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家国情怀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路新探

2020-12-15 10:52杨苏杭段超然
西部论丛 2020年14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教学改革

杨苏杭 段超然

摘 要:本文从教学改革的本质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出发,积极探索在工程结构抗震教学中家国情感教育。从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和现状出发,分析了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教育背景,将教学目标与家国情感目标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探索家国情感的教育点,通过改革教学内容,设计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技术人才的实施途径和方法。笔者希望通过对家国情怀的教学理念,实现“育人”、“立德”的教学目标,实现对“家庭团结”、“国家治理”的工程情感,形成有利于教与学的家庭与国家情感的良性互动机制。

关键词:工程结构抗震;家国情怀;教学改革

一、家国情怀的含义与本专业课程的关系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传承。他强调了家国同构、国家人民命运与共;尽孝尽忠、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天下为公等。也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精神境界层面对这些传统文化有所超越。强调了个人要修身与重视亲情,更要心怀天下。弘扬“家国情怀”精神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和谐社会、增强文明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1]。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自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一个不可磨灭的话题,而家国情怀教育尤为重要,尤其对新一代青年人的教育。毕竟,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一代,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与青年人紧密相连,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任也会将由青年学子承担。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教育他们成为承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传统工科课程的改革有意识地将家国情怀教育结合起来,落实用在课堂教学,实现在大学育人教育和专业学习的目的。作为专业课教师需转变思路,根据所教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点,结合具体所教授的课程,积极开启“家国情怀”教育与专业课程建设结合,探索包括工科专业课在内的各类大学课程与家国情怀教育有机融合[2][3]。这一段我去掉很多,习近平的讲话去掉了,如果需要你加上。[2][3]在这里是什么

《工程结构抗震》[4]课程是门工科多学科的综合课程,也是土木工程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必须要学生先修数学、力学、材料、结构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必修的课程主要有:大学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木材料、结构设计原理,土力学基础工程等等。这门课程的相关课程涉及到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诸多方面,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取决于居住安全和工程安全。因此,在讲授专业课程的同时应强调安全的主要性年轻人的责任感,列举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感受到自主科技进步,国家政策关怀对我们带来的益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树立价值观。这一过程,也让授课教师从中受益,教书与育人并重。

二、家国情懷融入课程教学是立德树人体现

(一)工程结构抗震课程基本情况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是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一般在本科生的高年级阶段学习。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国家之一,历史上多次发生强烈地震。在地震中发生的房屋倒塌和其他工程的严重破坏及其次生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有效的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则是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手段。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理解地震的作用及危害,而且需要具有较高的抗震防灾意识和较强的专业水平。《工程结构抗震》课程也是国内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建设受到广泛重视,大量的科研人员从事着该领域的科学研究。

我国高校一般在第六,七学期开设这门课程,先修房屋建筑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等。该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国家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最新规定,同时涵盖了其他规范中的诸多知识。

具体的教学目标有:1. 培养抗震结构概念设计,理解地震的危害与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理解地震时建筑物的荷载与内力分布一般规律,并能将所学力学知识和设计原理加以具体运用。2. 理解烈度与震级的区别、设计地震分组的原因、两个阶段三个水准的基本概念、能进行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掌握场地划分、地基液化与处理等。3.掌握各种结构体系(钢结构、混凝土、砌体)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具有抗震构造设计的能力,理解消能减震的原理。4. 培养工程师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设计和鉴定评估工程结构抗震性能,并理解工程师在保障公共安全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家国情怀融入专业教学的切入点及思路

1、必须抓住课程介绍、教学单元及章节总结三个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汶川地震现场调查资料,以及参加各种会议收集的国内外震灾资料展示给学生,通过这些实例,讲授国内外不同抗震设计措施带来的防范震害差距,有效抗震和未能够实现有效抗震设计所造成的灾难性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生动形象及客观地向学生展示抗震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使他们有直观感受,还不失时机地把一些抗震防灾的行动措施,英雄事迹展示给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产生对社会的使命感,期望通过自己的所学知识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家国情怀结合教学点部分示例见表1。

2、根据学生的发展目标需求设计家国情怀教学重点

常州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多数来自江苏,也有来自西南地区的,西南地区近年来发生过地震,江苏地区也时有地震发生,很多学生也都感官察觉。

