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主要由奖、助、减、免、勤、货等这几个方面构建的,学校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条理及管理办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贫困生进行赞助,以尽可能地减缓经济贫困家庭学生的求学压力,提升其就学率。近年来,随着大学生资助管理体系和制度的不断完善,大学生资助渠道也更为广泛,从国家、社会到企业和个人都针对大学生资助问题贡献力量,给予贫困生就学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完善、健全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使学校大学生资助管理向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资金使用效率及工作效率、质量越来越高,但尽管如此,我们也应当注意其在实施和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营销管理专业为例,作为学校专业体系的一部分,关于对学生的资助管理既要做好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科学判断给予资助,同样也需要关注资助学生的心理因素,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使对学生的资助真正的体现对学生健康学习与良性发展的需求。
大学生资助管理需要遵循学校的发展实际,严格按照系统及制度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将对学生的资助管理贯彻资助的各个环节,全面落实对经济困难生的认定工作,合理的分配和调整资金资助比例,与此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切实的发挥资金资助的价值,促进教育的公平性,保障经济困难生的求学率。
学校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要求,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关注大学生资助问题,拓展大学生资助渠道,强化对大学生资助管理体系和制度的完善,旨在帮助受资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发展成才。
学校对学生的资助管理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原则,严格按照系统规范要求,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确定资助对象认定的合理性、教育的公平性以及资助资金的效益性以及资助工作开展的有序性。
大学生资助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一部分,应根据需要成立相关的小组,如:领导小组、评审小组等,做好对经济困难生的认定工作,有组织、有规划的开展认定工作,做好建档工作,落实资助标准的认定工作及民主评议工作。
大学生资助旨在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因而要坚持务实的,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同时严格遵守认定条件和认定的标准,坚决抵制搞特殊化、形式化。
1.大力宣传资助政策,让学生和家长多了解、多参与、多监督。2.公开资助信息。落实公开原则。3.在要求时间内对资助对象进行核定。4.审核学生申请情况,按照学生贫困程度进行排序,科学制定资助名单。5.审核认定结果。6.确定各方面信息后向资助管理中心递交审批。
学生保管储蓄卡,本人签字领取。
对受资助生通过多方式进行核实,避免弄虚作假现象的发展,确保资助的公平性,全面落实监督管理工作。
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基于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形成的,以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为资助渠道,形成以奖、助、减、免、勤、贷等方式为主的资助政策体系。以营销管理专业为例,营销管理专业的经济困难生可以在开学前通过学校递交申请,而后学校通过资助管理体系进行核实,根据核实结果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资助。一是学费、住宿费等方面主要是以国家贷款为主,国家励志奖学金为辅。二是生活费等问题则是以国家助学金为主,勤工助学为辅。
大学生资助管理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家政策的落实、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其管理系统、制度体系都日趋优化与完善,并且国家也积极出台各种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企业及个体对大学生实施资助,帮助更多的经济困难生完成学业,发展成才。当然,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作为一项不断发展与完善的体系,在落实各项政策与方针的过程中其管理效益、管理效率都明显改善与提升,但仍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管理观念,不断地加以改进、完善,使其更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求,对大学生资助的需求。
营销管理专业作为大学专业体系的一部分,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对于贫困学生而言面临着巨大的求学压力,大学生资助作为帮助其完成就业,实现其发展成才的一个重要渠道,影响着这些学生今后的发展。但大学生资助工作并不是单一的根据学生贫困差距来判定的,存在一定的审核标准和评判条件,通过科学的资助管理体系保障大学生资助工作公正、公平、公开,高效、高质量地开展。
从目前实施现状来看,大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长远的发展,资助渠道也更为成熟,但总体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进、完善。
从客观上来讲,家庭经济困难是评定学生资助条件的一个基本前提,但是对于家庭困难程度、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等方面来看,各地区的贫困标准并不统一,认定困难额度标准、认定办法、认定程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出入性,从而影响资助价值性。根据认定条件,需要申请受资助学生填写相关的资料及相关地区政府部门确认盖章以保证填写信息的准确误区,判定贫困情况属实,允以认可。但是,这份认定表并不能全面、系统的反映受资助学生家庭的贫困具体实际情况,而且也存在因为熟人关系等原因造成的作假成分,认定表的可信度需要进一步的加以审核和调查,而且基于学生的自尊心等特点,一些贫困生在校的表现情况也并不显性,随着近年来,大学生资助渠道的增加,对大学生资助额度和资助面的扩大,导致受资助学生数量的也不断增加,学校仅仅依靠调查表以及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来衡量学生的贫穷情况以及需要资助情况是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和不确定性的,还需要进一步的加以审核。
一般来讲,院校都会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组织班主任、辅导员、班委等组织一个评议小组,对学生的家庭贫困情况进行投票表决,但这种评议方式很容易受小组成员主观思想的影响,造成评定结果的偏差,影响评定的准确性、公平性。而且,除了学生申请的调查表以外,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也是衡量学生受资助条件的重要方面,但在学校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之间外在表现的差异性并不明显,导致民主评定与实际评定结果之间存在出入性,除此之外,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状态,其家庭条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给学生贫困情况的评定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大学生资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帮助贫困生实现求学,满足其成才发展需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学校资助管理与学生整体发展脱节,对于学生的资助管理过于形式化,过于重视经济资助,而忽视了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这就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和认知上存在了偏差,过于依靠资助金,缺乏感恩心理,认为自己是应该的,久而久之形成偏激心态,忽视他人的需要和享受,自私自利。如:当资助金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时候会抱怨,会觉得社会不公平,出现愤世嫉俗心态;学生拿到补助金,但对家庭隐瞒或者少报金额,只为拿到更多的钱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学生拿到补助金以后辞掉原本的勤工助学岗位等等,总之,对学生心理引导和思想教育的忽视造成学生错误思想观念的滋生,感恩知足意识的淡薄、个性品质和价值观的错误发展。
改进、完善大学生资助管理,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资助工作顺利地开展需要学校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对学生贫困情况的认定工作,做好对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审核监督,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发挥资助管理的价值。
对贫困生的认定除了要以学生递交的调查表为参考依据以外,还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这些学生进行勤工助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观察和掌握学生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的努力改善条件,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同时,学校还应该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库,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根绝学生具体实际采取相应的资助政策,使对学生的资助管理有的放矢的展开。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资助管理的过程中除了以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及对学生资助的相关政策为依据以外,还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可操行性的监督细致,建立动态性的、过程性及具有弹性的监督机制。同时,为保障对学生资助的公正、公平、公开性还应当全面落实对学生家庭环境的认定工作,保障每一个过程、每一环节的公开透明以及认定工作内容和程序的合理、科学,确保资助落到实处,发挥价值。
学校要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适当地为学生创造自我价值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
大学生资助管理除了是学校问题以外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在具体展开中需要遵循相应的规则、制度,统筹社会多方面的资源,以发挥资助的功能性和价值性,提升资助的效益,帮助学生学习和成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