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蔬菜产业发展战略构思

2020-12-16 13:45:27周世洋刘安琴蒋芳芳吴庆桃
贵州农业科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麻江麻江县坝区

周世洋, 刘安琴, 蒋芳芳, 吴庆桃

(麻江县农业农村局, 贵州 麻江 557600)

贵州省麻江县蔬菜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扎实抓好产业发展有效助推脱贫工作思路,立足全县实际情况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蔬菜产业带动脱贫效果较为突出,已成为麻江县稳定脱贫摘帽的主导产业,对实现全县脱贫致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麻江作为全省重点贫困县之一,基础设施、基地建设及市场体系等均与蔬菜产业发展较快地区有较大差距。为助推麻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将蔬菜产业做大做强,通过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鉴于此,基于对麻江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和分析,总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蔬菜产业发展建议,以期为麻江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发展现状

1.1 概况

麻江蔬菜产业在2000年以前,主要以东部乡镇早熟蔬菜为主,西部地区是麻江县最边远、最贫困的乡镇,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全县蔬菜种植面积不足1 333.34 hm2。自1999年提出西部地区夏秋季气候冷凉是发展夏秋冷凉蔬菜的好地方,2000年开始在坝芒乡水城村、粟木村和开田村率先进行夏秋蔬菜示范种植。夏秋蔬菜产业经过10年的发展,逐步有了起色:2010年全县实现蔬菜种植面积5 993.4 hm2[1],县委县人民政府对全县蔬菜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规划,并提出在西部谷硐镇和坝芒乡创建麻江县高山冷凉蔬菜产业园,引领全县夏秋蔬菜产业发展;2013年成立坝芒高山冷凉蔬菜产业园,规划蔬菜发展核心区面积333.34 hm2,全县发展商品蔬菜种植2 000 hm2;2015年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授予的“坝芒冷凉蔬菜”商标,创建了坝芒蔬菜批发交易市场;2016县委县政府根据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招商引资创建了坝芒高科技蔬菜博览园;2018年全县蔬菜种植9 053.3 hm2,产业带动5 371贫困户、15 110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2],蔬菜产业在为全县实现脱贫摘帽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蔬菜累计完成种植面积 9 306.7 hm2,产量累计达314 700 t,实现产值9.5亿元,县委县政府提出在谷硐镇谷硐村和景阳村、坝芒乡水城村和坝河村创建西部万亩高效蔬菜产业示范带;2020年全县共引进龙头企业8个,合作社及大户76个,创办3.34 hm2以上连片蔬菜基地163个,示范面积1 552 hm2,其中6.67 hm2以上蔬菜基地65个,66.67 hm2以上蔬菜基地6个,西部万亩高效蔬菜产业示范带实现连片规模化种植771.05 hm2。全县蔬菜主要种植品种为辣椒、茄子、黄瓜、莴笋、冬瓜、苦瓜、西红柿、密本南瓜、新西南南瓜、无茎豆、毛节瓜、红蒜、白菜、红菜薹、大葱等品种。麻江蔬菜产业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产值连年攀升,品种品质不断更新提高,生产模式不断得到优化,综合效益稳步实现增加,特别西部万亩高效夏秋蔬菜产业示范带已实现连片规模化种植,是全省夏秋蔬菜产业示范新亮点。坝芒高科技蔬菜博览园开展蔬菜高效种植,已成为黔东南蔬菜产业发展的一艘“战略航母”,引领黔东南州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1.2 优势

