速度快,进而引发了各种社会心理问题,具体见表2。

社会心理,即“社会中的人的心理”,既有群体的人的心理,也有个体的人的心理,群体的人的心理由个体的人的心理集合而成[10],但社会心理绝不是个体心理的简单相加,它以个体心理为基础,同时也更多地反映着社会的影响。[11]重大公共危机事件本身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并由此影响社会成员的心理结构和心理活动方式,或使之形成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社会心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巨大而深刻的影响。[12]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次重大的公共危机事件,同样也会对社会心理产生影响。因此,各个高校的指导手册也对此次疫情导致的社会心理进行了分析,主要集中在谣言满天飞、如何说服长辈戴口罩、如何提升儿童的心理稳定感、疾病的污名化、群体恐慌等五方面。谣言产生的原因有:第一,疫情的重要性和不确定性。事件越重要、越不确定,谣言的传播量就越大。[13]此次疫情来势汹汹,科学家对其研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为谣言的产生滋生了土壤。第二,信息的模糊性和不透明性。疫情初期,民众对疫情强烈的信息知晓欲与权威部门的信息披露程度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信息的模糊性、不透明性和盲点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基本条件,助长了谣言的传播。第三,传播的低成本性。真相需要证据,谣言只需要载体就行,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速了谣言传播的速度。第四,转发的规模效应。疫情中的各种谣言,由于在查证之前就被不断重复,相互传播,最终成了大家公认的“真理”。疫情初期,关于“如何劝父母戴口罩”等话题频上热搜。虽然疫情初期传染及死亡病例多为中老年人,但许多中老年人并不重视,劝其出门戴口罩,总是不情愿。主要由于其对不戴口罩的可能后果认识不清,同时受同龄人不戴口罩的氛围影响,加之口罩购买成本高,长辈嫌麻烦或嫌贵,不愿花时间、花钱去购买,使得个人心理引发社会群体心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儿童与家长都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居家自我防护。长时间无法外出且居于有限的空间内,儿童难免感到无聊、烦躁、不安,甚至愤怒。因此,如何提升儿童的心理稳定感受到社会关注。在此次疫情中,网上存在众多污名化行为,如咒骂某个地区的人、贬低甚至歧视患者,最典型的就是武汉刚封城以后,全国各地民众因恐慌而对离开武汉的“武汉人”表现出的疏离、拒绝等,甚至将“鄂”字车牌的汽车拒之“村”外。因此,出现了疾病污名化的社会心理。伴随疫情蔓延的,还有民众的恐慌。当恐慌被某些群体成员共用时,就形成群体恐慌。个体情绪不仅会受群体情绪的影响,也会反过来影响群体情绪。群体恐慌一旦产生,会像病毒一样影响群体成员,因此,相较个体恐慌,群体恐慌对群体行为与社会生活的影响更强烈[14],因而,以上五方面的社会心理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

表2 新冠肺炎疫情下社会心理分析

(三)指导手册有理有据,深入人心

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的编写应做到有理有据(表3)。因此,心理学家们呈现疫情下人们的心理危机及干预对策时,将其与心理学原理相对应。此外,心理学与人类密切相关,了解、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无论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处于心理危机中,都能帮助其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心理素质。此次疫情下的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也对与疫情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进行了普及,整体上存在两种思路,一种是以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具体的心理问题,即根据心理学理论嵌套在此理论上所反映出的此次疫情中的具体心理问题。如在分析心理应激反应时,首先对心理应激反应的定义、反应阶段、自我判断方式等进行阐述,其次结合此次疫情下具体的心理应激反应如焦虑、恐惧等进行分析。另一种是基于疫情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心理学原理。如在阐述“总有人会捐款”时,首先编者对此次疫情中的捐款情况进行了简要描述,其次将这种行为所反映的心理学原理进行阐述,最后对这种行为发表自己的观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们处于焦虑、恐惧、愤怒等负性情绪之下,因而对于纯文本的指导手册缺乏深入阅读的兴趣和耐心。此外,部分心理学理论知识过于抽象,普通大众可能难以真正理解单纯的文字描述部分其中的意义,从而使得指导手册难以做到“物尽其用”。因此,部分高校的心理学家们在呈现内容或阐述心理学原理时能够紧抓人们的心理,多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图文结合的形式不仅具有直观性、新颖性和趣味性,还能使文字表述内容更加形象化、直观化,从而使人们的理解更加准确而深刻。[15]此外,它不受年龄、性别限制,无论哪个年龄层次的男女受众都喜爱,从而增加人们阅读指导手册的意愿和乐趣并深入人心。

