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微社群集群行为的发生机制研究

2020-12-15 10:52胡旺梁树霖
西部论丛 2020年14期
关键词:风险性极化社群

胡旺 梁树霖

1 网络微社群集群行为

当前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流动和两极分化等一系列问题,导致集群行为的发生率依旧居高不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线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变化,网络平台已成为当今人们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的最重要渠道,网络集群行为开始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网络集群行为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发展趋势,那就是已由传统的虚拟社群转向数量众多的小众化的微社群。以微介质为社会化平台而进行关系搭建的微传播活动构建出了微传播网络,在此关系网络中,一种区别于虚拟社群传统概念的新社群身份逐渐凸显,这种新社群即为微社群,如微信中的“朋友圈”、各类微信群、QQ 群、QQ 讨论组、微博中的“微话题”圈、数量众多的各类微应用(APP程序) 等。微社群外部既相互区隔又通过节点相互连接,在微社群内部,其成员以兴趣相投而聚集,身份地位上有较大的异质性,而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等具有更大的同质性,越来越多的网民倾向于聚集于自我的小型圈层进行内部的交流、沟通、发声和评议,因而更容易产生“群体盲思”的短板,其集群行为更具“极化”和“恶化”的可能性。

目前关于微社群中集群行为发生机制的研究鲜有,因此,在圈层化新型舆论特征下,探讨网络集群行为的心理形成机制,对于合理引导舆论发展,构建健康舆论环境,弘扬正能量,激发社会活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 群体极化

1961年,斯通纳在决策研究中偶然发现:群体讨论后做出的决定比之前个体单独做出的决定更为冒险,斯通纳在论文《个人与群体关于风险性决策的对比》中陈述这一现象并称之为“风险性偏移(risky shift)”,该文被公认为是群体极化的研究起点。此后,学者们基于斯通纳的分析反复验证这一现象,进一步完善了“风险性偏移”。研究表明:群体成员只需要表达各自的观点就能导致风险性偏移,偏移的程度与群体规模相关;个体仅仅通过旁观群体讨论的现场或者录音,都可以强化原有的观点,形成更具风险性的决定;相对于成年人而言,青少年更容易受到群体讨论的影响而做出更具风险性的判断和行为;如果讨论的主题与个体的损失相关,群体决策比个体选择更为冒险。

随着“风险性偏移”研究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学者们从更为广泛的角度探讨群体交流对个体成员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在一些情景中,群体经过讨论后反而形成了更为谨慎和保守的决策,即发生了“谨慎性偏移”;即使不涉及风险性的议题,群体讨论也会导致态度或立场的偏移。如法国大学生在经过群体讨论后,形成了对美国更加负面的态度和对本国总统戴高乐更加正面的态度,在陪审团决策,种族问题的讨论等议题中同样存在这一现象。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群体谈论后的态度更倾向于偏移到冒险一端,谨慎性偏移一般发生在官方决策中。1969年,Moscovici & Zavalloni首次提出了群体极化的概念,1976年,Myers & Lamm在全面梳理了过去研究的基础上,将群体极化正式定义为:群体在经过讨论后,群体成员的平均反应较之讨论前得到了强化。

3 基于群体极化的网络微社群集群行为发生机制

早期群体极化的研究以心理学的成果为理论基础,采用实验法验证在不同的情景下群体讨论是否促使个体成员的观点或态度加强,以及基于这一现象的群体心智分析,同时期的媒体环境是传统的大众传媒,群体极化的研究基本不涉及传媒要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非正式群体以议题观点,品牌或爱好等为中心形成,群体成员在网络微社群中自由的表达意见并传播。网络微社群为极端主义提供了温床,促使群体极化形成,进而产生集群行为。群体极化视角下的网络微社群集群行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解释:

第一,网络的匿名传播。网络匿名的特征赋予了网民自由表达的权利,但同时也导致网民产生法不责众的心理,言论比起现实生活中可能更为极端随意。Sia et al.(2002)认为在互联网群体环境中,由于匿名特征导致个体成员的社会临场感下降,进而提高了群体极化程度。Lee(2006)设计了匿名互联网环境中的选择困境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去个性化的网络信息促使被试对群体交流内容进行更为主动的评论,也更加遵守群体规范。Lee认为由于网络存在匿名的特征,导致个体成员难以感知到相互的差异,从而促使群体的选择态度产生极化现象。

第二,沉默的螺旋机制。德国学者伊丽莎白首次提出沉默的螺旋,指出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了防止被孤立,会根据感知到的群体意見气候来决定是否发表言论,如果发现自己的观点与群体大多数的意见一致时,会主动表达观点,如果发现自己的观点属于少数派,受制于群体规范的压力会选择沉默,如此便造成优势观点的声音越来越大,而劣势观点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沉默的螺旋机制依然发挥着作用,甚至强于面对面的现实情境中,Litvinenko(2012)通过实证研究显示,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上显示出更大的影响力,因为人们不愿意将自己非主流的观点暴露在陌生人和朋友中;Hamoton et al.(2014)等以斯诺登事件的讨论为对象进行研究,发现只有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观点在线上受到认可时,才会加强表达观点的意愿。

第三,网络协同过滤机制。互联网协同过滤技术有效的促进了信息传播和人际互动,网站利用这一技术能够建立具有相似特点的小众群体并引导网民参与其中,网络虚拟社区利用这一技术吸引同质用户以聚集人气,电子商务平台利用这一技术为消费者推荐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或服务以提高销量。网络协同过滤机制促使具有相似观点的网民聚集成群,置身于自身喜欢的社交氛围中,相互提供更多更新的单一论据,从而促使网民的观点得到强化甚至走向极端。

本文系2020年度益阳市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网络微社群集群行为的发生机制与监管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0YS056

猜你喜欢
风险性极化社群
活跃在高考中的一个恒等式
社群新玩法:分层和快闪
营销的最短路径
社群短命七宗罪
极低场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中预极化线圈的设计
极低场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中预极化线圈的设计
每天超8小时睡眠 痴呆症概率增40%
极化恒等式在向量数量积中的运用
罗甸县外来生物—飞机草风险性评估
社群到底怎么玩才能黏住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