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瑞萍,蒋俊杰
(1.承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河北承德 067000;2.承德市农业农村局,河北承德 0670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发展到新阶段、新时期的必然要求,对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以促进现代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改善农业、农村基础条件建设为保障。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增强活力,夯实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但事实上,不同地区之间由于社会经济与自然情况的不同,乡村振兴发展的难易程度差异很大。
承德市隶属河北省,南邻京津,北接内蒙,西连辽宁,是连接京津冀辽蒙的重要节点,具有“一市连五省”的独特区位[1]。同时承德市也是经济欠发达的多民族聚集的山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目前已形成食用菌、时差菜、中草药、奶肉牛、干鲜果品、马铃薯等“一环六带”产业,即在全市形成食用菌产业环,在兴隆、宽城(板栗、山楂)、承德县(苹果)形成果品产业带,在隆化县形成肉类产业带,在滦平县、承德县形成肉鸡产业带,在滦平县、平泉县、承德县、隆化县(设施蔬菜)和围场、丰宁(时差蔬菜)形成蔬菜产业带,在围场、丰宁形成马铃薯产业带和在丰宁形成奶牛产业带。作为山区,承德市有独特的自然条件优势,但社会发展滞后,历史欠帐较多,经济欠发达等给乡村振兴带来了诸多难题,必须认真面对,加强研究,寻求自身的发展路径,探讨出更多更好的发展模式,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众多经验表明,只有把产业做大做强,延伸产业深加工链条,才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并充分利用好气候、土地、地理位置等优势资源,促进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扶贫、致富、奔小康,进而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建设全市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国际休闲旅游基地、首都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京北清洁能源基地,是实现承德市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承德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处燕山山脉东段,长城北侧,地理位置为东经115°11′~119°15′,北纬40°11′~42°40′,地貌可分为坝上高原和承德山地两个单元。坝上高原位于丰宁、围场两县西北部,总面积44.24 万hm2,占全市总面积的11.2%,平均海拔1 000~1 700 m;承德山地总面积350.936 万hm2,海拔在400~1 200 m。该区耕地少,多为坡地,水土流失严重。总人口380 万,有耕地面积33.33 万hm2。气候类型属于寒温带向暖温带过渡、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具有冬暖夏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坝上高原风能资源丰富。
全市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地域差异明显,气候类型多样,栽培植物以玉米、水稻、杂粮和薯类、菜类为主,牧草饲用植物500 余种。目前有国光苹果、兴隆山楂、京东板栗、隆化大米、围场马铃薯等地理标识产品,隆化水稻、兴隆山楂、围场马铃薯在2012 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平泉市已成为北方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加工集散地和野山杏集散地。承德市山峦起伏,旅游资源丰富,为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淀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实现脱贫致富对承德山区的发展尤为重要,其重点要依据承德市情,紧紧围绕国家对承德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态涵养区的基本定位和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以“大格局、高占位”的视角,做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用好、用足广大的山地资源,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带动农民就业,增加收入。
承德市通过加强文化科技教育工作,提升整体素质,改变思维定式,由依靠“输血”维持生计,变为提升自身“造血”功能,通过选取适宜当地自然、经济条件的产业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发挥各行业作用,加大各类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力度,扩大培训规模。开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提高其生产经营管理水平[2]。
根据国家对农村基础条件建设,要通过城镇化进程,促进边远山村整体迁移,节约基础条件建设资金,提高资金投放效能,将节约出的资金用到支持产业项目上,如隆化县汤头沟镇原红山子村坐落在该镇大东沟里,该村有400 多人,距离乡镇15 km,居住分散,适宜耕地少,生产条件落后,整村搬迁到汤头沟村南侧后,将节约的资金用于改善基础建设,为每户统一盖了新的生活居住房,确定了养殖肉牛项目,并为每户配套牛舍,为配合项目落实,县农牧局、农广校在该村开展了养殖专业技术班,收到了较好效果,促进了农村整体面貌的改观。
要用市场引导加大农业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专业化生产,提倡“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目前,平泉市委、市政府多年来一以贯之地抓食用菌产业,从农户松散栽种经营发展到园区经营,目前,形成了从菌种生产供应、建立生产标准、产品加工销售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兴隆县的山楂,宽城、兴隆的燕山板栗,在本县分别建立神栗食品加工、怡达山楂加工企业,确保了农民生产的销路,促使其产业平稳发展;围场县的马铃薯等在全国有了知名度,蔬菜、中草药、产业在品牌创建、市场影响力等方面还要加大力度走品牌化、地理标识认证之路[3]。
目前,承德市林草等优势农业资源的产业开发总体不足,“三品一标”农产品比重较低,品牌影响力不强,休闲农业品质不高,文化底蕴不浓,农业链条前端种养环节比重较高,加工、流通、服务环节比重小,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新业态、新载体有待发展壮大,农业规模化组织程度不高,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亟待加强。目前,板栗加工有神栗食品,山楂加工有怡达,山杏加工有露露,中药加工有颈复康;近年来陆续建立了不少食用菌加工企业,米业有隆泉;而其它如苹果、梨、核桃、蔬菜、马铃薯、玉米等深加工还不足,只是出卖原料和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