1.2.1 政策优势 中央连续下发1号文件,对“三农”工作大力支持,并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和鼓励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中共贵州省十二大会议明确指出,贵州今后5年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实施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增加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3],为贵州充分利用特殊气候环境,大力发展蔬菜等短平快产业创造了条件。同时,中共黔东南州第10届7次会议通过的《中共黔东南州委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实施意见》[4],为麻江今后围绕山地高效农业发展,大力打造蔬菜大县指明了方向。在此大环境下,麻江大力推动蔬菜产业发展正当其时,麻江县委县政府把蔬菜产业工作作为每年主要工作来抓,2017年专门成立了麻江县“1258”[1万亩( 666.67 hm2)花卉、2万亩(1 333.34 hm2)锌硒优质米、5万亩(3 333.34 hm2)商品蔬菜、8万亩(5 333.34 hm2)蓝莓]农业产业发展指挥部,明确了2020年实现商品蔬菜种植3 333.34 hm2目标,并制定了《麻江县2019-2023年蔬菜产业5年发展规划方案》《麻江蔬菜产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麻江县蔬菜产业发展奖补工作方案》等,积极向省州上级部门申报蔬菜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扶持产业发展,整合部门资金大力发展蔬菜产业。近年来县人民政府用于发展蔬菜产业的资金均不少于1 000万元/年。同时从市场环境看,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绿色鲜菜产品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麻江蔬菜外销提供了发展机遇。

1.2.2 区位优势 麻江县地处贵州省中部,清水江上游,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大门。西距省会贵阳109 km,北距亚洲最大的瓮福磷矿肥基地21 km,东距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凯里市49 km,南距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都匀市23 km,处于“三市一矿”四大市场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同时,沪昆铁路,沪昆高速公路、兰海高速公路和沪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贯穿县境,凯都大道、320国道、210国道、309和311省道在县内纵横,县、乡道路阡陌交错,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麻江成为贵州乃至大西南南下东进的交通咽喉要塞[5]。特别是全国各大中城市夏秋季蔬菜鲜产品市场需求量较大,为交通便利的麻江发展夏秋蔬菜产业提供了良好商机。

1.2.3 气候优势 麻江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16℃,年降雨量1 200~1 500 mm,相对湿度80%左右,年日照1 078~1 335 h,无霜期270~301 d。介于东经107°18′~107°54′,北纬26°17′~26°37′,总面积为956.70 km2。县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处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全县以山地为主,低山、低中山、丘陵、河谷及盆地占全县总面积的78.4%。县城海拔930 m,县内海拔最低576 m、最高1 862 m,全县主要坝区海拔在650~1 180 m[6]。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具有典型的立体农业气候特征,为麻江发展冬春和夏秋蔬菜创造了有利条件。

1.2.4 环境优势 全县境内以山地为主,丘陵盆地与高山峡谷交错分布,形成天然的隔离屏障,主要以农业为主,县境内无工业污染,水质和空气较好[7]。并且夏秋季节气候凉爽,雨量分布均匀,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与传播,蔬菜病虫害发生较少。麻江又是典型的农业贫困县,由于山区农民收入低,单位面积耕地的农药、化肥及农膜施用量均较少,对土地水质资源污染较轻,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发展绿色和有机蔬菜栽培。同时,由于麻江县山区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民历来习惯施用农家肥,因而土壤比较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是蔬菜产业发展的理想之地。

1.3 成功经验

1.3.1 领导重视,部门协作 麻江蔬菜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主要取决于县乡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对产业发展工作的重视。201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更加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工作,及时开展产业调研,并组建县“1258”农业产业发展指挥部,落实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具体负责各产业,其中县委书记任指挥长并亲自抓蔬菜产业工作。抽调农业、扶贫、发改、工商、财政等部门人员集中独立地开展工作,组建四大产业工作专班和各产业技术指导服务工作组。县“1258”农业产业指挥部坚持每周召开1次工作调度会,县委书记亲自听取各乡镇蔬菜产业工作情况汇报并提出相关要求。县委县政府对全县33.34 hm2以上坝区重点规划发展蔬菜产业种植。各乡镇分别成立四大产业工作领导机构,党委书记主抓蔬菜产业工作。同时,县“1258”产业工程指挥部为各乡镇组建蔬菜产业技术指导小分队,队长明确由县副高级职称并懂蔬菜业务的工作人员担任。各村脱贫攻坚小分队负责该村蔬菜产业种植谋划工作,全县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齐抓共管蔬菜产业工作的共同联盟体系。由于领导重视和分工明确,蔬菜产业工作得到了稳步推进。

