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中男性群体性别平等意识低下的归因研究

2020-12-15 06:58武瑜颖
神州·中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刻板印象

武瑜颖

摘要:在青年学生中男女两性的平等意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男性的性别平等意识远远低于女性,甚至在男性群体内部存在性别平等认知上的矛盾状态。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男性对群体利益的追寻和刻板印象所致。群体利益和刻板印象相互作用使得男性即使接受良好的性别平等教育仍旧显现出明显的性别不平等倾向,对女性的地位和价值存在消极的态度和看法,在这种状况下,旧有的提高性别平等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提高男性群体的性别平等意识需要探索新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性别平等意識;群体利益;刻板印象;青年学生群体

在性别平等呼声高涨,国家、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不断为促进性别平等而努力的当下,仍旧存在大量性别不平等甚至性别歧视的言论和现象。提倡现代女性应该去学习女德,期望女性“三从四德”的言论屡见不鲜,甚至许多人将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归咎于女性,譬如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他公开发表言论指出女性的堕落导致社会的堕落,女性是男性变坏,社会变坏的原罪。如此一个身上贴满知识分子、成功人士标签的“名人”却如此歧视女性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当前“性别平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什么在社会不断推动性别平等、女性努力争取平等的机会与权力的现代社会,性别不平等的言论喧嚣尘上甚至频繁出现对女性的歧视和侮辱现象,女性的社会性别如何被社会构建得如此稳固,难以改变,而男性在女性的社会角色构建和固化的过程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我们必须探索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现在的问题。

一、概念界定

现有的一些关于性别平等的研究多集中于性别平等的现状、与性别平等相关的社会制度建设,而对于性别平等的困境以及解决困境的机制研究较少。对性别平等的分析离不开对性别角色和性别角色期待的分析,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中的关系来厘清性别不平等背后的动因。性别角色即社会按照人的生理性别而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即一定社会认可的、适合某一性别的行为方式的总和[1]。而性别角色期待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社会和他人对某种性别身份提出的一些特质、行为模式上的要求或期待[2]。我国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角色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原有的不平等的性别格局,束缚压迫女性,并与刻板印象之间相互作用,使得性别平等难以真正实现。在这个过程当中,刻板印象无疑对于阻碍性别平等的进程发挥了巨大作用。研究刻板印象的学者认为,刻板印象除了有简化和分类信息的认知功能外,还有三种动机性的功能——自我正当化、群体正当化、制度正当化。即人们不仅会通过刻板印象将自我和群体利益正当化,还会将社会现状合理化、正当化,以获得心理平衡(Lippmann,1922;Tajfel,1981;Jost&Banaji,1994)[3]。传统的性别角色期待产生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而刻板印象产生之后将男性群体的利益正当化,甚至将性别不平等的现状合理化。研究表明,接纳特定的刻板印象会导致人们增加对现状的支持(Jost&Kay,2005)[4],并且这种现象在弱势群体成员中表现得更加突出(Jost,Pelham,Sheldon,&Sullivan,2003)[5]。根据包海兰的研究,其中互补性刻板印象尤为关键,互补指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都有其优点和缺点(Jost&kay,2005)[4],这也导致了对女性的“善意性别歧视(benevolent sexism)”。性别刻板印象使人们认为女性更适合家庭照顾者的角色,而男性更适合专心投入事业。“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男主外女主内”等是互补刻板印象的典型表现。互补刻板印象解释了人们怎样在认知和意识形态上维持现状,人们通过接受和内化刻板印象实现制度正当化(O Brien&Major,2005)[6]。这也正是性别不平等根深蒂固,难以被打破的原因。笔者将借由此种理论进行对于青年学生群体性别平等状况的分析。

二、青年学生群体性别平等意识现状

通过对130位青年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的问卷调查,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表1)可知,小概率P值为0.03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在性别平等意识上,男女两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表2的数据统计结果可知,男性的性别平等意识得分平均值为18.57,低于女性的性别平等意识得分的平均值15.82。结果显示男性的性别平等意识普遍低于女性,仍旧对旧有的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持肯定态度,认同传统的对女性的社会期待和社会规范,即认同“男主外,女主内”家庭性别分工模式,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呈现出显著的家庭化倾向,否认女性在财产继承、生育和婚姻选择方面拥有同男性同等的权利和自由。男女两性在性别平等上的这种认知差异是对性别二元格局和男性主导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期待的表达和强化,也是男性群体的性别角色认同的激励机制作用的结果。虽然性别平等的呼声日益高涨,性别平等的教育日益普及,但现实的状况是接受过性别平等教育、在性别相对平等的氛围中成长的学生群体仍旧存在性别不平等的认知和态度。这种状况表明性别平等意识的提高依靠教育不能完全达成,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男性群体提升性别平等意识的障碍,进而寻找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障碍的机制。

