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源琪 陈裕琪 王涛 蔡伯熙
摘 要:潮汕文化是我国岭南地区重要的文化象征。其中,潮汕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丰富的菜肴及精致的小吃种类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美食爱好者。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中指出,在不同语境文化下,应当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以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为理论视角,通过问卷调查与田野作业的方式,初步了解广东潮汕地区最具特色的潮汕菜肴的英譯现状、指出当前潮汕美食英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下相应的策略以推动潮汕地区美食在不同文化中的传播和交流。
关键词:高低语境文化理论;地方特色美食;英译;潮汕地区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33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工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j202013714102)。
中华美食文化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最具情感的一种,以其独有的色香味为特征,在人们的记忆和在味蕾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潮汕美食更是如此。被誉为“百代文宗”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韩文公曾道:“潮之州,大海在其南,群山拥其北。”这句话道明了潮汕地区的地理位置,也暗含了潮汕地区人们饮食生活的习惯——靠海吃海[1]。
饮食的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滋润。唐朝时期韩文公被贬入潮,推动潮汕饮食文化的文明进程。自唐以后,又有宋、明等朝代的大量官员由中原地区南下入潮,将中原食材原料和各种烹调技艺带到了潮汕地区,不断地改变着潮汕原住民的饮食习惯,再经过历史的精雕细琢,逐渐地形成了现在潮汕美食风味[1]。为了积极促进潮汕美食文化在国际范围中的跨文化交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中独特且包含区域性的潮汕饮食文化“走出去”,如何将潮汕美食菜名英译标准化,则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概述
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Edward T·Hall)在1976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将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高语境文化中,言语交际对语境依赖程度高,对表达时所用语言依赖程度低;反之,则是低语境文化[2]。语境文化的高低差异对于信息传递的影响是巨大的。霍尔也指出“代码、语境和意义是一个事件的不同方面,即使相同的代码由于语境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意
义”[3]。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语境可以看作一个“高语境——低语境”的连续体,在高语境的一端,其社会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整体价值体系等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大量的信息和文化内涵等也镶嵌在网络语境之上,内化在社会成员之中”[4]。所以,双方进行面对面交流时的外部客观环境和当地地区人们存在的网络语境等其他渗透在当地居民上构成的内在认知环境都是潮汕特色美食进行跨文化传播时不可忽视的内容。
结合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和对当前时代背景的分析,可以认识到,“在全球同质化、一体化的趋势和过程中,社会文化差异始终存在,且在现阶段的跨文化传播中仍然是主要的语境问题”[5]。所以,在对潮汕菜肴名称英译时要采取恰当策略,结合读者的语境进行翻译。比如,西方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应当采用直接清晰的表达方法。而东方文化为高语境文化,语言上用词简短,字面上看所体现的信息量少,实际获取到的信息是完整齐全的。
2 潮汕特色美食英译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与田野作业的研究方法,对潮汕当地居民进行了调查,得到有效问卷98份,主要涉及“您对潮汕特色菜翻译成英文有没有兴趣”、“您觉得潮汕地区的特色菜在英文里找得到对应单词或表达吗?”等7个问题。据数据统计分析,其中绝大部分人认为潮汕菜的翻译难度较大,原因在于潮汕特色美食带有当地方言特点、特色菜肴又存在一些极少涉猎的英文词汇。同时,大部分人有自己喜欢的潮汕特色菜,对将菜名翻译成英文有较大兴趣。但调查问卷中大部分的原住民都只是停留于感兴趣而并没有对潮汕当地的特色美食菜名翻译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由此可以表明,潮汕地区美食特色菜肴的英文翻译情况不容乐观,还需要更多人对此相关课题进行研究调查。
3 当下所翻译的菜肴英文名称所存在的具体问题有
第一、潮汕特色菜肴英译上用词欠妥。如反沙芋头:经过调查,发现这道菜肴翻译为Deep-fried sugared taro。但结合烹饪方法和西方语境分析,笔者认为“sugar”的用词应更改。
第二、英译内容无法表达地方特色。如,潮州炸春卷:翻译是“Deep Fried Spring Rolls”,根据菜肴名称,可将“潮州”二字进行翻译。
第三、照着中文生硬直译,表达不完整。如,潮式煎蚝烙:这道菜肴在餐馆里的翻译是“House Special Oyster Omelette”,但结合这道菜的烹饪方法,认为翻译出来的菜名应当完善。
第四、潮汕特色菜名英译不够标准化。如,芥兰炒牛肉:存在两种翻译,“Chinese Broccoli with Beef”和“Stir-fried Beef with Mustard Green”。
4 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下潮汕美食英译的改进措施
