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人类降生在地球以来,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密不可分。当它们之间的“平衡”倾斜时,威胁人类的生态危机悄然出现。我们今天面临的全球生态危机不是由生态体系自身引发的,而是由我们的文化体系引发的。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设计引起的生态危机不仅存在于自然生态中,而且还破坏了当地的生态文化。“照本宣科”的设计使当地的生态文化逐渐消逝。本土化设计的未来方向应该是什么?通过从多角度研究马克思文艺理论,它对逐渐丧失的本土化设计产生了启发和共鸣。主要从“文艺创作论”出发,对本土化设计中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文化生态学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文艺理论,进一步深化设计的生态责任,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本文的写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本土化设计;文艺创作论;艺术语言;艺术形式
一、引论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经典且广泛流传的传统艺术作品。如今,大量被西化的艺术作品逐渐失去了自身的本土文化,这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学习如何从文化生态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本土设计,并运用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相关观点。因此,本文首先研究文化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在马克思文艺观的帮助下,通过对文化生态学和本土化设计概念和特征的分析,发现当地生态文化在逐渐衰落,希望重新唤醒本土的文化记忆。本文研究了徐州故黄河的历史与文化。通过分析故黄河与徐州本土文化的相关性,提出以故黄河为轴心的徐州生态文化帶。因此,故黄河——河水映射的城市文化意象。最后,笔者尝试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并为今后的本土化设计提供一些帮助。
二、文化生态学与本土化设计
文化生态学是由文化与生态学交汇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学科。这是一门新兴学科,需要不断加以补充和改进。一些学者将生态学视为“终极的科学”[1],并提出了“深层生态学”[2]。这些理论都主张“人类—自然—社会”的统一。文化生态学概述了生态学理论的方法,并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来观察文化和人。“我们所追求的是对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特殊文化特征和模式的解释,而不是对所有文化环境的普遍条件的解释。”[3]Rappaport[4]提出“有担当的人类学”(engaged anthropology)——“人类的责任不仅要思考‘这个世界,还要‘站在这个世界的角度去思考。”本土设计的任务在于,把设计需求放在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环境中来理解,是多个层面需求的总和,从问题的系统性来思考设计求解,需要设计寻找问题的主动性。
本土化设计是本文研究的根本,也是设计研究的热点。本土文化元素的提取方法与“萃取”方法相似,即从本土文化中提取元素,主要分为三种观点。一种是从原型开始并进行原型推演。它的特征是基于对符号学的理解,符号学对应于文化与视觉符号;二是从文化基因提取方法出发,将文化基因理解为“决定文化系统的传承”的基本要素和变化要素,建立了“文化基因库”作为设计文化要素的标志;第三是文化因子的提取方法,例如在设计中应用文化,形式,色彩等“地域特色文化因素”。[5]
由于本土化设计的认同,归属和文化魅力逐渐丧失,人们在精神上厌倦了“照猫画虎”的现代设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设计师们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以在实际设计中体现出时代的新尝试和新特征。这是一种既定的传统语言无法接受的感觉,是对旧语言的超越和突破,并且还给感知方式带来了一定的变化。因此,本文试图从一种独特的角度思考和总结这种现象,并唤醒逐渐消失的本土文化。河映射了一座城市的历史背景,它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地方风格,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地方特色。同时,它通过新的创作和新的情感承载了太多的当地历史背景,这使得这座城市本身具有独特的个性,而本土化的设计则突破了传统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的局限。这条河夜以继日的流淌着,加速了人类从野蛮到现代文明的脚步。从远古时代到现在,成千上万的转世,蓦然回首的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同一条河哺育的人们总是具有相似的习性。自古以来,黄河两岸的人们一直给人以朴实,诚实和魁梧的印象。那些生长在长江两岸的人们总是给人一种俊秀,娇小,温婉的感觉。在莱茵河沿岸生长的人们总是给人以浪漫和美好的印象。在多瑙河上生长的人们总是感到如此神秘;在密西西比河上生长的人们总是感到温暖和快乐。总而言之,流动的河流所承载的文化充满了生命力。换句话说,一条河流孕育了一个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和文化,值得我们进行讨论和研究。从当地河流作为主要切入点,提取在河流周围过去或正在发生的故事作为“区域文化因素”[6],并使用传统语言的当代变迁作为本文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培养本地用户的“文化意识”,逐步将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设计创新相结合,打破“照猫画虎”的现代设计,建立独特的本土化设计。
三、文艺创作论视角下的本土化设计
从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角度来看,艺术来自生活,但它高于生活。创作的题材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和客观的反映,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因此有必要遵循美的规律并要具有一定的审美。在此基础上,艺术创作者必须结合自身经验和实际经历,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并用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创作文艺作品。