承德市的山区、坝上生态脆弱,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用水效率偏低,农业用水生产力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面积化肥、农药施用量高位徘徊,草原退化问题仍然突出,农业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村庄“脏乱差”现象依然突出,农村人居环境有待改善[4]。
城乡收入水平差距明显,据统计,2017 年承德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1/3,绝大多数青壮年乃至五六十岁的中老年都进城务工经商,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情况严重,乡村缺人气、缺生机、缺活力等现象较为普遍,农业劳动人口呈现老龄化、妇弱化,城乡之间资本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因此造成乡村发展人才匮乏,企业家、农业专家、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等专业人才极为缺乏,科研、管理、经营等人才严重不足,对农业农村发展形成了极大制约,导致发展越发滞缓。
承德市有920 户未实现安全饮水,有将近18 万hm2耕地、16 万hm2果园没有水利配套,有389 个村未通生产用电,130 个村未通客运班车,70 个村无卫生室,427个村无公共卫生厕所,347 个村无垃圾集中堆放点,生活环境、生产条件亟待改善。全市农业装备严重落后,2015年,中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63.8%,美国则是99.5%。其中,中国机耕率、机播率与机收率分别为80.4%、52.1%和53.4%,而美国分别为100%、100%与99.3%。而承德耕种收平均只有67.1%,与本省的石家庄、保定的90%相差很多。
集深山区、坝上高寒区、水库移民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多种贫困类型于一体,承德市的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有国定贫困县6 个,其中5 个县还是“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有3 个深度贫困县,1个省定贫困县,截至2017 年底,全市还有贫困人口20.76万人,因此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到新阶段赋予的历史使命,具有宏观性、前瞻性,对社会发展方向把握具有指导性,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我国近期发展目标,因此不能一蹴而就,特别是承德市经济体量还不够大,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承德市的发展应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总思路,在做好33.33 万hm2耕地文章的同时,要着眼于全市近350.936 万hm2山地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宜林地坚持以林为主,兼顾发展经济林,如山楂、板栗、山杏、大扁、核桃等,引入多元化机制,鼓励承办家庭林场和股份制林场。近年实施的“一环六带”产业布局使全市农业重点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至2017 年底,全市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 000 亿元以上,其中“一环六带”内产业实现产值680 亿元,其生产、加工、销售链条上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目前,六个产业带中果品加工企业还不能全覆盖,苹果、梨等水果缺乏较大龙头加工企业,有待于通过招商,开发新型食用饮品或在现有加工企业中扩能,增加生产线,消化农业初级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使产业链条更加完备,确保产业良性持续发展[5]。
农业生产面临两个风险,一方面来自于市场,一方面来自于自然环境。在抗拒自然风险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特别是承德山区种植业生产中,只有蔬菜、食用菌及大型农业园区摆脱了靠天收,其它产业依然受旱灾的困扰,全市具备水浇条件的耕地仅占耕地面积的9.09%。承德山区沟壑纵横交错,旱耕地、坡耕地多,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旱灾占首位,据1984—1998 年的调查显示,承德市平均每年受旱灾面积达12 万hm2(接近总耕地面积2/5),受灾造成农作物平均减产15%左右,这与本区域丰富的水资源极不匹配,主要原因一是自然降水不能完全与作物需求相吻合;二是自然降雨的陆地存贮调节功能不发达,地表径流严重;三是农田水利配套设施严重落后,不能做到旱能浇、涝能排。
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把发展农田水利工程作为首要任务,一方面能发展有利于现代农业产业,另一方面能确保农业投资者的回报和农民的增产增收。要积极探讨创新基础水电灌溉设施、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管理管建结合,公司化管理模式,明确责权利关系,提高投资效率和使用效果。
一是在坝上高原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大力发展风电场。二是在燕山腹地降雨量丰富、地势落差较大的河流可兴建小水电站。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全市有40 hm2的粗骨土和石质土,大部分分布在阳坡面,不适宜林木生长,但可利用充足的光照条件,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目前,平泉、滦平、承德、丰宁、围场、隆化等县均有光伏发电企业入驻,至2018 年发改委批复装机发电总量为18 613.8 kW,新产业的形成对当地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起到了助推引领作用。如滦平晶润能源有限公司,入驻滦平平坊乡于营村,占用该村荒山约500 hm2,装机规模60 MW,仅山场占地费用每年就为该村增加210万元的收入,同时还为县政府提供扶贫资金1 400 万元。
要大力扶持循环农业生产,打造种植、养殖、加工的循环产业链条,闭合式循环生产,防止造成二次污染,保持天蓝、水碧、空气清新的生态环境。目前以下两种模式在承德山区适宜推广:一是,种植玉米或水稻→养牛→排泄粪便加工有机肥还田与稻草、牛粪为原料生产双孢菇,玉米秸为原料生产鸡腿菇。二是,在浅山区大力发展速生林,为以木腐菌为原料的香菇、平菇、杏鲍菇、木耳等提供原料,产菇结束后,废弃菌棒再加工处理为有机肥,返回农田[6-9]。
通过建立观光园、采摘园、农业体验园、农家游等方式,形成春观花、夏体验、秋采摘,并配套形成农家游、农家院、农家乐等第三产业,实现人流、资金流、农产品流的有序流动,使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效融合,为农民增加就业岗位,增加三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10-11]。
一是要盘活农村土地,鼓励有志青壮年带资金回乡创业,农民将耕地、荒山等以出租转让或股份制形式及给种植或养殖专业合作社或公司,开展现代化农业生产;二是建立各种现代化农业园区,吸纳农民土地入股,通过集约化生产方式,采用最新的现代农业新技术、新装备,实行标准化生产、绿色生产,走品牌农业发展之路;三是鼓励农场经营制,实行专业化生产,即根据生产条件,设立专业化农场,按作物专业化生产,可分为水稻、玉米、马铃薯、大豆、花生、胡萝卜等。农场制的实施形成了规模化生产,有利于基础条件的规划和建设,节约资金;有利于实行集约化生产,使新技术、新成果应用推广加快;也有利于品牌化、标准化农业的发展[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