表3 新冠肺炎疫情下心理学知识分析

三、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心理危机 指导手册的反思与改进

(一)设计形式多样的、新颖的运动和家庭活动

首先,实操对策较少且乏新意。由表1可知,各个指导手册针对不同的人群在此次疫情下的心理危机及干预对策进行了全面、细致分析,但其干预对策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实操对策较少且缺乏新意。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心理会影响行为,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人的心理。此时,通过做一些实操性的事情,如运动、做家务等,让其通过行为的改变而转移注意力,逐渐回归理性,进而缓解其焦虑、恐慌等心理,而指导手册中适度运动、家庭活动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对策。但这些实操对策较少,主要集中在普通大众,其实对于确诊患者、一线医护人员、疑似患者、患者及一线工作人员家属等均可通过适度运动等活动放松、愉悦自己的身心,将心理危机通过运动释放出来。此外,运动也可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从而一举两得。其次,运动和家庭活动缺乏新颖性。关于具体的运动,心理学家指出了瑜伽、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广播体操等传统的运动活动,在特殊时期,这些传统、常见的活动缺乏新颖性,无法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会导致人们缺乏运动的意愿,从而难以使得运动帮助人们缓解心理压力;家庭活动也集中在读书、听音乐、看电影、享美食、做亲子游戏等,与日常家庭活动区别较小,难以调动起家庭成员的参与热情。

疫情限制了人们运动的空间,但即使在较小的空间里,人们也可以通过设计、增加多样性,使游戏成为人们感兴趣的活动。游戏还在帮助人们进行各种形式的运动的同时培养了孩子与家长的合作能力,还增进了家庭互动和亲子关系,也帮助人们转移了注意力,减少了对疫情的关注度,进而帮助人们缓解了心理危机。当然,类似的运动不仅适合于家庭成员之间,一线工作人员之间也可进行,从而帮助其强身健体、放松心情。此次疫情也给予了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大家共同感兴趣的家庭活动是家庭交流的重要途径。对于幼儿,他们还无法真正理解病毒,而绘本、游戏是幼儿与世界交流、对话的重要途径,因而家长可借助相关绘本为其讲解相关知识,或与幼儿一起设计与疫情相关的游戏。此外,也要注意根据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设计家庭活动,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家长可以和孩子通过观看官方发布的文件、视频等一起学习关于此次疫情的科普知识,并和孩子讨论哪些行为是抗击疫情的正确行为,哪些是不当行为,而自己又该怎样做。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及大学生,可设计“家庭小老师”活动,请他们利用自己所学知识给家长科普关于病毒和防疫的知识,家长跟他们一起探讨防疫措施。另外,在享受家庭时光的同时,帮助孩子掌握某些劳动技能。

(二)继续加强社会心理分析

由表2可知,指导手册重视对社会心理的分析。社会心理是社会环境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环境诱因引发并对社会行为具有支配与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16],是反映时代问题的晴雨表。形成社会心理的原因在于:第一,情绪传染。情绪可以跨个体传播,在群体和社会中产生共享情绪的聚集。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们会通过言语线索感知周边人的情感变化,并无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从而与周围人保持一致,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情绪传染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同时,人们对社会信息的认知加工具有选择性,消极信息比积极信息更能引发人们的注意。特别是对于可能危害生命安全的信息,人们会更敏感;而互联网技术加速了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大了有关疫情的消极信息在人们日常接触到的信息中所占的比重,这无疑进一步加速了消极社会心理的传染。第二,工具性情绪调节。即人们可以根据特定目标主动调节体验到的情绪的类型、强度和时间等,即使这种情绪体验是消极的。当前疫情具有突发性和高不确定性,人们通过与他人反应一致,一方面能降低自身的不确定性,即判断自身的情绪类型和强度是否恰当,是否对当前环境作出了适当的反应;另一方面也能满足归属需求,提高安全感,即“我和大家一样”。社会心理由个体心理组成,因而,个体心理不仅会受社会心理的影响,也会反过来影响社会心理。但社会心理并不等于个体心理的简单加总,而是新生成的、具有本身特质和功能的心理现象,反映了人际、群际以及个人与社会间相互建构而形成的宏观的心理关系。因此,不良的社会心理问题易引发的一系列情绪化、冲动化和感性化的错误行为,进而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17]但与之对应,社会心理也可以一方面预防因民众的行为不当带来的灾难,或者当危机事件发生后,立即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把损失控制到最小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可通过科学的舆论引导或心理辅导,帮助民众梳理各种复杂的信息,克服在危机事件中的恐慌,以便从容应对。因此,疫情下重视民众的社会心理,不仅可以防止由个体引发的社会心理危机,从而预防社会心理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而且可以通过科学的社会心理引导反过来帮助缓解个体的心理危机,从而把损失控制到最低。

