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探究颠倒的遮蔽矛盾

2020-12-15 10:52张梦琰
西部论丛 2020年14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

摘 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主要论述的内容为意识形态批判思想,他们在批判德国各色意识形态时的立足点是唯物史观,通过对意识形态和物质实践关系和意识形态和统治阶级关系的揭示,实现批判颠倒的遮蔽矛盾的意识形态。本文以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探究颠倒的遮蔽矛盾为题,首先立足于意识形态和物质实践关系对颠倒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然后以意识形态和统治阶级关系为切入点,批判遮蔽矛盾的意识形态,以望借鉴。

关键词:马克思;遮蔽矛盾;《德意志意识形态》

引 言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经典著作,所谓的德意志意识,主要是指德国形态家们所鼓吹的意识斗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中马克思对这种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马克思在批判颠倒意识形态的同时,阐明了这种意识形态的内涵,认为颠倒现实是颠倒表象产生的基础,而统治阶级利益则是颠倒意识形态的服务对象,因此,颠倒意识属于统治阶级对社会矛盾进行遮蔽的政治手段。并且,马克思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唯心主义。因此对此项课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立足于意识形态和物质实践关系对颠倒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

(一)意识、物质实践与“颠倒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虽然被马克思应用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中,但马克思并没有对这一概念的定义进行明确,在文中马克思使用许多词汇对意识形态进行隐喻,比如:观念、幻想、玄想等,想要理解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态度,必须要对文中的意识形态概念内涵进行辨析,其中探究意识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尤为关键。在分析原文内容后,本文认为文中的意识与意识形态之间在具有相同体系的同时,存在一定的差别,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般和特殊来形容。其中,一定的,具体的社会意识形式,是“颠倒的”意识,是对意识形态的有效解释。

马克思首先将意识作为切入点,对物质实践和意识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他认为物质实践的直接产物就是意识,与人们生活中的物质交往和语言息息相关。人们不仅有动物式的意识,还拥有对其他人或物发生关系的意识,简言之,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属于人自觉地意识到与他人或事物联系的意识,这里所说的他人和事物是可以被感知的人或事物。然后,馬克思又站在分工的角度,对意识形态的产生进行分析,分工是生产效率提高和生产发展的产物,与分工共同发展的是专门从事意识生产的人,在欧洲这类人通常被称为僧侣和意识形态家。在这种情况出现后,意识才能脱离于世界,实现对神学、哲学和道德等纯粹理论的构建。由此可见,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具有总体性的特点,涉及范围较广,而这种纯粹的理论,与当前存在的实践意识差别较大,具有独立的力量。马克思对这种意识形态进行了反驳,他认为意识是实践的产物,意识不能脱离于实践而存在,并且意识还会随着物质的实践的变化而改变,简言之,就是物质决定意识,因此,意识形态作为意识的一个分支,必然具有与意识相同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物质,意识形态不具备完全独立的历史。总之,马克思对以黑格尔辩证唯心主义为代表的独立历史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认为德国具有独立历史的意识形态颠倒了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颠倒的意识形态[1]。

(二)从实践唯物史观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

1.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颠倒现实关系唯心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重点批判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在文中指出,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认为想象和观念是决定实践的力量,在他们的思想认识中,实践会被观念所支配。马克思对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角度如下:第一,唯心主义历史观并不是忽视实践,而是完全撇开实践,认为纯粹政治和宗教的动因,是决定历史发展进程的唯一力量,使真实的历史关系发生了颠倒。第二,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前期发展的目的就是后续历史发展的成果,将特定使命作为历史发展趋势,在解读历史的过程中存在偏颇,没有考虑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第三,从个人角度出发,将人自我异化的过程,看作是历史发展的进程,简言之,就是颠倒了物质和意识产生的先后顺序。由此可见,唯心主义历史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最大的差别就是前者撇开了物质生产生活,认为意识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并试图在所有历史上套用经验出的观念。对此,马克思以分工为切入点,对现实物质生产过程进行推导,在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整个历史的基础是市民社会,意识形态需要依附于现实基础而存在,在解释各种观念形态时,必须以物质实践为切入点[2]。