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也有较为迫切的需求掌握并运用抗震专业知识。在近期的历次地震发生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也都有关注震害灾情的积极动向,在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也展开过积极地讨论,部分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的自我检索学习,能够以已掌握的知识体系角度,积极分析讨论结构震害破坏成因,当地的抗震设防水平和震后救援的能力及其不足。因此,由于家国情怀教育的融入,有助于学生树立其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在未来承担抗震防灾的主要责任和使命,成为主力军。

3、形成有利于教学相長的家国情怀良性互动机制

通过融入家国情怀教育在教学中,激励了学生的自我学习机制,使得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现象开始出现。学生在人生观上建立起了宏大的目标,再具体的道路上,落实到具体的学习上增强了驱动力,开始树立起建设祖国,发挥自我价值的人生观。

三、家国情怀必须贯穿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一)家国情怀教学要点及目标

1、家国情怀教学要点

(1)学习我国工程结构抗震的发展,历代抗震规范的編制和不断补充,经历了从无到有,设防标准不断提高的过程。使得学生知道了我国的抗震科技水平已经不断提高,国家政策法规高度重视抗震防灾的公共安全。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我国规范并不落后于其他国家,激发学生的自信意识。通过学习历代规范,并不断完善,也是抗震科研工作者不畏艰难,深入震害一线的收集调查的成果,学生通过学习先进事迹,学习科研工作者呕心沥血,不畏艰苦的精神,从而树立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充分理想和信念。

(2)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工程建设要求的合理设计和精细施工只是工程抗震安全的最基本要求,要做到工程抗震安全性能和可靠性的提高,仍需精益求精,精细化的工匠精神。

(3)通过学习,了解到国家投入不断增强,政策法规逐步完善。学校医院就是作为重点设防类建筑,纳入国家防灾避难所体系。引导学生爱国爱家,掌握防灾减灾的技术方法和相关法规,对国家的政策理解并能够严格执行。

2、家国情怀教学目标

家国情怀设计预期具体目标是通过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课程的“家国情怀教育”教学指南;因材施教,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翻转课堂和慕课的操作,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锻炼其综合能力;依据新的教学设计方案,编写新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总目标是坚持把“育人”作为教育的生命,把“立德”作为教育的灵魂,把正确价值引领、共同理想信念塑造为社会主义大学课堂的鲜亮底色,始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家国情怀教学实践

融于课程的家国情怀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并无明显冲突,两者可以做到有机融合。具备了家国情怀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够成为国家建设更加有力的生力军。课程的改革,可以实现培养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且又具备强烈国家意识,具备了国际化视野,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备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有灵魂的工程师。

(三)家国情怀教学意义

一方面,家国情怀有助于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家国情怀要求对国家具有的高度的认同感和民族的归属感。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着外部侵略不断加剧、民族面临身死存亡的危急之际。是家国情怀激励着广大中国的仁人志士为救国救命,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存亡而不懈奋斗着。周总理年少时立志为“中华民族崛起读书”,毛主席提出“为人民服务”。两弹一星的元勋科学家如钱学森等,在家国情怀所带来的爱国主义情怀驱使下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报效祖国,奉献终生。培养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国家建设提供具备灵魂的人才基础。当今世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是要强调家国情怀,成为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

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立德树人”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在各类课程的教学中,围绕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感情培养。能够贯彻中共中央习总书记在十九大的重要讲话,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促进新时代教育改革总体目标的实现。形成有利于教学相長的家国情怀良性互动机制。

四、结语

工程抗震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该课程的课时少、内容多,对理论知识要求比较高,并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育并非孤立的独立事件,他是育人的系统工程。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但切入点也切忌生硬,需结合实际适度展开,引导学生思考和体会和体验。在家国情怀教育实践中,尚需我们积极探索,这也是教师的使命。

在常州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工程结构抗震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家国情怀融入课程体系。使得学生从仅关注“学知识”发展到了关注“该为抗震防灾事业做贡献”、“做卓越工程师”和“通过我的劳动要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更高目标。形成有利于教学相長的家国情怀良性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1] 林建华. 家国情怀与民族凝聚力[J].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 000(004):39-42.

[2] 彭亚萍,土木工程概论家国情怀教育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02):128-129+132.

[3] 陆道坤.家国情怀推行总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64-69.

[4] 李爱群,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第四版)[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杨苏杭(1981—),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工程结构抗震;段超然(1989—),女,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无损检测

基金项目:常州工学院校级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N18044)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教学改革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