在潮汕美食的英文翻译的这一主题中,译者必须了解特色菜的做法以及背后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习惯才能将源语准确表达成目标语。“潮汕美食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清、淡、巧、雅”为主要特征[6]。”菜名翻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中外美食文化交流中使外国食客了解特色地区的菜肴主料、烹饪方式及味道,加深外国食客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解。因此,基于对霍尔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中心思想的理解,本次对调查所搜集到的美食菜名及潮汕地区其他特色美食菜名进行翻译,并结合几道潮汕特色菜肴的英译对比,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如下:
4.1 意译——结合菜肴做法,使用词更妥当
反沙芋头:“以直接译出烹饪方法与原料”的原则[7],翻译为“Deep-fried sugared taro”,有考虑西方文化是低语境文化,用直白方式介绍菜肴。从这道菜的大概做法进行分析,这道菜的大概做法是将油炸完的切成块芋头,放到糖浆里翻炒,最后关火冷却完成。所以认为可翻译为“Deep-fried Taros in Syrup”。两种翻译侧重点不同,采用“sugar(白砂糖)”考虑的是这道菜在冷却成型过程中又由糖浆变为干糖糖浆附在芋头表面。而笔者采用“syrup(糖浆)”则是注重将炸完的芋头放到由白砂糖融化成的糖浆里翻炒这一过程。
牛肉粿条/干炒牛河:在餐馆里出现翻译为“Dry fry the cow river”,这是典型的中文生硬直译,笔者认为应当采用更加清晰,容易理解的词汇介绍菜肴,所以结合“烹制的方法为主,主料/辅料为辅”的原则,翻译为“Stir-Fried Rice Noodle with Beef”,并認为可定为对外介绍该道菜肴名称的标准。
4.2 增译——让菜肴名称表达得更完整清晰
潮式煎蚝烙:这道菜肴在餐馆里的翻译是“House Special Oyster Omelette”,这道菜肴的做法是将生蚝与淀粉搅拌均匀后,放到平底锅里慢火煎,之后将鸡蛋液均匀倒在平底锅继续煎烙至两面呈现金黄色即可。所以根据做法,认为英译时应当增加淀粉的翻译,译为“Oyster Omelette with Tapioca Starch”,第二种翻译提及“Tapioca Starch(淀粉)”更能清晰表达该道菜肴。
肠粉:第一种表达,“以烹制的方法为主,主料为辅的原则”[8]翻译为“Stir-Fried Rice Noodle”。第二种表达,“以主料为主,配料或配汁为辅的原则”[8],翻译为“Rice Noodle Roll with Sauce”。在潮汕地区,酱汁在制作美味肠粉的过程中有着很关键的作用,笔者觉得第二种翻译将酱汁“Sauce”翻译出来比较妥当,也更加准确地突出当地的这道菜肴特色。同时,“Roll”一词也生动体现出肠粉的形状,更加方便初来乍到的外国友人直观地辨别真正的
肠粉。
4.3 直译——突出地方特色
潮州炸春卷:第一种翻译是“Deep Fried Spring Rolls”,第二种翻译是“Teochew Style spring roll”。通过这两种翻译的对比,可以发现第二种翻译中“Teochew Style”指潮式风格,是“以地名加主料”的原则进行直译,可以突出当地地方特色,让丰富的潮州菜肴被熟知,并吸引更多外国友人的到来,更好地实现中西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
芥兰炒牛肉:第一种翻译是“Chinese Broccoli with Beef”,其中“Chinese”一词,能够让外国友人直接看出是中国的特色菜肴,更好地推广宣传我国美食。而第二种翻译“Stir-fried Beef with Mustard Green”是“以烹饪法+主料名称+with/in等介词短语表示配料或佐料”为翻译原则,依据西方国家的低语境文化,让读者直观通过菜名了解所采用的烹饪方法以决定是否符合个人口感。两种翻译各有特色。
5 小结
潮汕美食是潮汕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道道精致美食的制作反映了潮汕原住民们踏实劳作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生活的追求,更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了潮人的文化心理及内涵,而特色菜名的标准化翻译被赋予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重任。本文基于对外交流的全球视角,对潮汕当地文化中最受欢迎的美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制作调查问卷并剖析潮汕美食的英语翻译的现状、以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为基础,归纳整理了翻译方法与技巧并结合特色菜肴做法,呈现出标准化的翻译,借此推动外国食客对潮汕美食的了解以及对美食背后更深的文化层面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坚诚,陈非.“潮州佳肴甲天下”的地理学解释[J].热带地理,2013,33(2):200-205.
[2]李华.高低语境文化下汉英翻译策略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9,17(4):58-61.
[3]姜欣,姜怡,林萌.高低语境文化错层在典籍英译中的显现及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5):49-51.
[4]陈璐明.迁移·定位·发展———新世纪中国新主流电影话语的跨文化传播[J].电影新作,2019:125-130.
[5]胡以仁,易法银等.中医文化传播的现代语境(四):跨文化传播与全球化[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8,20(1):92-96.
[6]陈友义,李昌欣.论潮汕美食中的潮人精神[J].汕头大学学报,2003,19(S1):109-114.
[7]陈琴.顺德美食翻译及美食文化的国际传播[J].韶关学院学报,2013,34(11):63-66.
[8]张留梅.《舌尖上的中国II》美食英译探究中餐菜名的翻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183-185.
作者简介
陈源琪(1998-),女,广东揭阳人,广州工商学院,本科,研究方向:商务英语。
通讯作者
王涛(1988-),女,湖南株洲人,广州工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