2.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青年派历史哲学观点的同时,还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进行了反对,首先,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进行了肯定,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肯定了费尔巴哈,认为“只有他才至少向前迈进了一步,只有他的著作才可以认真地加以研究”,其贡献主要是反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认为观念取决于现实,但在马克思眼中,费尔巴哈虽然向前迈进了一步,但对黑格尔主义的批判不够深刻,无法推动现实社会的根本性变革。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对世界的理解较为片面,主要以直观和感觉为主。仅能看到事物的表象,无法发挥出主体的能动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费尔巴哈对人的设定是自然人,而世界并不是属于人的世界,人类只能感受自然,而无法改造自然。对此,马克思以感性世界的基础是感性活动和实践的人和社会的人是现实的人为基准点,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如下所述:

第一,感性世界的基础是感性活动。费尔巴哈认为自然具有先在性,与人在本质上存在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割裂,认为世界是直接存在,且不会发生改变的东西,在他的眼中,实践改造后的自然与实践之外的自然并无差别。但依据辩证唯物史观,可以发现费尔巴哈没有意识到他所生活的世界,并不是直接存在而不会发生变化的东西,而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属于人类改造世界的结果,因此,感性世界的基础就是感性活动。总之,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感性活动对于感性世界形成和发展而言,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属于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对现实人的错误理解,费尔巴哈认为现实的人,只是感性对象,却不同于感性活动,简言之,就是观察人们的角度不正确。此外,f费尔巴哈的没有看到现实存在和活动的人,仅强调用直观感觉抽象出来的人,对现实生活中人进行考察。究其原因,主要是费尔巴哈认忽视了人的实践本质,人与人之间联系仅为感情联系,并且自然属性是人的唯一属性。相较于费尔巴哈,马克思所谈论的人属于真实存在的人,属于实践的人,除情感联系之外,人与人之间还会通过物质生产生活产生联系,只有站在辩证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待人类历史,才能正确揭示人的本质和还原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二、意识形态和统治阶级关系为切入点,批判遮蔽矛盾的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

在任何一个时代,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就是统治阶级思想,简言之,在社会上占据统治阶级的物质力量就是阶级,除物质力量外还包括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同时支配着物质和精神生产资料,除这个阶级以外的人,其思想通常隶属于统治阶级。具有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就是所谓的统治地位思想,简言之,就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通常以思想的形式所表现。在上述论述中,以现实物质关系为基础,对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加以解决,是马克思所要阐明的观点。他认为某一阶级在物质关系中处在主导地位,这个阶级就是统治阶级,他们生产的思想是对占统治地位物质关系的表现,这种表现主要以观念表现为主。因此,马克思得出了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支配精神生产资料的工具,站在政治角度而言,统治阶级在进行思想统治过程中,需要将意识形态作为着力点,所以为统治阶级利益提供服务,是意识形态的主要功能[3]。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属于历史的一个方面,其原因在于意识形态需要为统治阶级利益而服务,属于遮蔽社会现实矛盾的意识。它会随着社会矛盾的变化而改变,同时对虚假的外壳进行更新,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需要强调的是:非统治阶级通常被局限于特定的生产关系之中,这里所说的生产关系,主要是指为统治阶级提供服务的生产关系,同时,非统治阶级的精神生产资料十分匮乏,在此基础上,他们所形成的思想,属于统治思想的二次加工,对占主导地位的物质关系进行了重新表达。因此,在阐述意识形态与统治阶级关系时,不能简单将其联系为一个整体,否则会影响理解的准确性[4]。