1.3.2 统一规划,作好布局 县委县政府认真制定《麻江蔬菜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麻江县夏秋冷凉蔬菜基地建设规划》《麻江县高科技蔬菜博览园建设规划》等,总体将麻江县西部地区重点以坝芒高科技博览园为核心,打造坝芒谷硐万亩高效夏秋蔬菜产业示范带;中部地区重点以发展红蒜产业为主,发展红蒜种植示范基地,打造红蒜知名品牌,并兼容发展夏秋蔬菜;东部地区在发展夏秋蔬菜的同时,兼容发展冬春蔬菜产业。县“1258”工程指挥部对各坝区蔬菜产业发展作总体规划,重点以18个33.34 hm2以上坝区和公路延线主要坝区发展为主,结合各坝区实际制定蔬菜产业一坝一策发展方案。要求各乡镇统一对坝区土地进行流转,安排给招商引资种植主体发展蔬菜。各坝区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蔬菜品种种植模式安排,增加蔬菜产业采收期,让产业发展做到周年供应。各乡镇各坝区加大蔬菜产业优惠政策宣传,吸引懂技术、有经验、有市场、有定单的蔬菜企业到坝区投资兴办基地,使全县蔬菜产业得到了稳步有序推进。

1.3.3 分工明确,推进有序 麻江蔬菜产业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科技支撑、农民参与”的发展模式,着力构建“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产业推进中,通过入股、流转等方式,将农民手中分散的土地向引资企业、合作社和种植能手集中,做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把产业项目资金投入到贫困村组,达到公司引领、基地承担、合作社组织,最终实现贫困群众受益。同时,通过把示范基地建在贫困群众聚集的村组,以土地流转、参与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产业支持村集体经济并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县“1258”产业发展指挥部和各乡镇均成立蔬菜产业技术指导组,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蔬菜产业的发展既分工又合作,明确种植、技术指导、收购和销售的工作职责,既保证蔬菜基地种得出,又保证了蔬菜产品收得来和卖得去,增加了各村合作及种植主体的收入,全县蔬菜产业得到了稳步推进。

1.4 新亮点

1.4.1 产业有示范 近年来,麻江蔬菜产业示范基地发展稳定并初具一定规模,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一是西部地区坝芒乡水城坝河坝区,是集设施栽培与露地种植一体化的266.67 hm2高科技示范蔬菜博览园区,是全省蔬菜产业发展的新亮点。特别是招商引资创办43.34 hm2西洋菜基地,产品周年实现外销广州、香港及澳门等市场;栗木坝区龙须菜示范种植连片种植36.67 hm2,是贵州目前比较集中连片且长势较好的龙须菜基地;谷硐镇谷硐和景阳坝区引进贵州珠江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连续实施周年单季蔬菜高效种植180 hm2,蔬菜产品重点外销粤港澳大湾区,基地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发展,2020年得到黔东南州委全州通报表扬;谷硐镇兰山村是集大户带贫困户联合发展辣椒示范基地,种植面积稳定在23.34 hm2,是发展产业助推有效脱贫的示范亮点。二是中部地区的杏山街道小堡坝区,当地大户近年来连片种植黄瓜与西红柿接茬种植20 hm2,产值稳定在2万元/667m2左右,起到了较好的产业示范带动作用;贤昌镇新场盐山坝区,年均实现红蒜连片种植200 hm2,是“中国红蒜之乡”核心示范区。三是东部地区龙山镇共和坝区,共和村惠民专业合作社连续3年种植蔬菜20 hm2,发挥了较好的脱贫示范带动成效;宣威镇基冬村农业专业合作社,近年来连续创办集科技与示范一体化的综合基地26.67 hm2,为当地农户发展蔬菜产业提供了技术教学,引领当地农户共同发展。