三、男性性别平等意识低下的成因

(一)群体因素

所调查的青年学生群体中,男女两性在对女性地位和价值的认知得分存在较大差异,女性对女性地位和价值的认知得分远高于男性(见表3)。受访女性认同女性应当享有生育的权利,应当参与到社会生产中,不认同女性的价值在于婚姻、家庭和生育以及女性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低于男性,在生育上并没有表现出男性偏好。而受访男性则持相反意见。

接受良好的性别平等教育的青年学生群体内部出现如此大的对于女性的认知差异。女性对于女性群体地位和价值都有比较积极的反映,性别平等意识较强且对于性别平等有比较强烈的诉求;而男性对于女性群体的地位和价值反映较为消极,性别平等意识低下。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从群体和个体心理两方面来分析。从群体角度看,一方面,出现不同性别群体的不同认知,尤其在涉及到群体利益方面的问题,群体之间必然会产生对抗和冲突,为了各自的群体利益现有性别格局的受益群体会尽力维持原有的性别角色模式,而受损群体则不断为打破旧的性别格局和角色模式而抗争,为建立新的体系而努力。男性群体选择拒绝性别平等的要求,表现出对原有的性别角色期待的认同是男性群体为保护既得利益的表现。在男性主导的性别格局下,男性群体获得群体利益,而群体利益的实现促使其强化原有的认知和行动,甚至形成群体偏见,面对女性群体的抗争和性别平等的要求产生抵抗意识和群体攻击性,不断通过种种态度和行为强化群体认同和性别角色模式,企图让女性回到原有的角色模式中。另一方面,有些男性的态度和行为并不一致,这并不是认知上的失调,这种态度和行动上的不一致是由于对自身的评价和身份认同使得这部分男性为表现出对身份群体的认同和维持成功的角色扮演,向外显示出对性别平等的认同,但在实际认知上并不赞成性别平等,仍旧保持原有的认知并指导行动,其表露出的态度是为了更好的融入身份群体、更好的扮演角色所伪装出的态度。

(二)刻板印象

群体由于利益对抗解释了整体取向的性别不平等的意识,即解释了认知统一的男性性别平等意识低下的原因,但难以解释部分男性认知上的矛盾状态。如表4所示,所调查的44位男性中有7位男性认同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性别角色分工的同时,认同生育是女性的权利以及遗产应当平等继承,不赞成男尊女卑的观点。即部分男性在对于女性应当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地位上表示认同,但反对女性承担和男性同等的社会责任并认同女性传统的家庭性别角色分工。

这部分男性对于女性认知上的矛盾实际上是刻板印象的作用。刻板印象是对某一群体的一些固定的、不易改变的认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简化认知过程,对印象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人际交往中,这些观点或看法可能是不公正,甚至错误的,是导致偏见产生的重要原因[7]。这些男性认为女性是合作的、温柔的、细心的,拥有共享型的人格,适合文职类的工作,应当承担家庭照料的责任;而男性则是竞争的、攻击的、沉稳的力量型人格,应当承担主要的社会责任,适合竞争强度高的工作,不应该停留在家庭中。这种互补型刻板印象使得性别不平等制度合理化。认同刻板印象是一种使得制度正当化实现的方式,人们会使用不同群体的不同刻板印象合理化群体间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8]。具体而言,人们通过将优势或高地位群体中的个体看作是有能力的、努力、进取的,将弱势或低地位群体中的个体看作是无能的、懒惰的、自我放弃的,刻板化群体之间的差异,使得不平等现象看上去自然且合理(梁明明等,2010)[9]。男性通过刻板印象使得个人和群体的利益正当化和合理化,并对性别不平等的现状合理化,将女性遭受的不公平境遇视作女性由于自身能力的缺乏的结果,而这种能力的缺乏是女性群体所共有的难以改变的特征,女性由此所遭受的不公正也就变成了合理的现实。这部分男性构建在逻辑上相对“公平”和“理性”的刻板印象来看待现实不平等、不公正的现象并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刻板印象激活机制。通过这套机制,即使男性在某些领域认同性别平等,但在内隐的认知上却表示女性和男性都应该根据能力行事,女性更应该关注家庭领域。一旦出现与他们的刻板印象相违背的状况,他们就会表现出攻击性,试图使之与刻板印象相符。如此,刻板印象成功的增加了男性对固守的性别秩序的认同,男性成为原有的性别秩序的维护者。根本上讲,这部分男性在认知上的矛盾不能证明他们本身是性别平等的拥簇者,仅仅由于固有印象导致的失调,只能证明他们展现的只是外显的态度,心理层面仍旧是性别不平等的成员,他们并没有认识到真正的性别平等是什么。性别平等不是某些领域的平等,而是各个方面的平等,两性群体之间的差异仅仅是生理构造上的差异,而不是被构建出来的社会差异,就性别来论平等或就领域来论平等都不是真正的性别平等。这部分男性在认知上的矛盾不能说是个人无意识的状态,这种矛盾是一种共性而非个性,是有目的的群体共有状态。这种矛盾背后的刻板印象不仅仅是个人心理层面的刻板印象,实际上与群体密切联系,是对于一个群体的刻板印象,也是一个群体所具有的共通的刻板印象,甚至,此状态下的刻板印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转化为群体偏见。在此,刻板印象通过群体的努力强化效用,难以通过简单的教育手段改变,个人心理层面的刻板印象与群体层面的群体偏见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男性群体,产生难以改变的性别角色认知。

