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丽
浅谈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杨亚丽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402160)
精准扶贫是解社会矛盾、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是一项惠民利民的国家政策。农村经济救济离不开人力资源开发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扶贫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需要在有针对性的扶贫背景下研究农村人的发展问题。
精准扶贫;人力资源开发;农村
在现阶段,中国的扶贫工作已经进入收官之年。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尤其是农村扶贫工作目标的实现,我们有必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增强农村人力资源部门的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能力,可以更有效地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最终实现扶贫的主要目标。解决农民贫困问题,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也是中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脱贫”的重要思想。201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研究中,习近平同志曾再次提倡“扶贫”。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必须更加全面、准确地促进扶贫问题。但是,农村贫困问题实际上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发展的大问题,是全面发展的绊脚石。近年来,农村贫困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是中国工作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如何将扶贫扩展到农村现实的需要,或者外交力量如何改变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内部动力、生命力和自身发展能力的提高是扶贫的基础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减轻贫困的重点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技能开发的扶贫事业,需要合理开发有目的的人力资源。其中,人员是逐步活动和资源的载体,并且是资源开发业务的重点。因此,积极响应国家的扶贫制度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作为一种高质量的农村人力资源,它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响应,为实现更科学、更有效的工作目标而努力,然后为农村贫困人口和该地区减轻贫困。
为了完成扶贫事业,需要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需求和促进作用的基础上,对原来的资源,如教育、项目、工作能力等进行教育,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增强综合素质,提高能力,应该站在新时代的角度上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农村产业结构的不均匀分布,不同于城市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产业发展存在许多局限性,在农村,低质量的人口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以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不健全的现实问题,扶贫机构需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进一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提高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是扶贫的主要目标,也为解决贫困问题,帮助贫困地区摆脱经济困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这些目标和最终结果是一致的,但只有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才能有效地进行贫困结构和验证工作。由此可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完成贫民救济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通过人口调查可以直观地了解农村人口比例,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农村人力资源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仍然很大。而且通过调查显示,我国贫困人口主要来源于农村,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较大比例,降低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是解决全国扶贫问题的关键之处。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是一个庞大的基层人口和一个多文化社会,人力资源的知识、文化和科学水平也相对比较落后。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大多数人只受过中等教育,很多都没有高等教育,也没有学历专业的证明。农村地区的文盲率因此也比较高,职业教育、农业知识和技术培训水平较低,以及对学习的认识水平较低,并且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投资相对不足以满足农村地区的教育和科学技术需要。进而导致很多人无法进入学校接受教育,获得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过高,虚弱的农村劳动力、缺乏技能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方面,由于经济不发达、收入低,农村贫困家庭对教育投资重视不够。此外,他们的教育意识淡薄,因此对教育的投入会更加薄弱。落后的农村投资观念也会直接影响教育投资,而教育投资不会给他们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国家经济扶贫政策对教育的投入也不足。国家扶贫战略往往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最具创造性的资源”,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应该更加认识到金钱和知识的重要性,加大对人力资源教育的投入。如果没有对穷人的教育和培训,穷人很难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正确的扶贫背景下,首先要明确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树立人力资源整体开发的理念,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拓展机械专业技术和知识。以现代农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向农村引进优质资源,使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观念转变,提高接受新观念的能力,确保农村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贫困地区的人真的要脱贫,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扶贫事业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引导人们转变思想观念的教育。在扶贫过程中,要积极鼓励扶贫对象学习,充分发挥自力更生、主动进取的精神,积极参与农村建设和扶贫。其次,国家要积极参与教育投入机制。为了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改变一代又一代人的贫困现象,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为农村教育准备资金。
搞好扶贫的方略应该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根据受到帮助的对象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最合适的贫困逃生计划,认真实施技能教育,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行扶贫工作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央和省政府必须在贫困地区制定有效的生存方案;在农村地区提供职业培训和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实施减贫方案。必须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资,解决偏远地区的教育问题和贫困地区的住房问题。使儿童能够在适当条件下上学,并加强教育对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为了更多的农民认识到,只有积极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最终摆脱贫困。
在当前贫困人口结构的背景下,通过分析人力资源的发展关系,在农村地区顺利开展工作并实现预期的目标,最重要的方法是开始在贫穷的农村地区开发人力资源,只有进行劳动力的分布。笔者认为只有在合理的前提下,它才能真正在农村贫困地区和其他贫困地区发挥重要作用,带动经济发展,实现相对稳定的工作收入,满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要求,使人们能够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实现共同富裕。
[1]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9(5):147-150.
[2]王见敏.“雁阵模型”下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模式探析[J].西北人口,2018(4):35-45.
[3]邓频声,罗能生.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光明日报,2018(7):78-79.
10.3969/j.issn.2095-1205.2020.02.91
F323.8
A
2095-1205(2020)02-1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