1.4.2 模式有创新 麻江县连续3年被列为贵州省蔬菜“321”高效模式示范县。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与麻江联合,全县蔬菜产业主要以18个33.34 hm2以上坝区为中心,加大引导种植主体发展高效种植模式。2018-2020年在芒乡水城村、谷硐镇谷硐村、贤昌镇新场村、龙山镇共和村及宣威镇咸宁村创办“321”高效示范基地203.7 hm2,引领全县发展蔬菜高效种植模式3 040 hm2,有效促进了农户增收和农业增效。麻江县蔬菜产业在各级农技部门、科技工作者及蔬菜种植户的共同努力下,不断进行探索和试验示范,现已由原来传统的“稻-油”种植,向高产高效蔬菜接茬模式种植方向发展。特别是谷硐镇谷硐村和景阳坝区,由原来的传统“稻-油”种植模式发展为现在的“红菜薹-辣椒(西红柿)-黄瓜”及“红菜薹-白菜-茄子(西红柿、黄瓜)”等高效种植模式,实现产值在2万元/667m2左右;贤昌镇盐山新场坝区以前主要以发展“稻-蒜”为主,是麻江县红蒜种植的核心示范区,坝区通过近年来“321”高效模式示范推广,现已由传统的“蒜-稻”轮作模式向“红蒜-辣椒(茄子)-黄瓜(无茎豆)”等高效种植模式方向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户增产增收。

1.4.3 销售有拓展 首先是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蔬菜销售工作,及时组建产业销售专班,以麻江县明洋食品公司和麻江县绿之源农业公司为龙头,引领蔬菜产业订单与销售工作。县“1258”产业发展指挥部每周开展产业生产与销售工作调度,为蔬菜产业的发菜提供了强有力的产销保障。其次是充分发挥招商引资的贵州珠江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注册的麻江县至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麻江县哈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创办基地,开发和利用企业市场订单,有效解决政府引导产业发展的销售后顾之忧。第三是利用网络平台及新闻媒体加大产业销售宣传,充分发挥县农文旅集团公司的销售引领作用,整合供销、农业、市场监管等部门的销售力量帮助产业销售。第四是加大蔬菜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创办蔬菜加工企业为产业发展作销售保障。2020年成功签约引进注册的麻江县哈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谷硐镇景阳村投资1亿元,新建蔬菜加工厂,为麻江今后发展蔬菜产业提供了销售保障。

2 存在问题

2.1 产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近年来,麻江县委县政府虽加大了对蔬菜产业的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但由于麻江县蔬菜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并且财力有限,全县蔬菜产业基础设施投入普遍不足,规划与建设基地水、电、路、沟渠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冷链环节还跟不上,很难适应当前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蔬菜产业生产投入高,种植企业及大户普遍缺乏资金支撑,所以投入到公共基础设施中资金不足,对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有一定影响。

2.2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薄弱

全县农技推广机构由于受编制影响,从事蔬菜产业的推广工作人员不足,难以较好地开展蔬菜产业试验与培训指导工作,并且乡镇农技人员从事中心工作较多,技术指导难以保证到位,蔬菜产业定单公司普遍缺乏懂技术的基地人员,后期专业技术人才的储备也不够充分。而近年来麻江县各乡镇蔬菜产业示范基地增加较快,市场对蔬菜基地标准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全县百亩以上的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普遍缺乏有经验和懂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基地难以实现标准化和高效化的种植要求。

2.3 蔬菜产销队伍脱节

农村劳动力由于文化程度较低,普遍存在科技意识不强,对新技术接受速度较慢,部分蔬菜基地存在重量轻质的问题。同时,生产营销队伍建设发展滞后,生产与市场营销衔接不够紧密。主要表现:一是各村成立合作社由于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工作量大,村社合一能真正营运较好的较少,难以发挥产业引领作用。二是营销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多数主体均为单打独斗,产销未行成合力,脱节现象较突出;三是生产营销组织撑握信息不及时准确,在结构调整上有跟风现象,缺乏市场预测和长远生产销售意识。