本土化的设计还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文艺理论,“从实际生活出发,从现实、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7],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是有血有肉的,可以引起人们产生共鸣的,那些脱离现实生活的作品都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发生,离我们真实的生活很远,这样的创作主题很难引起人们的共鸣。席勒和费尔巴哈所描述的虚构的人并没有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出真实的人,他们无法在现实中站稳脚跟,缺乏应该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目标,以人为出发点,以及人才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因此,本土化设计不仅应以文化生态学理论为主要创作支撑,而且还应遵循文艺创作论。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在这个特殊时期,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各行各业的人们积极应对,艺术创作者以此次疫情为创作题材,创作出大量感人、生动、真实的抗疫作品。以笔者在此期间创作的抗疫作品为例,在疫情爆发前期,正值春节,先是武汉封城,紧接着全国一级防疫响应,各省市开始封城、封巷。本该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街上,顷刻间万人空巷。笔者通过新闻得知每天不断更新的感染人数以及涉及到的感染国家越来越多,于是先后创作出《庚子年因果启示录》和《春天会来的》系列海报,以此来助力武汉,为世界加油。《庚子年因果启示录》系列海报呼吁人们不要再继续捕杀、贩卖、食用野生动物,“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吃野味是一件愚蠢的行为,是一件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当你还对超越自然感到洋洋得意时,自然的反击很快就会使你措手不及,还要有一群人为你承担后果。贪欲的背后有多少这样或那样的手在摧毁或救赎我们的罪行,如果“大自然的尽头”已经成为现实,那么未来世界是否就是大自然“终结”之后的世界?《春天会来的》系列海报是依据真实的人物和真实的故事,如果将作品的倾向性与创作中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分离,就会缺乏盎然生机的注入,这将不会具有长期的艺术魅力并获得永恒的艺术价值,无法触及人们的灵魂,唤起人们共同的记忆。作品试图用传统剪纸的艺术表现手法来传达抗击疫情的精神。“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英雄,每个奋力在抗疫前线的工作人员都是英雄!不管是救死扶伤的医务人员是保家卫国的公安民警还是不分昼夜的工人们又或是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们都是英雄,苟利国家生死以,其因福祸而避之。在这场疫情面前,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只要我们团结在一起,相信再冷的冬天,春天也会来的。
因此,设计应该以“以人民为中心”[8],应该“扎根现实生活”和“观察生活细节”。只有这样,才能描绘出奇妙的故事情节和动人的艺术形象,才能创作出感人心脾的艺术作品。
四、基于文化生态的本土设计实践
本文的实践命题是表达徐州故黄河的文化意象,希望通过设计来反映故黄河的文化。一切都有其起源,并且其大部分的设计都源自当时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生态息息相关。古人云“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9]。本土化设计是在特定地理环境和人类环境的背景下形成的文化产品,并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样式。每个本土设计都是当时对文化领域的情感表达。它渗透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是本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我们需要研究当地文化与社会自然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整体关系,以便正确理解本土化设计,从而有效地继承本土文化,我们不能盲目追求外来文化,而忽视本土精神文化。
设计思考:城市区域文化的视觉传达方式有很多,例如城市地景图像的提取,民族和地域视觉符号的萃取,以及挖掘当地文化的设计创新等。关于徐州这座城市,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汉文化的发源地,却忽略了贯穿这座城市的母亲河——故黄河。所以此次设计尝试从故黄河为主要切入点,舍弃大家耳熟能详的元素,通过不同年龄的人与故黄河发生的故事,以及故黄河的前世今生作为设计的灵感。
元素收集:从故黄河的文化,自然,历史和其他方面收集本地资源,目的是识别本地可用的元素和资源,并找到其独特、具有代表性的内容。
元素联系与概念衍生:从人文,自然和历史的元素着手,建立联系,并得出设计概念。设计的关键在于笔者的生活,真实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以自身生长的地方为设计原型,以民俗和精神世界为背景,以最诚挚的方式呈现出灵魂对世界最真实的感知。通过故黄河相关元素的提取,运用传统剪纸的艺术语言与当代艺术形式的融合,设计出系列作品——《黄河岸边是故乡》。通过此次具体的实践作品,试图引发人们对本土化设计的思考与研究。
五、结论
本土化的设计发展到今天,也有了彰明昭著的飞跃,但是站在世界看来,本土化设计还处在“西方出思想,中国跟作品”的状况,所以我们要逐渐摆脱这种状况,自觉的树立设计的责任感。国外的“艺术语言”、“艺术形式”被大量的引入进来,这种移宫换羽、偷换概念对于本土化的设计是毫无意义的。我们民族的、地方的设计不能被国际潮流偏移方向,要坚持和发扬马克思文艺理论,用真正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去设计,告诉世界,我们也有本土化、地方性的设计,是外来潮流不可侵蚀的。
参考文献
[1][美]赫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82.
[2]Naess A.The seleted works of Arne Naess[M].劉耳,叶平,译.Springer,2005:66-104.
[3][美]朱利安·史徒华.文化变迁的理论[M].张恭启,译.台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45.
[4]Rappaport R A.Pigs for the ancestors:Ritual in the ecology of a New Guinea people[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8.
[5]戢斗勇.文化生态学——珠江三角洲现代化的文化生态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53-54.
[6]苟秉宸,于辉,李振方,等.半坡彩陶文化基因提取与设计应用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66-6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张耀引.论传统家居文化符号的设计提炼与呈现[J].包装工程,2013(4):36-38.
作者简介:赵伟(1995.5-)女,汉族,籍贯:江苏徐州,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