四、提高男性性别平等意识的对策

(一)对男性群体进行更深层次的性别平等宣传和教育

对于由群体因素导致的性别不平等意识需要改变男性群体在群体利益上的认知。性别平等不是狭隘的仅仅对于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性别平等是男女两性的平等,抵抗性别平等不仅仅有损于女性,对男性甚至整个社会都没有长远的利处。在性别平等的宣传和教育上不仅仅要强调女性需要的平等,更要强调男性在性别平等中并无太大损失,反而会获得长远的收益,女性获得平等的地位和待遇会降低男性所面临的社会、家庭压力,会为社会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抵抗性别平等的趋势不仅仅是逆历史潮流而进,更会加深和等级意识,加深不平等意识,会导致群体内部的分化和群体内对于弱势人群的歧视。加大性别平等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对男性群体进行更深层次的性别平等宣传和教育,利用各种宣传和教育措施使其意识到性别不平等所产生的现实的后果远比短暂的利益更大、更深远,而这种后果关切到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的切身利益。当慢慢意识到性别平等带来的群体利益和性别不平等带来的群体利益受损后,男性群体的抵抗力度自然而然会削减甚至消失。

(二)通过训练策略抑制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

对于由于刻板印象所导致的性别平等意识低下的男性,提高他们的性别平等意识需要涉及到刻板印象的抑制和调节方案。改变人刻板印象很难,但我们可以寻找抑制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的方法。为了减少刻板印象的不利影响,很多研究者致力于減少甚至抑制刻板印象。要抑制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发挥其认知推动作用,探明刻板认知激活机制成为了相关研究的基础。对于刻板印象的干预研究表明由于刻板印象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认知负荷、预期、视觉注意、认知目的、心理想象、感知者的年龄等(张晓斌、佐斌,2012)[10],干预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迄今为止,相关实证研究己揭示出一些消除刻板印象的有效干预策略,主要包括四种:训练策略、熟悉性策略、树立无偏见信念策略和意识性抑制策略(庞小佳、张大均、王鑫强、王金良,2011)[11]。由于我们所研究的群体是青年学生群体中男性群体性别意识低下的问题,通过外显态度影响内隐态度的意识性抑制策略和熟悉性策略以及收效期长且一直作用于此群体的树立无偏见信念策略暂时不做考虑,主要对训练策略进行讨论。内隐社会认知理论依据意识的参与程度,将刻板激活区分为内隐及外显两种模式[12]。我们寻求的根本的而不是表面的改变,是内隐态度的改变而不是外显态度的改变,训练策略是一种改变或调整原有的刻板印象联结的干预方式,直接作用于内隐态度。因此,对内隐态度的特征研究就尤为重要。研究表明,内隐态度既具有可变性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且内隐态度的顺向改变比逆向改变效果好[13]。因此,训练策略改变原有的联结从顺向易于进行和起效,我们可以基于男性群体已经形成的内隐态度作出调整而非大范围的推倒重立,基于男性群体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加上新的内容。举例来说,如果男性认为女性天生能力薄弱,不能胜任竞争力强的工作,我们针对这部分男性可以不断通过大量的实例证明虽然有的女性能力较弱,但通过学习努力提升能力后取得巨大成就,使他们逐渐认识到女性是有和男性一样的学习能力,女性的能力是发展的,可以通过自我发展胜任各项工作。也就是顺着男性已有的刻板印象的方向增加新的可以促进男性认知改变的内容,不断重复这个过程使男性的性别刻板印象作出调整。

猜你喜欢
刻板印象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污名视域下“屠呦呦获奖事件”解读
老年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刻板印象对“反转新闻”的影响
香港“幼童便溺”舆情事件的建构分析
网评詈词的刻板印象消除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