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创 程越
摘 要: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及,新媒体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新浪潮,我们正在步入一个信息传播迅捷、资源高度开放共享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正在慢慢发生转变。本文简要分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并论述了高校思政工作者面临的现状及新的工作要求,旨在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由线下向线上的转变,以更加积极进步的方法探究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的新前景与新突破。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29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青年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和使用者,如何在高校有效管理和合理使用新媒体,做好网络思政工作,已成为重要挑战。
1 什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最早是由刘梅提出的,她在2000年发表的《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提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方式是在了解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知识,掌握现代传播技术手段的基础上,通过制作、传播和控制网络信息,引导网民(或受众)在全面客观地接触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吸收正确的信息,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这个观点更多的体现了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性和工具性,认为网络思政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网络拓展。它的提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有里程碑式的
意义。
另一种比较流行的是“本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表述为“在虚拟时空中运行的旨在提高虚拟社会中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虚拟生 存与发展并进而促进虚拟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它将网络虚拟空间作为另一个维度,更多强调网络的存在论意义,即只要有网络就存在思政教育,网络不是思政教育的工具,而是思政教育的运行时空和存在方式。
对于上述两种不同的看法,其分歧主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笔者认为,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不论在社会的哪个角落,都越来越强调虚拟社会、虚拟人与网络的共生关系,网络与网络思政是同时存在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借助網络这个平台,才能起到更好的宣传教育效果,覆盖更多的受众。因此,在现实实践中药同时考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具说”和“本体性”两方面的特点。
2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不论是高校大学生还是互联网,相较于以往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
1)新的教育对象。成当前高校大学生基本都是95后,最小的已经是“00”后,是在互联网蓬勃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不同于以往的大学生,“95”后更熟悉互联网规则,对于互联网有自己的认知,高度依赖互联网,信息搜集和接收能力很强,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
2)新的教育挑战。互联网时代,信息高速发达,信息交换不受空间的限制,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思想观念,高自由度、高开放性、高交互度的互联网环境给西方意识形态入侵提供了更便利、更隐蔽的途径,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对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个人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3)新的教育环境。与之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相比,新媒体时代思政工作的教育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随着互联网在思政工作中的普及,大数据、智能化、移动端、云计算等网络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即技术环境发生了变化;二是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中,不同的思想观点可以自由传播,不同的文化不断交锋、融合,即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三是当前大学生形成了以虚拟与现实交织重叠的网络社交为主的交流习惯,即社交环境发生了变化。
4)新的教育方法。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有互联网思维方式与教育理念,不断学习掌握互联网规律,增强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合理高效运用新媒体工具,结合实际情况,搭建新的宣传机制、新的教育方式、新的教育路径。
3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在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坚定贯彻中央政策方针,不断加强对互联网规律的了解,运用好新媒体工具,与时俱进,完善更新工作方法,具体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培养建立互联网思维。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对教育客体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在新媒体时代,面对大学生——信息时代的原住民,思政工作者需要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改善传统教学思维,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与时俱进,从而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更具体而言,思政工作者需要运用用户思维、流量思维、大数据思维、融合思维等来开展新形势下的网络思政工作:(1)用户思维意味着所有思政工作都需要注重人的价值,应以用户为中心,在开展网络思政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想法,让学生更有参与感、认同感;(2)流量思维要求思政工作者掌握互联网流量规律,针对性建立新媒体矩阵,做到学生在哪里,思政教育阵地就在哪里;(3)大数据思维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路,要求将学生信息数据一体化,转变以往的思维模式,从定性思维转化为定量思维,从零散分割分析到整合共享分析,突出大数据优势,提高网络思政工作的精准性;(4)融合思维要求思政工作者有将微创新思维、服务思维、社群思维等互联网思维融合的能力,让互联网思维成为工作习惯,利用好新媒体工具,不断推进高校思政工作。
2)坚定工作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指出:“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做好正面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在实际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要将政治性摆在首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弘扬主旋律,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积极开展正面宣传,以传播正能量为主。同时,对于网上充斥的各类错误思想,比如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在工作中必须做到旗帜鲜明的拒绝和抵制。
3)强调工作方法。高校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紧扣“四可”原则,围绕“可信、可用、可亲、可为”进行专业队伍建设和相关工作开展。“可信”,即思政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事求是,绝不滥发不可靠的信息,保持平台“权威性”,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工作成绩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可用”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应用的核心原则,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尽可能的为同学们排忧解难;“可亲”,就是既要有“威”,更要有“爱”、有“亲”、有“情”,坚持做学生的朋友,注重工作技巧和方法;“可为”,就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把功夫花在刀刃上,在网络思政工作的各个领域勇于探索,创新可落地、可借鉴、可学习的举措,打造品牌,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2期
[2]曾令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特征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4年,80-82.
[3]袁兴梅.高校思政教育在网络时代下的策略研究[J].智库时代,2019年,2期
[4]卢美虹.解读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J].教育现代化,2018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