(二)普遍意义上的“遮蔽矛盾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强调,在观念统治世界的历史长河中,越来越抽象的思想,会逐渐占据统治地位,简言之,具有普遍性的思想会占据统治地位,因为每一个希望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为成功实现目标,就会将自身的利益说成代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简言之,就是统治阶级会将普遍性思想强加在自己的思想上,然后将自己的思想渲染成为合理且适用于社会全体成员的思想。马克思认为以全社会代表为形式出现的阶级,屬于革命阶级,他们所宣传的口号同样蕴藏着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思想,他们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补充自身的力量,使革命队伍进一步地壮大[5]。事实上,这种幻想在起初属于真实的幻想,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幻想不具备发展成为特殊阶级特殊利益的条件。在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后,这些被赋予普遍意义的意识形态,逐渐向资产阶级所倾斜,而其他共同参与革命的队伍,会被资产阶级所排斥,直到这些非统治阶级升入到统治阶级才能获得真正的权利。因此,马克思强调,革命阶级在革命过程中,会通过宣扬共同利益的方式凝聚非统治阶级,在革命成功后,革命阶级会成为统治阶级,而其他共同参与的非统治阶级,反而由获利方变为了当前统治阶级的对立方。马克思在批判施蒂纳时指出,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越大,统治阶级和非统治阶级之间的分裂就越大,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意识形态是虚伪的意识形态,无法对社会现实进行真实的反映,逐渐成为了为统治阶级提供服务的幻想。实际上,两个对立阶级间的现实冲突被意识形态所遮蔽,就是所谓的遮蔽矛盾的意识形态[6]。

在革命阶级在革命成功后,会成为统治阶级,此时,他们依然会延续革命前的口号,但事实上,此时的意识形态的作用已经由汇聚革命力量,变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也因此而增强,为掩盖阶级矛盾,营造出一种社会稳定的假象,统治阶级需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作用,为自身的不合理统治行为进行辩护。因此,想要对意识形态进行深入和透彻的理解,需要以意识形态服务的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为切入点,同时还要结合当时历史时期的社会物质矛盾。马克思之所以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观念和存在的关系进行颠倒,观念与现实中的矛盾也因此发生了改变,他们在寻求解决方法时,没有将现实作为立足点,反而重视观念层面的斗争,甚至利用意识形态对社会现实矛盾进行遮蔽,并得出错误的结论,误导人们的思想,因此,马克思在辩证唯物史观中强调,矛盾的解决需要以现实为切入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在意识层面解决[7]。以我国十四五规划为例,从历史发展和演进规律上看,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发生以下变化,第一,工业化发展进入后期阶段,逐渐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第二,城市化进入后期,城市人口增速放缓;第三,市场化深度改革,法律制度愈加完善;第四,国际化进入分化期,二战时期的经济秩序会重构;第五,信息化革命持续发展,5G技术会成为中美博弈的焦点;第六,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渐严重;第七,生态建设进入关键期;第八,社会治理现代化逐渐推进,处于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就事实而言,我国十四五规划就是党和国家为解决社会矛盾对国家发展进行的规划,契合于马克思辩证唯物史观的要求[8]。

结论:综上所述,马克思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利用幻想的形式,对阶级关系进行了掩盖,具体表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割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个人,其本质为分割相同生产方式在一定生产阶段生产的各种关系,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在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主要是思想。接下来,对抽象出来的,相继占统治地位思想之间的联系进行强调,并将其视为概念的自我规定。最后,将他们与哲学家、意识形态家和历史制造者相联系。这样一来,意识形态家就成功编造了精神统治历史观,通过这种幻想,使阶级之间的矛盾被掩盖。但事实上,这种意识形态并非正确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在揭示其本质的基础上,立足于辩证唯物史观进行了批判,简言之,就是在颠倒的世界里,通过革命实践将其颠倒回来。

参考文献

[1] 李梦圆.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意识形态问题的运思逻辑——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考察[J].理论界,2020(09):29-35.

[2] 卓今.马克思、恩格斯的“对抗性阐释”及其阐释学意义——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圣麦克斯”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20(09):10-17.

[3] 李夕璨.《德意志意识形态》“圣麦克斯”章语境中“现实的个人”概念探析[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0,6(03):122-129.

[4] 王特,刘晨晔.“颠倒的”“遮蔽矛盾的”意识形态——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文本解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01):131-137.

[5] 陈婉姣.《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分工的理论阐释[J].党政论坛,2020(09):55-56.

[6] 庞雨荟.《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D].吉林大学,2020.

[7] 李娜.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探析——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新乡学院学报,2020,37(08):6-9+14.

[8] 张婷婷.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现实的个人”及其当代意义[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08):31-33.

张梦琰(1994.06),女,江苏省淮安市,福建医科大学,职称: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肿瘤学。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十大亮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