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泉
(甘肃省康乐县上湾乡畜牧兽医工作站 731509)
养殖区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对各区域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从而保证养殖区环境的安全,在没有出现疫情的情况下采用免疫目标的管理措施,对养殖区内的所有动物进行对应的免疫接种,同时建立免疫档案,根据养殖区内的实际情况制定免疫标识制度。在免疫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制度,针对性的加强执行力度,进一步推动免疫防疫工作开展进程。因此,在真正的疫病发生前,采用“预防为主” 的防疫理念。当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充分明确自身职责,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强制要求养殖者加强免疫防疫工作,建立健全与之相关的免疫制度,对各养殖区的免疫工作做好记录,一旦发现养殖者不按照规定进行免疫工作要严肃处理[1]。
各个养殖区建立健全完善的疫病监管网络,对所有的养殖区进行全天24h 不间断的监管,一旦发现疑似疫病情况出现要立即做好准备工作,及时向有关部分汇报,并做好记录。有效监管疫情能实时掌握疫病传播情况,从而更容易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疫病进行控制,防止疫情进一步扩大。
在疫情发生前,养殖者要严格按照防疫体系的相关规定开展工作。防疫体系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资金支持,因此,要赶在真正的疫病发生前进行解决,依照重大疫病爆发情况,充分准备疫苗、药品等诸多物资。并且要加强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向养殖者讲解疫情爆发带来的严重危害,提高养殖者疫病预防意识,推动疫病预防工作的开展。但实际疫病预防工作中难度比较大,大多数养殖者在养殖区选址时只从自身角度出发,养殖区比较分散,涵盖地区范围非常广,为了进一步提高疫病防控工作,以人民群众为依托,实现群防群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促使群众与政府相互配合,提高防控工作成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宣传工作的开展,如广播、电视、公众号等多种形式,促使群众主动参与到防控工作中,推动畜牧行业更好发展[2]。
从国外引进动物或畜牧副食品时,要对其产品进行仔细检测,做好监督检查工作。一些动物病毒一旦传入我国极有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对我国公民的身体健康形成潜在威胁。并且国外的一些动物病毒在我国动物之间进行传播,且不存在动物病毒的限制因素,传播速度与传播途径会发生改变,动物病菌还有可能发生变异,成倍提高疫病治疗难度,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严重打击。因此,要加强对进出口贸易的监管力度,对动物或者畜牧副食品进行全面认真的检查,保证其安全。
养殖者没有办法管理已经出栏的畜产品,可以通过加强市场监督管理的方式保证其安全。当动物从养殖区送往屠宰场过程中,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对动物进行现场检查,在保证动物质量的前提下送往屠宰场。在屠宰场也要对动物进行检查,屠宰场首先要保证内部环境安全、卫生,保证在屠宰过程中不会感染病毒。当畜牧副食品包装完成后,同样要对副食品进行检查。检疫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一项重要途径,是提高畜牧副食品质量与品质的重要一环。我国检疫工作的相关检疫标准要严格遵守我国相关规章制度的规定,对整个产品形成流程进行严格审核,严格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当发现不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防疫的养殖场、屠宰场时要严肃处理,保证养殖行业健康发展[3]。
综上所述,动物疫病预防工作对人体健康和畜牧行业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有效开展工作需要养殖者、社会、政府共同配合,进一步推动动物疫病预防工作的全面开展,保证畜牧行业健康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