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归仁中心小学 陈圣建
在小学数学试卷中,最后几道数学题往往都是应用题,并且分值不低,从中也可以看出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对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应用题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小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研究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很有必要。
教学形式单一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导致应用题的练习、讲解与分析等都变得相对僵化,课堂学习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在讲解应用题时,往往会让某个学生来读题干,然后提问与其相关的公式、概念等,最后将应用题中的相关数据套入公式得出答案。长期采用这一单调的教学形式,逐渐消磨了学生对应用题的兴趣,也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
很多高年级数学教师在讲解应用题时,会将应用题进行分类,然后针对同一类应用题进行专项讲解与练习,虽然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了强化训练,让学生掌握了一个类型题的解决方法,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就是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固化思维,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创新能力。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较少,甚至在讲解的过程中会将应用题变成一个抽象的数学问题,仅仅要求学生能够读懂题意,会利用公式计算出正确答案即可,可以说,这也是应试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学生不能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创新与创造意识也不能获得良好提升。
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按照由简及繁的原则,一点一点地引导小学生,找到解题的着手点与解题思路,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看到题干之后,先与学生一起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求,找到其中的未知条件,然后再利用所学知识一步步对问题进行推测,厘清解题思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且还能举一反三,对同一类型的问题都能够有清晰的思路来分析与解决。
例1:某水果店采购了5 箱橘子和3 箱桃子,其中每箱橘子的重量为30 kg,每箱桃子重量为20 kg,桃子的售价为10 元/kg,橘子的售价为8 元/kg。在出售了60 元桃子与40 元橘子之后,请问水果店还有多少千克的水果?
教师可以将这一题目变成一个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解决问题。第一步,找出题目所求“水果店还剩多少水果”,因此应当知道水果店本来有多少水果,出售了多少水果,用关系式“总水果量-出售水果量=剩余水果量”来解决。第二步,求出总水果量:5×30+3×20=210 kg,再求出出售的水果量,这一问题涉及了“重量=总价÷单价”,因此已出售橘子重量为40÷8=5 kg,出售桃子重量为60÷10=6kg,出售水果总量为5+6=11 kg。第三步,求出水果店剩余水果的总量为210-11=199 kg。这一问题看似复杂,实际上都是小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教师要做到的就是将这一复杂问题变成一个个简单问题,引导小学生思路。
一题多解是小学应用题中十分常见的,这一解题方式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2:一辆摩托车上午行驶3 小时,行驶路程为163.5 千米,其以同样的速度在下午又继续行驶了2 小时,求总行驶路程为多少千米?
方法一: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可知这辆摩托车的行驶速度为163.5÷3=54.5 (千米/时),总的行驶时间为3+2=5(小时),因此总的行驶路程为54.5×5=272.5 千米。这是最传统的思路与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都可想到,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这一定势,学会多种解题方式。
方法二:l63.5×2-163.5÷3=272.5 千米。根据题目可知,163.5千米是行驶了3 个小时的路程,因此,163.5×2 就是行驶了6 个小时的路程。而总行驶时间为2+3=5 小时,因此还需要减去一个小时行驶的路程,即163.5÷3。这一解题方式打破了常规思路,引导学生善于思考与分析,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有积极作用。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也应当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百分数的学习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有意思的问题,例如“百里挑一、百发百中、平分秋色、十拿九稳”。这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用百分数该如何表示呢?学生就此展开了分析与探讨,学习的积极性也十分高涨。在了解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之后,学生在解决相关的应用题时就十分简单了。
数学是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一门学科,其中所包含的知识众多,并且大部分有着抽象化的特点,增加了学习难度。为了帮助小学生有效地解决应用题,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进行思路引导,并通过多种方式来解题。通过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小学生解决应用题难题,促进小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