2.4 产品研发处于初级阶段

麻江蔬菜产业近年来在种植面积和产量上发展迅速,虽获得“中国红蒜之乡”品牌和“坝芒冷凉蔬菜”知名商标,但蔬菜加工设施建设及品牌商标开发利用等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麻江蔬菜产业对于如何扩大、占领和巩固省内外市场方面还处在摸索阶段。而蔬菜产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从建设规模、基础设施、产品开发、市场体系等方面均已比较完善,从而对麻江蔬菜产业的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3 发展构思

3.1 完善和健全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才能调动产业发展的积极性。麻江蔬菜产业正处于迅速发展期,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完善对乡镇、企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的产业发展激励机制,改革村干部在村级合作社任职的薪酬制度,完善对蔬菜龙头企业等的销售激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乡镇街道、合作社、龙头企业及种植大户等的积极性。对抓蔬菜产业起引领示范的企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县委县政府要制定政策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和发挥其在蔬菜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3.2 整合多方技术指导力量

县“1258”工程指挥部要整合各方技术指导力量,全面投入到产业发展指导工作中。开展好县乡农技编制工作调研,适当增加县乡农技人员编制。各乡镇农业技术团队要强化产业指导工作,保证农技人员全面投入到蔬菜产业工作指导中。更要充分利用好南京农业大学的产业技术帮扶作用,同时与贵州大学、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搞好对接,强化农技人员技术培训与业务提升,并与省级专家联合开展产业指导工作。也要作好各村支两委及脱贫攻坚下沉人员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其在产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

3.3 加大蔬菜产业发展支持

一是争取全方位政策和资金支持,让麻江蔬菜产业由现在的扩量型向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等提质方向发展。二是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各种方式协调金融部门,建立蔬菜产业信贷绿色通道,加大对各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稳定现有蔬菜发展企业。三是重点整合相关部门项目资金,加大对蔬菜产业坝区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的奖补,完善蔬菜冷链物流及市场体系相关设施,为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创造有利条件。四是大力支持种植主体申报和创建粤港澳大湾区蔬菜基地,全面提升麻江蔬菜基地质量标准,提高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五是加大对蔬菜产业发展保险资金的支持,引导蔬菜种植基地全面投保,有效降低蔬菜产业种植风险,实现产业发展利益最大化。

3.4 抓品牌创建促市场营销

充分利用麻江县“苗岭农夫”区域公共品牌,强化做好国家级龙头企业——贵州玉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玉梦”知名品牌,发展一批国家或省级蔬菜龙头企业,开发好麻江蔬菜产业“又绿”和“坝芒冷凉蔬菜”系列知名商标和产品,搞好蔬菜产业地理标识认证工作。制定更加优惠的蔬菜产业发展政策,创建更加完善的市场体系,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到麻江创办高标准示范基地和开发市场订单,鼓励企业争创省部级及国家知名品牌和著名商标。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加大麻江蔬菜产业的品牌宣传,将麻江县生产的绿色和生态蔬菜产品进行开发和推广,并占领一定市场。同时,结合麻江民族特色文化,挖掘蔬菜产业起源与发展、让产业与饮食文化共同发展,打造麻江蔬菜产业文化知名品牌。

4 结语

麻江县在区位、环境及气候上具有较好的蔬菜产业发展优势,特别是近年来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工作,蔬菜产业出现了很多新亮点,在数量与质量上得到了快速发展,对麻江实现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麻江麻江县坝区
不同大蒜品种在凯里的适应性
农技服务(2023年10期)2023-10-27 12:26:52
麻江县关工委开展青少年关爱帮扶活动
下一代英才(2023年3期)2023-04-18 01:05:50
麻江蓝莓品牌运营与管理机制研究
丰收
新常态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麻江县渠道防渗改造的具体措施
上英水库库坝区工程地质及大坝质量分析与评价
水库坝区冲刷漏斗的形成机理
晴隆县关工委来麻江县考察学习“五好”关工委创建工作
晚晴(2014年9期)2014-09-19 14:05:19
柴油基钻井液在涪陵礁石坝区块页岩气储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