疫情当下,由于病毒的传播速度快且民众对病毒的发展趋势及防控等了解不够深入,加之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极易由不良的个体心理造成不良的社会心理。因此,在指导手册的编写中要重视社会心理的积极引导。第一,政府信息要透明。在缺乏可靠信息的情况下,不良的社会心理最容易产生。政府及时、有规律地发布权威疫情信息是保障良好社会心理的定海神针。同时,要尽快建构并发布关于新冠肺炎的核心知识。核心知识应从核心病征、诊治指南、传播途径、防控要点等方面简洁清晰地说明疫情防控信息,并根据最新发现不断精细化。国家在此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开辟了“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网页,开辟了“疫情通报”和“防控动态”专栏。核心知识与信息的发布有利于减少信息的不确定性,减少大众的不良社会心理。第二,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确保信息发布源的权威性。要做好网络秩序维护工作,始终以官方发布为权威信息源,各类媒介均应以此为自觉共识,防范不实信息的传播,开展特别时期的网络环境营造工作。要充分重视全媒体社会背景下信息的客观性、及时性和权威性,并定时发布,做好经由网络信息对大众心态的引导工作,可发挥媒体和权威公众人物对大众情绪的引导作用。第三,加强社会支持系统。国家政府的积极作为是人民群众最重要的心理支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全民动员是中国文化的 “支持”优势。同时,鼓励亲朋好友在安全的情景下通过网络相互陪伴、支持,从而感受到疫情下社会的温情。第四,做好疫情相关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是一个社会应激事件,它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和社会心理。因此,健全并发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功能,如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心理科普相关推文,通过微信、QQ群等进行网络心理咨询,也可在全国各地开通心理援助热线。

(三)心理学理论的编写要在普适性的基础上加强针对性

由表3可知,在社会心理部分编写上,心理学家存在两种思路:一种是根据心理学理论嵌套在此理论上所反映出的此次疫情中的具体心理问题;另一种是根据疫情下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第一种是在普适性的心理学理论的框架下去阐述疫情中与之相关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更易使读者“对号入座”,根据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对策进行心理危机的自我疏解,这也是大部分指导手册关于心理学理论的呈现方式,但这种呈现方式给读者划定了自己心理问题的区域和范围,读者只能根据心理学理论所阐述的心理问题与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生搬硬套”,再根据心理问题寻找心理学的应对之策。此外,先呈现心理学理论,对于处于焦虑、恐惧、愤怒心理状态中的普通大众,可能难以理解专业的心理学理论,进而会感到枯燥、无聊,使得手册对其心理危机的缓解作用甚微。但第二种指导手册的文本呈现方式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更具有吸引力。先描述疫情中的现象,再分析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呈现出讲故事的写作方式,使读者更易接受,从而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疫情中部分大众表现出过度焦虑的心理危机,而读书是缓解疫情下人们焦虑心理的一种重要方式且具吸引力的读本更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从而使指导手册中的内容在帮助人们缓解焦虑心理的同时,阅读手册也从侧面帮助人们缓解了心理危机。第二,更加通俗易懂。对于普通大众,难以理解专业的心理学原理,而在呈现心理学原理之前结合具体的社会行为,人们更易理解社会行为所反映的心理学原理,从而使人们真正理解心理学原理的价值所在,最终达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效果,但以此种形式呈现的手册较少。

心理学原理具有专业性,其概括性强、抽象度高。在呈现时,先将与原理相关的具体的实践问题进行描述,再阐述心理学原理,人们更易理解和接受。疫情当下,处于焦虑、恐惧等心理中的人们更是如此。如分析武汉在2020年前举办“万家宴”这一事件时,标题为《身处武汉心不惊,远在千里很糟心》,这样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的标题更具吸引力。具体内容为:现在的武汉处于封城状态,虽是过年,但大街小巷一片冷清。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武汉在2020年前举办“万家宴”时的热闹景象。在疫情的紧要关头,“淡定”地举办“万家宴”反映出人们怎样的心理?在具体问题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该问题中所表现出的人们的心理,人们更易理解。此外,根据具体问题分析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更能使心理学理论与人们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且更具生命力。此事件所反映的具体心理学原理为:心理台风眼效应。气象学家发现,台风眼外围的空气旋转剧烈,但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外面的空气很难进入台风中心区域。因此,台风眼里面的空气几乎处于静止状态,风力微弱。人们在面对危机时表现出了与气象学上的台风眼效应类似的现象,即在灾难发生的中心区域,人们的心理反应比处于外围区域者的反应更平静。这就是心理台风眼效应[18],即越接近高风险时段,越接近高风险地点,人们的心理反应反而越平静。在“万家宴”举办之时,武汉身处疫情的中心,而当时武汉市民忙着过年,阖家欢乐,这恰恰反映了心理台风眼效应。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武汉不重视疫情,它或许与个体的知识经验以及2019年12月之后一个多月中对疫情源头的监管力度、宣传力度等有关。此外,在呈现内容时,也要注意内容的吸引力和带入感,各个高校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呈现文本内容,故事的主人公名字也可根据各个高校所在省份的简称,如“小京”,这样不仅使指导手册具有地域特色,也能更具吸引力和带入感。

四、结语

钟南山院士在分享新冠肺炎抗疫经验时指出:“全球范围内的疫情救治偏重于躯体疾病,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应关注健康的薄弱环节。”[19]因此,疫情下在关注人们生理健康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具有普适性,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地为人们带来心理危机指导,帮助更多的人缓解心理危机。因此,编写指导手册时在普适性的基础上应重视趣味性、新颖性和针对性,使其能真正帮助人们缓解心理危机。

猜你喜欢
手册心理学危机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危机来袭/等
School Admission择校
兔兔自杀手册
School Admission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